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生承擔着農村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大部分責任,這是我國醫療衛生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防止疾病緻貧、因病回歸貧困的重要一環。到2020年底,我國有70多萬農村醫生在前線。他們用專業精神和奉獻精神保護村民的健康,使廣大農村居民成為"健康守門人"。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醫生隊伍建設。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通路出席十三屆全國政協四次會議的醫療衛生教育部門成員時強調,"改善基層基礎設施條件,落實農村醫生待遇,提高基層醫療和疾病預防管理能力"。《十四五》和《2035年願景綱要》提出"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和"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今年6月1日生效的《鄉村振興促進法》也對農村醫療隊伍的建設作出了規定。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為農村醫療衛生軟硬體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照片來源 smh.com.au
"基層強"是醫改的重要目标。近年來,随着醫療改革的深入,我國農村醫生的工作條件和待遇有了明顯改善。許多地方改造建造了大量标準化的鄉村衛生室,并統一配備了醫療裝置和辦公用品。截至2020年底,鄉鎮醫院3.5萬餘家,村衛生室近60.9萬間。與之前的"赤腳醫生"相比,鄉村醫生的工作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地方農村醫生的待遇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老年"赤腳醫生"有了社會保障、養老保障。工作條件的改善提高了農村醫生的積極性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為農村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鄉村醫生是農村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農村公共醫療的服務水準和品質。目前,在一些農村地區,特别是偏遠地區,存在高素質人才缺乏、人才結構老化、服務水準低下等問題。加強鄉村醫生建設,要大力提高工資福利待遇水準,完善職業規劃晉升機制,完善教育訓練機制,提高企業能力。資料顯示,平均有70多萬名農村醫生為600多名村民提供醫療服務。特别是在偏遠山區,村民生活分散,農村醫生往往要跨山越山,費時費力。加強制度保障,化解後顧之憂,可以激發農村醫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滿足農村居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需求。
加強鄉村醫生建設,要進一步拓寬鄉村醫生的職業發展前景。農村醫生是醫療衛生工作者的一部分,應該得到更好的職業規劃,使他們的工作更有前途和吸引力。《鄉村振興促進法》規定:"支援縣鄉醫護人員參加教育訓練、繼續教育,建立縣鄉職業發展機制。随着醫改的深入,縣鄉衛生"融合"正在形成,農村醫生"村就業"越來越普遍。農村醫生是縣、村三級醫療衛生隊伍的一部分。建立上下職業發展機制,才能有更多的機會突破職業"瓶頸"。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鄉村醫生教育訓練機制,使農村醫生能夠定期參加高層次教育訓練和繼續教育,提高臨床能力和操作水準,更好地滿足初級衛生保健的需要。
鄉村醫生是我國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面向未來,随着農村醫生建設更加專業規範,村民的健康将更加安全,鄉村振興的健康基石将更加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