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作者:画家王衍成

许多人认为《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确,它是举世闻名的反战杰作。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游客欣赏毕加索的杰作《格尔尼卡》

让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的背景:

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一派是佛朗哥叛乱分子,他们与德国法西斯主义者勾结,对该国施加恐怖,另一派是亲政府的共和党人。

1937 年 4 月 26 日,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一个小镇格尔尼卡(Guernica)集会的那一天,街上挤满了当地居民。那天下午,佛朗哥命令德国秃鹫军团轰炸该地区。轰炸机和战斗机继续轰炸该镇三个小时,夷平了半个城市,杀死了1 600多名手无寸铁的无辜人民。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被轰炸的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这个消息震惊了整个世界。毕加索于5月1日开始创作《格尔尼卡》,仅仅五周后,他就完成了这部近8米长、3.5米高的杰作。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毕加索在录音室里写了《格尔尼卡》。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画面:全图只有黑白,人物、动物都是脸,张开嘴巴,隔着画布,我们可以听到它们害怕的尖叫声。毕加索使用他的立体主义技巧将爆炸的恐惧和混乱带入生活。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毕加索·格尔尼卡 1937 布面油画 349.3×776.6 cm 索菲亚女王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马德里,西班牙

这是被屏幕右下角的战斗困住的女人。她向空中伸出手寻求帮助,而在左下角,另一名妇女拖着她受伤的腿,也许在瓦砾中寻找幸存的亲戚。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部分

在屏幕上,为了展现战争下无辜人民的苦难,双手变形,女人的眼睛像泪滴一样,舌头尖尖的,像一把无情的匕首。请参阅下面的三个本地图表。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在上面,悲伤的母亲带着死去的儿子在天上哭泣,让人想起绘画艺术中常见的"处女怜悯"的痛苦姿态。母亲扭曲的身体,张开的手指和大嘴巴增强了情感冲击力。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看着受害者的母子,是这头面无表情、冷漠的牛。毕加索曾经说过:"这头牛代表着残酷和黑暗。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毕加索最初在图片中画了一个太阳,但后来把它改成了一只中间有灯泡的眼睛。灯泡在西班牙语中是"bombilla",在拼写和发音上与西班牙语单词"bomba"非常相似,后者的意思是"炸弹"。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这个幽灵般的形象,一个女人拿着一盏油灯,看起来像是照亮了一幅喧闹的照片。这让人想起了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也许毕加索的照片留下了希望。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毕加索还画了一点希望,一朵脆弱的小花顽强地打开了。

毕加索在完成《格尔尼卡》后从未踏上他的祖国西班牙,并在法国去世。但他希望格尔尼卡死后能回到他的祖国西班牙。今天,《格尔尼卡》被收藏在西班牙马德里的索菲亚女王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毕加索·格尔尼卡 1937

“衍”说·毕加索丨反战巨作:格尔尼卡(1937)

画家王盐成在巴黎毕加索博物馆

毕加索系列将通过代表毕加索不同时期的25件作品讲述毕加索通往现代艺术之路的故事,这一系列一直备受关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