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作者:诺辉健康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每周两个上午坐在诊所,进行半天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其余时间一直浸泡在实验室里,带学生,做题。这是90岁的郑树教授在浙江大学的"生物钟"。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郑澍教授的医疗生涯故事可以在第3部分找到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她笑着说:"压力不大,高兴还高兴。有一份满意的工作。一个活着的人必须是有用的,并且是一个有用的人。"

为了普及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4月16日,郑教授来到了改变人生轨迹的现场|诺慧健康品牌日,她说,我国人口众多,肿瘤发病率居中,但近年来,肠癌的发病率明显呈上升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注意,恶性肿瘤是我国死亡的两大原因之一。

她在播出前与在场媒体和全国观众分享了她半个世纪的放映工作的总结 - 好的放映,人们愿意参与的放映。我们一直在努力优化筛查的方式,使其被正在筛查的人所接受。

"做一个有竞争力的大学生"

1931年,郑澍出生于安徽省,全家有四个孩子,她排名第三。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郑澍教授童年照片(前排左起)

高中生郑澍是杭州市红岛中学的学生。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郑澍教授高中照片(前排左二)

看着她穿着旗袍,很多人可能并不认为郑澍最爱的是打篮球。

"从1951年到1955年,我代表华东地区担任浙江省女子篮球队的队长,打中锋,带领球队参加全国比赛。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这段时间也是郑澍最忙的学习时间。

1949年,该校尚未进行普查,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大连医学院等学校并辅以独立招生,郑掲考试三名,均被录取。

"我是最早在新中国出生的大学生之一,我们这一代人有着非常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为自己的力量而战。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她最终选择了时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于克轩,并向同样著名的贾轩教授教授生物学。

郑澍记得,教解剖学的老师王忠秋从德国留学回来,"很严格,很凶猛,他只是问了一个问题,我们必须马上回答,所以我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紧张的学习,她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因为解放,原本浙江大学医学院每期20、30人,到郑姝这一届的学生人数突然增加到70人,骨状教具都不够。

"男生去当时的"乱葬坑"松树农场挖骨头,女生负责去图书馆占一席之地。他们坐下的方式非常有效:把一小块人骨放在桌子上,没有人敢抢劫他们。"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六年后,最初的70人中只有42人毕业。1955年2月,郑澍去医院工作,"正好赶上浙江二号形成肿瘤外科手术,去了。

"患者护理应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1956年底,郑澍听说上海市锭锭医院(现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正在修肿瘤病理课程,她报名参加了。

从学校回来后,她在浙江医学院开设了病理学系,并很快在全省声名鹊起,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生前来深造。

没想到,这时《文革》来了,医院的年轻人大多搞系列去,少数人,"切片也是我,看医生也是我,打报告也是我,刀也是我",也践行了观影生活。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有一件事打动了郑书,那就是子宫肌瘤和孕妇肿块。

1966年初,随医疗队前往永康的郑澍被紧急叫去参加会诊。

来到手术室,她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位30岁的女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旁边医生要取出一个比篮球还大的,浑身是大血管的子宫肌瘤,并附着在肌瘤上,因为肌瘤的大小空前,所以特意邀请郑澍到镇上坐下。

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室经常没有电力,大型手术往往没有足够的血液储备,没有先进的B超成像技术,手术更多地依赖于医生的技能和经验。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郑舒发现,患者中存在黄色尸体表明怀孕。在第一轮的时候,郑舒很快做出了一个判断——停止子宫肌瘤手术改为剖腹产。手术刀打开了子宫峡谷,温热的羊水立刻涌了出来,一个小脑袋跟了上来,医生们在场时惊呆了......

"每次想到这个案子,我总是很害怕。郑澍说,30岁的女性要生孩子是多么困难,但如果误诊为子宫肌瘤,就会让她们永远失去成为母亲的机会。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其实黄体酮是每个医学院学生都学过的生理知识,是女性排卵后从卵泡迅速转化为血管丰富的黄腺,也可以成为胎儿前五个月的营养物质,检查出大黄体酮,肯定是由于怀孕胎儿的影响造成的。

但是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生理病理学知识如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但每个医生都应该考虑这个问题。

"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该怎么办?"

1973年至1975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人口死因调查,东南沿海地区肠癌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引起了时任国家癌症预防控制办公室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癌症医院院长李冰教授(周恩来总理的养女)的注意。

她转身到北京和上海找郑树先生,"她觉得你把乳腺癌做好了,肠癌也一定能做到。"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李冰教授正在查找癌症调查数据

当时,郑澍先生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是乳腺癌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匹兹堡大学医学院教授伯纳德·费舍尔(Bernard Fisher)。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左起,伯纳德·费舍尔

后者还是国家外科辅助乳房/肠道计划(NSABP)的主席,该计划开创了乳腺癌辅助治疗的先驱,并在该行业获得了影响力。

在费舍尔教授实验室的两年里,郑先生专注于乳腺癌,对雌激素受体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并研究了它们是如何进行临床试验的,因此他回国后最初对乳腺癌的关注点仍然是乳腺癌。

回想起这段经历,郑先生的表情没有一丝遗憾:"我当时在1949年,大学一年级,完全处于危险信号之下,所以(组织)希望我做我所做的事情,对我所做的事情有用的事情。"

但那个时代的肠癌并不是一件好事。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你看我有一张照片,像钢管(直肠镜)一样硬了15厘米,所以做检查。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早期硬直肠检查

现在这个测试看起来很尴尬,但郑先生说:"我们做工作时从未考虑过性别差异,我没有说我不能这样做,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除了技术限制外,地方一级没有认真对待筛查。

我国首个肠癌人群防治研究原计划在甲善,肠癌发病率高,但当郑澍的结直肠癌研究领导团队到达嘉善时,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开展。

巧合的是,他们在离嘉善一英里远的海宁发现了一个放映人群。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当国内首次开展肠癌人群防治研究时,海宁直肠癌筛查宣传板发布

当时,郑澍先生没想到,用这种"硬如钢管"的肠镜和直肠指检查,1977-1980年,他们在浙江省海宁市完成了对28.8万人的结肠癌筛查,发现了4930例腺瘤和82例癌症,并得到了及时的干预。

本来这件事已经结束了,但郑澍觉得没完没了,年轻时,郑淑做小学校长的父亲教育她,就是一句简单的句子,"要负责"。"

她经常向学生灌输这样一种观点,即肿瘤学家不仅仅是外科医生。"对于患者来说,一到就做手术,手术扔掉,出院后患者是否还活着,是否有复发,随访的事情永远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每隔两三年,郑澍带团队对4000人进行一次复查,一次检查就是二十多年,然后这些人有500多人复发,一个人再发育5次,可归因于遗传问题。

二十多年的努力使亨宁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了31%,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了17%以上。这是多年来全国癌症发病率下降的唯一例子。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郑树教授几十年来一直在收集和分类患者数据卡

关心他人的郑澍忽略了对自己和家人的关心。由于工作原因,她与丈夫分开了18年,她的小女儿需要她照顾。

上夜班时,家里无人照顾,郑澍带她去了医院。当紧急服务人员在晚上来到手术台上时,他们不得不把女儿留在值班室。

有时整夜做手术,出来的白天很亮,郑淑不得不请同事帮忙买一个饭团作为女儿的早餐。说起女儿,郑淑总是流露出母亲的温柔和无尽的愧疚......

"一个好的医生需要在病人身边。

自1984年以来,郑澍在浙江医科大学担任校长近13年,郑澍笑着说,我这所校长基本上是在不断地要钱,为学校的建设募捐,为科研项目申请钱。

"我去浙江医科大学当校长的时候,校园里很乱。当时大家的生活水平都不高,很多人住在学校里,学校里有鸡和鸭,所以人们称医科大学为"鸡大学"。

当我进去时,我看到我的办公室很小,那栋楼里的办公室非常破损,地板晃动。我一个人在那里,我看着一幅褪色的画,里面有一个缺口。他们说这个地方下次要建教学楼,我说:"这栋楼要建教学楼的钱啊?""

为了这座楼,郑澍和当时的校长沈成芳花了很多心思,"没钱跟省去要钱"。这里就叫5楼,即做生物医学工程楼、外宾馆楼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班级建设,这样一层计划起来。"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原浙江医科大学5号楼

在她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不仅在临床上治疗患者,而且在教学领域培养了113名博士和60个硕士学位。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素璇,浙江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浙江大学加州纳米研究所研究员毛为民,同济大学纳米医学学院博立峰...该省,国内外的许多肿瘤学家都是她的学生。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左二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丁克峰教授

目前,郑教授还与一批博士生一起攻读硕士,"我是一个人去看医生,总有一天要看,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服务更多的病人。"

当郑澍从诊所出来时,总有几位博士生。她有时会警告学生,临床医学是"站在病人一边的",一个好的医生需要和病人在一起,真正关心他或她,"就像你的家人一样。

2013年浙江大学建校116周年之际,时年82岁的郑澍教授作为浙江医科大学原校长,两年前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郑墅医学教育基金捐赠了50万元奖金。"奖励的标准是责任感,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一个能匹配他内心的医生。

在郑澍教授的墙头挂着一幅金庸写给她的画像,"郑高义,树人"。这句话是金庸在两人互不相识的时候主动写给她的。

"他哥哥在义福医院的时候,我去看他,他知道,所以他给我写了点东西。

其实郑澍并不知道病人是金庸的哥哥,她刚刚被邀请到义夫医院,与专家讨论治疗方法。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我不能离开我的病人。

作为一名医生,郑书教授非常重视学科的交叉。

她认为肿瘤是大学系,但要取得成功,我们需要有深厚的解剖外科基础,扎实的肿瘤生物学知识,以及病理学、胚胎发育等理论,才能能够整合和学会运用。

郑澍教授在教学生时,谈到了肿瘤的生物学基础,从上皮细胞间细胞转化到肿瘤微入室,从信号通路到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充满了学习。

其实郑澍教授从60岁开始学习分子实验,她说,"学没完没了,我的大脑不可能老了,要一直想。

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郑树:做有用的事,做有用的人

浙江省医学中心肿瘤中心结直肠癌MDT多学科综合诊疗团队

时至今日,郑澍教授依然坚持走在医学的一线,在胃肠道、乳腺、甲状腺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上大显身手,每周两次,用教学室,风雨无阻,坚持科研。

"有一份工作更充实,"她说。无事可做,感觉空虚。社会是互助的,相互支持的,生活对人没有帮助,他们也觉得没有意思。"

疫情期间,郑舒教授还在浙江大学医院互联网医院网络咨询平台上进行了咨询。通过手机屏幕,她耐心地回答了乳腺肿瘤患者的问题,并逐一写下诊断建议。

"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互联网平台继续发挥一股力量,哈哈!"郑舒教授的声音清亮,精神饱满,笑声更加欢快。

"现在,全院都在打防防战,年事已高,不能急于抗疫第一线,还要为医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后方做点什么。

对于网友提到如何保持健康,她笑着说,她没有什么秘密,心态好是最重要的,通常步行半小时,以前爱喝绿茶,现在喝红茶和柠檬汁(胃),三餐准时吃。油炸东西少吃,辣东西吃,不要偏食,年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