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生承担着农村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部分责任,这是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止疾病致贫、因病回归贫困的重要一环。到2020年底,我国有70多万农村医生在前线。他们用专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保护村民的健康,使广大农村居民成为"健康守门人"。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医生队伍建设。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出席十三届全国政协四次会议的医疗卫生教育部门成员时强调,"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落实农村医生待遇,提高基层医疗和疾病预防管理能力"。《十四五》和《2035年愿景纲要》提出"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和"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今年6月1日生效的《乡村振兴促进法》也对农村医疗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规定。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农村医疗卫生软硬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照片来源 smh.com.au
"基层强"是医改的重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医生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有了明显改善。许多地方改造建造了大量标准化的乡村卫生室,并统一配备了医疗设备和办公用品。截至2020年底,乡镇医院3.5万余家,村卫生室近60.9万间。与之前的"赤脚医生"相比,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地方农村医生的待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年"赤脚医生"有了社会保障、养老保障。工作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农村医生的积极性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乡村医生是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农村公共医疗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存在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结构老化、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加强乡村医生建设,要大力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完善职业规划晋升机制,完善培训机制,提高企业能力。数据显示,平均有70多万名农村医生为600多名村民提供医疗服务。特别是在偏远山区,村民生活分散,农村医生往往要跨山越山,费时费力。加强制度保障,化解后顾之忧,可以激发农村医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加强乡村医生建设,要进一步拓宽乡村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农村医生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一部分,应该得到更好的职业规划,使他们的工作更有前途和吸引力。《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支持县乡医护人员参加培训、继续教育,建立县乡职业发展机制。随着医改的深入,县乡卫生"融合"正在形成,农村医生"村就业"越来越普遍。农村医生是县、村三级医疗卫生队伍的一部分。建立上下职业发展机制,才能有更多的机会突破职业"瓶颈"。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培训机制,使农村医生能够定期参加高层次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临床能力和操作水平,更好地满足初级卫生保健的需要。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面向未来,随着农村医生建设更加专业规范,村民的健康将更加安全,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将更加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