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作者:古籍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艺术中,在半斜坡文化(或仰光文化的半斜坡类型)中发现的"人脸鱼"的图案非常引人注目(图一)。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已经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启发性的讨论。这些讨论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模式究竟代表了什么,其次,什么是象征性的。本文试图根据"二维三维"的理论,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更详细的解释,并参照地下世界水世界的概念和玛雅文明中鱼类的象征意义,根据这些模式的出土情况,对第二个问题作出新的推测。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者们认为这种模式显示了鱼的人性面孔。

半坡度报告对此进行了如下描述:"人脸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鼻子倒置着"叮"字形或下垂的三角形。眼睛由两条直线表示。耳朵向外伸展平整,弯曲成钩子,或者每边加一条小鱼......嘴唇是"Z"形的,嘴角有两个交叉斜杠,或一条小鱼,斜杠或鱼身周围有一个短斜线或圆点。头顶上有三角形的毛发,也有相交的线条制成尖锐的圆锥体,两侧都有斜线或圆点。"

可以看出,报告认为这种模式是"人脸",嘴里有一条鱼,头顶有一根三角形的毛发。这种解释被大多数研究人员所接受,但对某些细节的理解略有不同。例如,头顶上的三角形要么是装饰品,要么是帽子。其他学者认为,人脸是婴儿的形象,上半身和嘴角两边的三角形描绘了女性生殖器,整个图案是"原始婴儿出生图"的表达。有学者提出,人脸头和嘴两侧的边缘都有短三角形,是翅膀变形而不是装饰品,整个图案显示了可以赶走鱼的"飞头"的形象。这些观点是有见地的,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模式的核心部分代表了人脸。此外,有学者提出,这样的模式显示了水虫,但后来被驳斥,没有得到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强调人脸的观点外,还有不少学者将这种模式视为"人脸鱼体"。例如,高强认为"人脸模式是......幻想中祖先的形象...还画有具有明显特征的鱼体,从而产生了"人脸鱼体"这一图腾图像。但他在文中也明确表示,图案的中心是一个人戴着头饰,只因为嘴鱼可以算是"半人半鱼"。王毅涛的观点类似,提出由于这种"耳对耳鱼"和"做鱼入口"的图案,可以看作是半人半鱼的形象,但主要形象仍然是人。

王仁祥首先提出,这些人的脸其实代表的是鱼头,或者说是鱼头的个性,但没有仔细解释。杨伟分解并旋转了人脸顶部的三角形图案(图2),发现它与两侧的鱼图案相似,即两侧鱼图案的组合,表现为鱼体俯视图,提出这种图案是两条鱼的嘴标题, 耳朵里有两条鱼,鱼身的头是"鱼神"。顾万发进一步指出,"许多半坡人脸鱼的图案整个形象主体实际上是'鱼神脸鱼形'的脸朝下看,所谓'皇冠'上面所谓'人脸',其实只是把'鱼头'的脸朝下,从鱼体的角度下看鱼身、鱼翅。

本文同意王仁祥、顾万发等学者的观点,即"人面鱼"的图案显示的是鱼(或"人脸鱼")而不是人,原因如下:

(i)在这样的图案系统中,三角形边缘短线是鱼的身体的特定表现形式。半斜面P.1002形象地描绘了人脸嘴两侧的两条鱼(图I,3),因此可以看出,剩下的"人脸标题鱼"图案的边缘人脸嘴上用短三角形也代表了鱼的身体,可以认为是鱼体在图案系统中的固定表达。因此,人脸上缘有一条短线的三角形是鱼身视图,而不是头饰,杨已经更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

(2)在半坡彩陶中,有大量的"人中鱼"图案,如半坡遗址发现的两块彩色陶器碎片(图3),上面画的"人脸"都是"人脸鱼"的个性化头部。王仁祥称其为"人格鱼粒"。相比之下,我们几乎看不到鱼的图案或相关元素来装饰主体作为人类图案。在我们正在讨论的模式中,"人脸"也应该是"人脸鱼"的头部。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此外,王仁祥在寺底沟鱼图案中,发现人脸的"阴阳头"是从鱼印唇演变而来的(图四),这也可以证明"人脸冠鱼"图案是"人脸鱼"的表现,而不是人。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三)人脸两侧所谓"标题鱼",其实是一对"鱼"图案,头上叠加在上面。我们注意到,在这样的模式中,人脸两侧的鱼头是相反的,并在交界处形成一个子头符号(即人脸的嘴)。也就是说,它不是人类称鱼的称号,而是两条鱼嘴之间的缝隙巧妙地构成了人类的嘴巴,我们不妨称之为"以鱼"的模式。在半坡养殖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去鱼"图案(图5),是非常成熟和重要的装饰。这种装饰品发展进化后,鱼体由直线或弧形等几何装饰物表示,形成抽象的鱼纹。在这些"配对鱼"图案中,两个鱼头像人脸一样相交。在我们正在讨论的模式中,这样的"一对鱼"意在代表这种"人脸鱼"的两面。

(iv)"配对鱼"装饰品不仅显示了"人脸鱼"的两面,还可以代表其侧鳍。在半斜面鱼图案中,几乎所有的鱼都显示出侧鳍或臀部鳍,而Ginger T75(1):1的下部鱼图案清楚地描绘了两对侧鳍(图6,2)。河家湾,西乡,出土了一个陶罐,内壁的"人脸鱼"图案显然是一条游泳的鱼(图6,3)。它嘴巴两侧的短三角形图案已经改变,据报道是"齿形环",实际上是俯瞰视角的侧(胸)鳍。这与一些普通鱼类的胸鳍模式非常接近。顾万发所说,我们讨论的图案也显示了鳍鱼身体俯视的整体形象。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综上所述,所谓的"人脸鱼"图案,其实是展现了具有特殊内涵的"人脸鱼"的形象。这种图案展示了鱼的个性化头部,用鳍俯视整个身体,同时以侧视图的形式从嘴巴的两侧看到鱼的身体。这种表达形式为神圣动物的三维身体在二维平面上的完整表达开创了先例。

为什么要这样表达鱼的身体?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特定的查看器。观众的视角,或者艺术家所期望的观众视角,决定了艺术的最终表现形式。美国学者夏皮罗根据形象和观众的区别,将其分为正面形象和侧面形象。正面形象被认为是指向观众的,庄严的,往往表达一种静态的,相当于第一人称在语法上,与观众交流的形象;但他的分类还是从图像本身出发的,本文认为,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图像(和图案)可以分为"远见"和"视野"两类。

所谓"远景",就是艺术创作者想象出的观众和图像有相当的距离,可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图像,结果往往是图案(一般是侧视图)更完整的表面物体。我国史前时代的大部分装饰图案都属于这一类,典型的半坡侧观鱼图案和寺庙底沟养殖的鸟类图案(图7,1,2)。"看着对方"也可以称为特写镜头,更强调观众与艺术形象之间的凝视和互动。在这种情况下,观众可以沉浸在与图案的交流中,仿佛成为整个艺术表达的一部分。即使没有观察者,模式也不会有完整的意义。在这种"面对面"的场景中,整个模式通常表现为对面部的强调,尤其是眼睛。在中国的史前时代,这种表达通常由良屿的动物面孔表示(图七,3)。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半坡"人脸鱼"图案的开创性之处在于,它结合了"看"和"看远"的效果。这种模式的核心仍然是"看",但在两边往往以"远见"的方式,模式的一面被表现出来。这种图案的中心是"与观看者一起个性化的鱼面",两侧的侧视鱼印和顶部俯视鱼身,以便让观看者了解鱼身的其他维度,起到对人类鱼体表面的"补充和解释"作用。在马林现场出土的葫芦瓶的图纸(图8,1)中,在有尖牙的男人的两侧画了两条看似无关的侧视鱼线,实际上,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与"人脸鱼"图案一样,其中心图案的顶部和侧面有内部波浪线的部分代表鱼的身体和鳍,两侧的象形图是鱼的"远景",即两侧身体的表现。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半坡"人脸鱼"图案开创了"远视"和"看"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近在石丘遗址发现的石雕表明了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商周时期青铜器在常见的"连体动物表面"身上是"看"动物表面,但以动物的鼻梁为中心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的野兽的"远视"侧视图,包括动物的眼睛、眉毛、角、耳朵和身体(图8、2),马成元称这种表达手法为"整体展开法", 但也有学者称之为"半表达技术的拆除"。

这种突出面部并充分表现三维身体的方式不仅应该是为了视觉美感和对动物的全面描绘,而且是为了表达特定动物的威严,神秘和身体变化能力,并帮助特殊的观察者(如萨曼巫师)面对动物, 进入动物的超自然交流能力。正如张光直说的,这种图案的半坡期描绘了萨满活动的特殊状态,商周青铜图案继承了这样一种传统,具有相同的一般功能。

在了解了"人脸鱼"图案是表达人脸鱼运动的立体场景之后,我们不妨参考一下玛雅文明对水世界和鱼的概念,对这种图案的含义做出一些推测。

水在许多文化中具有代表地下世界,象征死亡的含义。玛雅文明也是如此,死亡有时在壁画中被描绘成死亡沉入水中。在危地马拉佩顿盆地的Sambartlo遗址发现的一幅壁画显示了玉米神死后的重生。图像中的玉米神被蛇包裹着,正在进入一个黑色的波浪带(图9,1),两个弧角矩形符号充满了弧线,这意味着玛雅文本中的水ha'(图9,3)。著名的玛雅城市邦蒂卡尔的第31纪念碑使用玛雅词"ochha"(图9,2)来描述国王豹爪的死亡,意思是进入水中。这一切都是关于"入水"来表达死亡的意义。

玛雅神话书"Popau"描绘了英勇的兄弟的故事,他们的骨灰在死后被鱼吞下,并在鱼的帮助下重生(图10)。英勇的兄弟们预见到,他们会牺牲然后复活打败冥王星,然后慷慨地去死,骨头被冥王星磨成粉末,"像玉米磨成粉末",然后扔进河里。五天后,兄弟俩以鲶鱼的身份出现在河中,最终成功复活并杀死了冥王星,以拯救他父亲的玉米神。许多玛雅陶杯都有与这个神话有关的画作,例如科尔数据库中的K3536。陶瓷杯的图案是鸵鸟吃两条鲭鱼,脸部右侧有斑点,符合兄弟兄弟Hunahpu的特征。在鸵鸟的肚子里,两兄弟的形象一直突出,脸的右侧也有斑点。研究人员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这幅图像:孪生兄弟(有时是玉米神)的骨灰被鱼吃掉,从而将他们的身体聚集到鱼的身体中;除了这些画作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品也会代表这一场景,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高板遗址8N-11庭院发掘,发现了类似的主题雕刻。

李默然:半坡“人面衔鱼”图案再分析

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早春秋郑庄公对母亲怨恨地发誓"不如黄泉,也不要见面"。这个象征着死亡的地下世界滋养着生命,但更令人生畏。另一方面,鱼是穿越黑暗和危险水域的最佳工具。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画像,在象征着冥界的水域中,画了两条相交的鱼。《山海由大野西书》记载:"有鱼部分干,有名鱼女。死亡就是恢复。风洞北,白天又大水泉,蛇是化鱼,是为鱼女人准备的。死亡就是恢复。"研究人员已经注意到鱼类与死后重生之间的联系。

对冥界和重生的类似想象可能在半坡文化时期出现过。

目前可见的"人脸鱼"图案大多画在陶罐的内壁上,这在半坡鱼图案中并不常见,说明该图案并非日常展示,不应是所谓的图腾。

其次,这些花盆大多覆盖着棺材,棺材里埋着婴儿,而这些罐子里出土的棺材数量很少,所以知道这种图案应该与婴儿的死者有关。根据报告的描述和相关照片,这些锅应该都是低着嘴的,扣在锅的顶部。然后,当它用于埋葬时,这些图案可以被未出生的人看到,并且只有一个观众,埋葬在棺材中的死去的婴儿。

如果我们相信这些罐子是故意放在棺材上的,并且上面的图案是有道理的,那么可以假设这种意义可能反映在图案与死去的婴儿(灵魂)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也许半坡人群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模式,死去的婴儿(或其灵魂)的一部分才能进入地下世界,并在这条神圣的鱼的帮助下完成穿越水面的旅程,从而重生。

将冥界视为水世界和鱼类再生的人源化概念,或许是张光增"玛雅-中华文明连续体"的一个证据。

谢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先生指导,特别感谢。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莫兰考古研究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