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做好2021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加快绿色防治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持续推进农药减排,助力农业绿色优质发展,吉林省农业科技推广站研究制定了《2021年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规划》。
《规划》指出,根据预测,2021年全省玉米病虫害总体发生率将中度至轻度。主要是玉米螟、粘虫、地下害虫、蚜虫、双斑长跗萤火虫、大斑病、丝螟病、条纹枯病,不排除个别品种的害虫在不同作物和地区比较严重。其中,西部主要玉米产区的白城、松原地区将出现大量玉米蛀虫;地下害虫将在长春、松原、白城和四平受到当地严重影响;玉米蚜虫将发生在松原、白城、长春、四平、吉林等地;双斑长株荧光叶甲虫将出现在松原、白城、长春、四平、吉林等地;大斑病在松原、通化、吉林、四平、长春等地发生较为严重;条纹枯萎病将发生在通化、吉林、长春等地。近两年来,在我省个别地块中发现了棉铃虫和两点夜蛾。
1. 防控目标
重点防治玉米蛀虫、地下病虫、粘虫、大斑病、玉米枯萎病等病虫害,总体防治处置率达90%以上,专业统一防控率43%以上,病虫害综合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化学杀虫剂的使用继续减少。
二、防控策略
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政策、联合防控原则,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突出绿色防治与病虫害统一全过程统一防控。实施秸秆破碎和返田,选择抗病、抗虫品种,实施苗种处理、苗期病虫害防治,红眼蜂蛀虫防治,中后期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确保玉米生产安全。
3. 防控措施
(1)健康栽培技术。秸秆破碎并返田,播种前除茬或清除茬,严重发生地块病害残留物离开田间处理,结合深耕,清除田间杂草,破坏害虫产卵和繁殖地,可有效减少病虫源基地的数量;选用抗性品种,合理密集种植,可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枯萎病、丝蓖病等病害的发生率。
(2)理化诱导与控制技术。成虫嗜光害虫有羽化期,使用杀虫灯来诱捕它们。在越冬一代成年玉米螟的羽化期,可以放置杀虫灯和性引诱剂来诱捕成虫,大面积连续斑块的防控效果最好。地下害虫也可能被食物陷阱诱杀。
(3)使用技术的天敌。在产卵开始时,红眼蜂被释放以控制玉米螟。每英亩释放15,000-20,000只蜜蜂,它们以2到3次释放。红眼黄蜂卵的释放灭卵技术也可用于控制棉铃虫。
(4)药物预防和治疗
1.地下害虫。可以针对性地选择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氯虫啉、溴氰胺等成分的包衣剂或种子混合物。
2.玉米螟。在心叶幼虫幼虫幼崽中,优先使用图云金根、球孢子菌等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喷雾防治也可制成四氯沙美胺、氯六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
3.大斑病。在玉米大斑病发病之前或开始时,在一般心叶末,喷洒枯草芽孢杆菌、荆芥素A、苯氧甲噁唑、吡唑醚酯等,可根据发病率每隔7-10天再次喷洒。
4.玉米蚜虫。频繁和复发的区域应涂覆吡虫啉,噻甲氧嘧啶和其他包衣剂。在玉米第一阶段之前和期间,通过喷洒剂如噻虫嗪,吡虫啉和氯氰菊酯来控制玉米。
5.丝蛮病。种子处理剂如苯基乙醇唑、戊唑和细乙酰甲基戊苋用于混合种子或皮毛。
6.玉米枯萎病。选择含有硫呋喃脲的种子处理剂混合种子或外套,在疾病开始时剥离茎基部的叶鞘,喷洒杀菌剂如gangamycin A,并根据发病率每7-10天再次喷洒一次。
7.双斑长株荧光叶甲虫。在玉米吐痰授粉期间,当平均单穗长丝超过5时,进行对照,喷洒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等杀虫剂,重点是喷洒果耳丝等部位。
8.两点钟夜蛾。用含有氰胺的药剂涂覆。应急防控可由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控制。
9.棉铃虫。在幼虫幼虫幼年时,它们由苏云金库菌,氯赫拉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控制。
4. 注意事项
1、本季使用过烟囱硫磺除草剂的地块应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药物损坏。
2、杀虫灯应在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动期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
3、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应用于大面积连续膜,不同害虫的挥发性芯不应置于同一陷阱中。
4、生物农药应提前适当施用,确保防范效果。
5.施用应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应充足,施用部位应精确。
6、注意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流使用和安全使用,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吉林日报 全媒体记者:闫洪金 编辑:赵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