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年這些玉米病蟲害多發!咋防控?看“攻略”

為有效做好2021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加快綠色防治技術産品的推廣應用,持續推進農藥減排,助力農業綠色優質發展,吉林省農業科技推廣站研究制定了《2021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規劃》。

《規劃》指出,根據預測,2021年全省玉米病蟲害總體發生率将中度至輕度。主要是玉米螟、粘蟲、地下害蟲、蚜蟲、雙斑長跗螢火蟲、大斑病、絲螟病、條紋枯病,不排除個别品種的害蟲在不同作物和地區比較嚴重。其中,西部主要玉米産區的白城、松原地區将出現大量玉米蛀蟲;地下害蟲将在長春、松原、白城和四平受到當地嚴重影響;玉米蚜蟲将發生在松原、白城、長春、四平、吉林等地;雙斑長株熒光葉甲蟲将出現在松原、白城、長春、四平、吉林等地;大斑病在松原、通化、吉林、四平、長春等地發生較為嚴重;條紋枯萎病将發生在通化、吉林、長春等地。近兩年來,在我省個别地塊中發現了棉鈴蟲和兩點夜蛾。

1. 防控目标

重點防治玉米蛀蟲、地下病蟲、粘蟲、大斑病、玉米枯萎病等病蟲害,總體防治處置率達90%以上,專業統一防控率43%以上,病蟲害綜合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内, 化學殺蟲劑的使用繼續減少。

二、防控政策

堅持分類指導、分區政策、聯合防控原則,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突出綠色防治與病蟲害統一全過程統一防控。實施稭稈破碎和返田,選擇抗病、抗蟲品種,實施苗種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紅眼蜂蛀蟲防治,中後期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確定玉米生産安全。

3. 防控措施

(1)健康栽培技術。稭稈破碎并返田,播種前除茬或清除茬,嚴重發生地塊病害殘留物離開田間處理,結合深耕,清除田間雜草,破壞害蟲産卵和繁殖地,可有效減少病蟲源基地的數量;選用抗性品種,合理密集種植,可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枯萎病、絲蓖病等病害的發生率。

(2)理化誘導與控制技術。成蟲嗜光害蟲有羽化期,使用殺蟲燈來誘捕它們。在越冬一代成年玉米螟的羽化期,可以放置殺蟲燈和性引誘劑來誘捕成蟲,大面積連續斑塊的防控效果最好。地下害蟲也可能被食物陷阱誘殺。

(3)使用技術的天敵。在産卵開始時,紅眼蜂被釋放以控制玉米螟。每英畝釋放15,000-20,000隻蜜蜂,它們以2到3次釋放。紅眼黃蜂卵的釋放滅卵技術也可用于控制棉鈴蟲。

(4)藥物預防和治療

1.地下害蟲。可以針對性地選擇含有噻蟲嗪、吡蟲啉、氯蟲啉、溴氰胺等成分的包衣劑或種子混合物。

2.玉米螟。在心葉幼蟲幼蟲幼崽中,優先使用圖雲金根、球孢子菌等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噴霧防治也可制成四氯沙美胺、氯六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藥劑。

3.大斑病。在玉米大斑病發病之前或開始時,在一般心葉末,噴灑枯草芽孢杆菌、荊芥素A、苯氧甲噁唑、吡唑醚酯等,可根據發病率每隔7-10天再次噴灑。

4.玉米蚜蟲。頻繁和複發的區域應塗覆吡蟲啉,噻甲氧嘧啶和其他包衣劑。在玉米第一階段之前和期間,通過噴灑劑如噻蟲嗪,吡蟲啉和氯氰菊酯來控制玉米。

5.絲蠻病。種子處理劑如苯基乙醇唑、戊唑和細乙酰甲基戊苋用于混合種子或皮毛。

6.玉米枯萎病。選擇含有硫呋喃脲的種子處理劑混合種子或外套,在疾病開始時剝離莖基部的葉鞘,噴灑殺菌劑如gangamycin A,并根據發病率每7-10天再次噴灑一次。

7.雙斑長株熒光葉甲蟲。在玉米吐痰授粉期間,當平均單穗長絲超過5時,進行對照,噴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噻蟲嗪、吡蟲啉、高效氯氰菊酯等殺蟲劑,重點是噴灑果耳絲等部位。

8.兩點鐘夜蛾。用含有氰胺的藥劑塗覆。應急防控可由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控制。

9.棉鈴蟲。在幼蟲幼蟲幼年時,它們由蘇雲金庫菌,氯赫拉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控制。

4. 注意事項

1、本季使用過煙囪硫磺除草劑的地塊應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藥物損壞。

2、殺蟲燈應在蟲羽化高峰期和夜間活動期使用,最大限度保護生态平衡。

3、性資訊素誘殺技術應用于大面積連續膜,不同害蟲的揮發性芯不應置于同一陷阱中。

4、生物農藥應提前适當施用,確定防範效果。

5.施用應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應充足,施用部位應精确。

6、注意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流使用和安全使用,延緩耐藥性的發生。

吉林日報 全媒體記者:闫洪金 編輯:趙淑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