天天看点

《管子》品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管子·牧民第一》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国,《管子》是治国方略,是不是通于平天下之道呢?于此存此问。

维,纲,关键,亦指法度。也可以指代四角。四角撑起一个国家,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以后面的“倾”、“危”、“覆”、“灭”,这四步变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里就是一种警醒。所以就说了“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从尚可补救到不可挽回。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五常,管子提倡的四维,与共的是“礼”和“义”。

古文一字一义,我们对一个字的解读可以很丰富,但是也可能偏离它实际要表达的东西,这是我们在做经典阐释的时候最需要把握好的。字义的解读和经典的思想要契合,这是关键。

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

礼,对应的是节,礼,就是大家共同遵循的一套社会规范、准则,礼就是守规矩。礼,天理之节文。仓廪实而知礼节,对于大众而言,这是知礼的一个物质保障。礼保证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义呢,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义,就是守住这个礼,守住做人的本分。不做苦心事,俯仰天地,无愧于心,是义。

廉,从广( yǎn),兼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厅堂的侧边。我们打扫房子,不能放过那些边边角角,要保持整体的洁净,而不是把容易看到的打扫干净就行了。所以“廉不蔽恶”,就是不能藏污纳垢,保持整个国家管理系统的干净。

耻,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这是主动地“知止”,听到不好的事情,就主动地不去做,这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良知。

故不踰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这四维啊,从外在的礼,到义的坚守,再到内在的廉洁和内心的自觉的知耻,层层深入。人心变坏了,世道就乱了。

“不踰节”,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活出的境界,不容易。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里,活出自由。从“不自由”里活出自由,这是境界。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空出“有余的空间”,没有这个空间,礼难以存在。

上面几句话,刚健中正,“不踰节”、“不自进”、“不蔽恶”、“不从枉”,这是读书人的工夫。我们读书,要在这里多琢磨。

读《管子》明实学,明高效的组织管理,但还要有一个四书五经的根基,是要结合的。“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能合起来。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这一点好理解,也是我们这个文化历来的坚守,在于得民心。这不能只是停留在一个口号上,也是不君主、贵族维护自己地位的幌子,而是实实在在要去做到的事情。管子把握住这个关键,就是明本末。这是通于王道的。管仲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行的是霸道。然其不拘于霸道,由霸道而王道,进而大道,这是管子的追求。但是管仲之实际所行,只及霸道,所以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这里关键一点就是一个“顺”字,满足民众的刚需和隐忧。这些都是堂堂正正之道,没有投机取巧之嫌。我们看《管子》,可能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微言大义”,更多的是系统的管理架构,是整全周密的相辅之道,关切的根本问题、主要问题,以及切实解决的办法。

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

“民为之忧劳”是暂时的,经历暂时的“忧劳”之后,就有“佚乐”的希望,所以民众愿意和国家走过这一段艰难的创业之路,前途的光明的。这就是上下同道,《孙子兵法》始计篇里也讲到了这一点“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同意”,就是同心同德,因为上“顺”民意啊,得民心啊,这种信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是日久见其心,所以“同意”,一时的欺骗,并不是长久之计。

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不得民心,光靠刑罚和杀戮,也只能暂时地压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能压服多长时间呢!

所以,正道,顺民意,得民心,这才是长久之道,光明之道。《管子》开篇,所阐述的道,也是堂堂正正的,这便是《管子》的气度和格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