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作者:Beiqing.com

- 文化客厅系列活动回顾 -

编号:43

格尔尼卡

毕加索对人类战争的愤怒与反思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这幅画不是用来装饰公寓的,而是战争的工具"

///

1937 年 4 月 26 日,尽管距离国民军北部战区指挥官莫拉驻军的前线不远,但巴斯克地区格尔尼卡小镇的居民仍然忙于在集市上进行交易。

.m 4点30分,纳粹德国秃鹫军团的三架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天空中,在拥挤的广场上投下了炸弹。

受伤和受惊的平民逃离,结果被随后的意大利战机击落。鲜血、恐慌、死亡、绝望...人性中脆弱和凄凉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路透社记者写道:"世界今晚结束了!""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格尔尼卡爆炸案发生后

爆炸发生后的第五天,在巴黎的毕加索非常愤怒地创作了第一幅与《格尔尼卡》直接相关的素描。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留下了六十多幅素描和绘画,格尔尼卡(Guernica)从中诞生,现在被视为西班牙的瑰宝。

新京报文化客厅43号,我们共同不读,邀请历史专栏作家安亮,解读毕加索的杰作《格尔尼卡》,以及它背后的历史背景——

组织|崔建浩的文章

编辑|卢婉玉排版|凯西

校对|李湘玲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格尔尼卡:毕加索对人类战争的愤怒与反思》,詹姆斯·阿德利著,吴亚民译,未读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5月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安亮是南开大学历史专栏作家、拉美研究硕士,长期关注西班牙和美国的历史文化,为《东方历史评论》、《私人历史》、《经济观察报》等撰写了数十篇文章。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01 让祖国失望的杰作

安良说,虽然《格尔尼卡》现在被认为是毕加索的杰作和西班牙的瑰宝,但西班牙人对它的诞生感到失望。

1937年7月,经过七周的延迟,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终于向公众开放,这是《格尔尼卡》首次向公众展示。然而,第一批参观者对展馆感到非常失望。

一头公牛,一匹马,一个像灯泡一样的学生,一个带着孩子哭泣的女人......观众的眼睛破碎而混乱,他们既没有发现巴斯克的痕迹,也没有发现格尔尼卡的痕迹。

格尔尼卡, 349.3cm×776.6cm, 1937

安良说,他感到失望的是,关注博览会报道的记者们,考虑到西班牙国内的战争局势,他们认为毕加索应该承担起为画笔提供政治教育的艺术责任。艺术家的话语更加犀利,建筑师科比西尔说这幅画在美学上很麻烦,嘲笑"格尔尼卡"只能向游客打招呼,那些看到它的人转过头跑开了。

与此同时,毕加索的西班牙同胞们也无法理解这幅画。"我无法忍受《格尔尼卡》,尽管我帮助挂断了它,"参与西班牙展馆设计的电影导演路易斯·曼努埃尔(Luis Manuel)承认。画中的一切都让我感到不舒服 - 华丽的技巧以及它将艺术政治化的方式。巴斯克壁画家何塞·玛丽亚·乌塞尔说:"它

(格尔尼卡)

这只是一对七米乘三米的色情作品,侮辱了格尔尼卡,侮辱了巴斯克地区,侮辱了一切。"

共和党政府官员抱怨说,《格尔尼卡》既没有显示西班牙日益严重的危机,也没有批评纳粹难以解读的罪行。巴斯克政治家阿吉雷拒绝了将这幅画捐赠给格尔尼卡小镇的提议。

对此,德国人自豪地在博物馆的德语游客手册中写道:"这幅画显然是一个疯子的梦想,一个四岁的孩子可以相信涂鸦是由一堆身体部位制成的。"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毕加索的情人朵拉·马尔的《格尔尼卡》是一个绘画过程

在为数不多的赞美中,超现实主义诗人米歇尔·雷里斯(Michele Reris)的话很受欢迎:"毕加索描绘了我们的厄运:我们所爱的一切都会死去......"

安亮认为,《格尔尼卡》一开始就没能打到人们的心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幅画的艺术门槛。毕加索在其中倾注了很多自己的艺术理念,这无疑疏远了普通观众。

相比之下,年轻的美国诗人诺曼·罗斯滕(Norman Rosten)的《格尔尼卡》(In Guernica)可能更直接地被公众接受,并且曾经在许多纪念场合被朗诵过。

"不要流泪,母亲

孩子们永远离开了

直接去天堂,遇见主

上帝会用糖果填满他们的弹孔。

02 起起伏伏的"玉子"

虽然《格尔尼卡》一经问世就受到批评,但从那时起,它一直是人们不断讨论的话题。据安良介绍,这至少说明《格尔尼卡》正在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虽然出生在法国,但格尔尼卡的核心属于西班牙。然而,它被战争挡在国外。

经过短暂的北欧之旅后,格尔尼卡于 1938 年 9 月 30 日抵达英国。在当时的工党领袖、后来接替丘吉尔担任首相的克莱门特·阿德利(Clement Adelie)的带领下,《格尔尼卡》现藏于伦敦的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在那里,越来越多的观众称赞《格尔尼卡》,艺术家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ed)评论说:"《格尔尼卡》是一座毁灭的纪念碑,一种被天才灵感强化的愤怒和恐惧。"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当时的工党领袖克莱门特·阿德利(Clement Adelie)在伦敦白教堂画廊(Whitechapel Gallery)的加莱尼卡(Galenica)展览上。

安良提到,在伦敦东区的展览是为西班牙内战中的共和党士兵筹集物资而设立的,不收取门票,但参观者必须捐赠一双靴子,这双靴子在展览结束前已经堆积起来。

1939年4月,佛朗哥的国民军占领了马德里,西班牙内战结束,格尔尼卡失去了精神核心。尽管和平的运气好,但人们理解,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欧洲,一场恶性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5月1日,格尔尼卡在流亡的西班牙共和国首相胡安·内格林的陪同下抵达纽约港。安良先生说,胡安是埋葬共和国的罪魁祸首,因为他保留了黄金并组织了苏联的防御能力很差。因此,《格尔尼卡》流亡美国似乎多了一点政治意义。

刚到美国的时候,《格尔尼卡》很匆忙,在纽约、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巡演。一些默默无闻的观众,在看完这些画后,突然意识到,欧洲的战争已经是一座山雨。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旧金山艺术博物馆馆长弗兰肯斯坦写道:"这幅画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末日审判,是对人类遭受的灾难的谴责,也是对踏上天堂之路的低效的谴责。之后,《格尔尼卡》来到了圣路易斯、波士顿、克利夫兰、新奥尔良、明尼阿波利斯、哥伦布等地。《格尔尼卡》在踏上他的祖国西班牙之前,已经走遍了美国大部分地区。

03 生命的赛跑,回归的曙光

在美国巡回演出后,难以返回的"格尔尼卡"被安置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自西班牙内战结束以来,佛朗哥一直回避一个关键问题 - 谁炮制了格尔尼卡大屠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言辞混乱不堪,国民军引起了轰动,诬告西班牙左翼放火烧平民,然后指责德国人。

1940年,佛朗哥决定重建《格尔尼卡》,他70%的房屋被夷为平地,让人们忘记暴行。他带来了成千上万的"战犯",即内战中的爱尔兰共和军士兵,致力于该项目,该项目旨在消除记忆。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格尔尼卡遗址

为了抗议佛朗哥,毕加索拒绝重新进入他控制的西班牙。虽然偶尔有媒体报道说,随着画家年龄的增长,毕加索正在考虑落叶,但毕加索明确表示:"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说我要去西班牙,这是假的。我永远不会回到西班牙看斗牛,至少在我的国家还在佛朗哥政权统治下的时候不会。"

1968年,佛朗哥的知己路易斯·卡雷罗·布兰科(Luis Carrero Blanco)写信给西班牙美术部长恩比德(Embiid),要求他向毕加索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提出正式请求,要求格尔尼卡尽快"回家"。据说这个提议来自佛朗哥本人。

人们不再知道为什么这位一直敌视毕加索的独裁者突然偏爱《格尔尼卡》。但安良认为,随着经济起飞,1960年代西班牙的情绪不再令人沮丧。巴塞罗那的毕加索博物馆已经向公众开放,关于毕加索作品的作品正在大城市的书店中涌现,甚至在大学艺术史课上,老师和学生都可以谈论《格尔尼卡》的艺术价值和政治意义。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毕加索讽刺佛朗哥的画作《佛朗哥的梦想与谎言》

此外,安茹补充说,根据萨尔加多-阿劳霍的《佛朗哥的私人谈话》,1968年,一向专横专横的佛朗哥出现了一些微妙的情绪波动,担心自己衰老,思考着身后西班牙的命运。也许正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向毕加索做了一个轻微的手势。

尽管如此,毕加索的态度还是一样的——只要佛朗哥还活着,只要西班牙不回归民主,《格尔尼卡》就不可能回归。结果,拔河比赛变成了佛朗哥和毕加索之间的竞赛——谁活得更长,谁就更有可能获胜。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毕加索(左)与佛朗哥(右)

毕加索在1973年4月8日输掉了比赛,但他在天堂的精神很快就得到了安慰。半年多后,12月20日,巴斯克分离主义分子轰炸了布兰科,布兰科被视为唯一可能接替佛朗哥的政府官员。布兰科的死,使佛朗哥走向死亡,喃喃地说:"他的死切断了我与世界的最后接触。"

1975年11月20日,佛朗哥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随着支持民主化进程的胡安·卡洛斯王子的继位,格尔尼卡的回归终于到来。

04 回家的路终于铺好了

安良说,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格尔尼卡在佛朗哥去世后返回西班牙,但摆在他面前的还有两件事。

一个是这幅画的真正所有权。

尽管毕加索和他的亲近人士提到《格尔尼卡》是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命令,但西班牙人需要找到关键证据才能将其带回,以便向画家的亲属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提供清晰的解释。就在那时,西班牙驻法国大使阿拉奎斯·唐(Alaquis Tang)的档案进入了公众视野,并清楚地记录了共和国向毕加索支付了15万法郎。

安良说,不止一位历史学家怀疑流亡的共和党人已经有了证据,但不希望佛朗哥玩这个头衔并隐瞒它多年。

第二是西班牙的民主化。

毕加索希望这个国家能够回归民主,绘画能够回归。佛朗哥死后,虽然胡安·卡洛斯一世对民主很坚定,但西班牙的左翼和右翼仍在挣扎,民主进程正处于困境。

在佛朗哥逝世三周年之际,国民警卫队的泰赫罗中校精心策划了"银河行动",旨在将苏亚雷斯总理和他的内阁成员聚集在一起,支持救赎政府。但在行动开始之前,阴谋就被煽动起来了。然而,仅被拘留了七个月的Tehero回到了军队,这为1981年的政变奠定了基础。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泰赫罗政变

1981年初,苏亚雷斯在左翼和右翼以及分离主义势力的围攻下辞去了总理职务。2月23日,在一次关于总理权力移交的会议上,泰赫罗先生卷土重来,带领200名实弹宪兵进入会议并拘留了与会者。

但就像银河行动一样,政变也不是精心策划的。虽然泰赫罗说他会组织一个军政府,但他没有详细的计划,甚至没有考虑把任何一个领跑者拖入水中。西班牙政治史上一个重要但略带黑色幽默的场景出现了,胡安·卡洛斯一世(Juan Carlos I)发表了一场谴责政变的电视讲话,政变官员高呼"为了国家"。失去了泰赫罗手的最后借口,民主化因此清除了最后的障碍。

那一年,《格尔尼卡》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

当《格尔尼卡》被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移走时,许多纽约人戴着黑色臂章来哀悼它的离开,一位艺术家,"安良说。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纪念《格尔尼卡》回归的邮票

但《格尔尼卡》的传奇并没有以卷土重来而告终。

梁安提到,他关于毕加索和格尔尼卡的许多作品都提到了一个关于纳粹占领巴黎的轶事,当时一名军官闯入毕加索的工作室,看着格尔尼卡问道:"这是你的画吗?"毕加索回答说:"不,这是你的杰作!"

虽然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但当格尔尼卡离开巴黎时,纳粹德国并没有向法国展示它的弱点,但很明显,格尔尼卡正在成为战争的象征。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甚至世界各地的民族骚动都伴随着呼吁和平的绘画复制品。从日本到非洲,哪里有战争的伤疤,哪里就有了《格尔尼卡》的赞美。

西班牙人对瑰宝级艺术品《格尔尼卡》,一度大失所望

2003年,当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在联合国大楼向记者介绍伊拉克战争的进展时,细心的媒体突然发现,在某个时候,著名的"格尔尼卡"挂毯被蓝布覆盖。

政府发言人表示,掩盖只是为了避免背景中的混乱。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反映了鲍威尔的内心。

显然,一块蓝布并不能掩盖烹饪战争的罪行,而蓝布则在《格尔尼卡》之下,而是要展现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直接展现出心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