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作者:文史档案室

1946年6月,老蒋向我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苏中解放区首当其冲。李默庵率领12万精锐,气势汹汹地朝苏中扑来。解放军仅有3万人的兵力,敌众我寡,毛主席计划让华中野战军离开解放区,转移到外线作战。

但粟裕不这么认为,粟裕觉得“有的打”,并且他指出:先啃硬骨头!

最终,华中野战军在粟裕的指挥下,七战七捷,以劣势装备战胜了强敌,在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堵下站稳了脚跟。毛主席得知后惊叹道:粟裕不简单,将来可指挥四五十万大军。

本期为大家讲解粟裕的成名之战:苏中七战七捷。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地区是华中解放区的一部分,苏中北靠淮阴、南临长江,距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非常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老蒋大力进攻华中解放区,企图将我军消灭或者驱逐进山东。

苏中便是国民党军的进攻重点,老蒋亲点李默庵率领12万大军来犯。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李默庵是黄埔高材生,黄埔军校流传着一种说法: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能文能武李默庵。文武双全的李默庵,麾下部队有黄百韬的25师、李天霞的83师、王铁汉的49师,以及21师、65师,总兵力12万,且大部分是美械装备。

敌人来势汹汹,对苏中地区志在必得。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毛主席的计划是,调集山东野战军主力、刘邓大军、粟裕所部甩开国民党军,然后插入大别山区,向南运动发展,把战火烧到国统区。目的是让老蒋在南方疲于奔命,无力顾及东北,从而让林总安稳发育,起势后一波带走。

粟裕得到的任务是离开苏中、出击外线。

但粟裕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粟裕认为:出击外线属于客场作战,风险太高。而且转移作战会很快碰到第5军和74师,如果初战不利,对士气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反之,在苏中根据地作战的话,民心在我,我军可以发挥主场优势,不如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然后再转战外线。

毛主席考虑到,前线指挥官可能比后方更清楚战场情况,便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的确,国军兵力武器占优,但也有致命的缺点,那便是不清楚战场形势。国军只知道我军主力在苏中区域,却不知道具体位置。而我军可以依靠打入国军内部的情报网,以及苏中百姓们的配合,得知国军兵力部署调动的每一个细节,就如同开了战场全图一般。

苏中第一战,宣(家堡)泰(兴)攻坚战。

李默庵根据我军擅长集中优势兵力的特点,预判我军会在国军兵力集结完成前,去打南通的49师。于是,他下令49师加强警戒,稳步推进,待主力会师形成大兵团后再齐头并进。

我军的确要率先出击,但李默庵没想到,粟裕预判了他的预判,我军没有打49师,反而直奔最强的83师而去。这便是粟裕口中的“先啃硬骨头”。

而李天霞仗着自己是精锐,有恃无恐,他觉得我军肯定不敢进攻83师,殊不知我军打的就是精锐!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7月13日,粟裕集中5倍于对方的兵力,攻打驻扎在宣家堡、泰兴的83师2个团。粟裕用12个团打援,3个团攻坚,宣、泰地区的敌军瞬间被淹没在炮火中。

此时,李天霞仍不相信遇到的是我军主力。

李默庵也觉得,粟裕是在声东击西,表面打83师,实际目标是49师,于是他急忙命令前进中的49师撤退。

就这样,83师2个团既没有等到援兵,49师也错过了乘虚而入的机会。待李天霞和李默庵发觉时,83师19旅56团、57团大部已被消灭,我军此战歼敌3000余人。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第二战,如南(如皋之南)急袭战。

得知我军主力在宣泰后,李默庵作出以下部署:83师主力进攻海安,49师乘虚进攻如皋,65师增援泰兴。

粟裕立刻做出调整,他留下一部分兵力伪装成主力,继续待在泰兴,然后大部队挥师东进,奔袭49师。

49师得知我军主力在泰兴后,放心大胆地朝如皋推进。7月17日,49师79旅和26旅行进到如皋东南的鬼头街、宋家桥一带。

我军12个团强行军50千米,趁着夜色包围了敌军。完成合围后,我军突然发起进攻,49师毫无防备,损失惨重。经过19日-20日两天激战,49师26旅被全歼,79旅被歼大半。

考虑到65师到达战场,而我军连续作战,十分疲劳,粟裕主动将部队撤到海安东部休整。此战我军以5000人伤亡的代价歼敌1.5万人。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第三战,海安运动防御战。

李默庵集中兵力,在飞机的掩护下进攻海安;粟裕则将大部队撤出海安,留下7纵4个团的兵力防御敌人。

7纵大部队节节抗击,迟滞消耗敌军,少数部队穿插到敌人后方,专挑夜间袭扰对方。阻击5天后,7纵撤出了海安。7纵以伤亡200多人的代价,歼敌伤敌3000余人。

但在李默庵那边是这样记载的:“我军没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海安,共军损失2-3万人,大势已去”。至于为何得出歼敌2-3万的结论,这就是国军那边的特色了:虚报战功。

其实,我军大部队正在海安东北几公里处修整,可以说就在李默庵的眼皮底下,他却浑然不知。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第四战,李堡攻歼战。

李默庵占领海安后,以为我部无力再战,已撤出苏中。于是他兵分多路,一部沿着泰州、海安一线防御,一部由海安向北搜索进攻,其余部队忙着消化苏中地区,这样的部署给了我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粟裕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我军主力就在海安一带,对附近敌人的部署了如指掌。

敌49师105旅驻扎在海安以东的李堡,位置突出,被我军定为了首要攻击目标。

8月10日,我军趁着105旅和新7旅换防的机会,果断出击。修整了半个月后,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6师势力正劲,经过一夜激战,105旅2个团和新7旅1个团被我军全歼。新7旅21团不明白情况,仍向李堡地区前进,结果在洋蛮河地区,被第6师和7纵合围全歼。

此战用时不到一天,我军以伤亡900人的代价,消灭了敌人1个半旅约8000人,李默庵的兵力开始捉襟见肘。

见粟裕打得这么好,解放军总部也发来指示:苏中敌人兵力分散,有利于我军各个击破,希望再布置几场战役,多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第五战,丁(堰)林(梓)攻坚战。

李堡战役后,敌人摸不到我军主力的位置,只得依靠交通线消极防御。粟裕派7纵佯攻海安,第一、第九分区部队佯攻南通,以迷惑国军。主力第1、第6师则突然南下,行进到如皋以南地区。

8月21日,我军主力在丁堰、林梓一带伏击了敌军的5个交警大队。交警大队的战斗力正如他的名字一般,很快被我军击溃,此战歼敌俘敌3500余人。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第六战,邵伯阵地防御战。

在如皋以南发现我军主力后,李默庵断定我军会进攻如皋,便让驻守泰兴的99旅前来支援。此时,西北部的国军朝淮安进攻,黄百韬的25师主力进攻邵伯镇和高邮,邵伯形势危急。

粟裕决定打一手围魏救赵,他指挥主力进攻泰兴,并电令全军做好与敌人打遭遇战的准备。

果不其然,我军在黄桥一带撞上了增援如皋的99旅,以及前来接应的187旅。双方爆发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

与之前的战斗不同,这次战役是实打实的正面对战。在黄桥一带,我军第1师6个团包围了敌187旅3个团,第6师10个团包围了敌99旅2个团,但敌人数量众多,我军一时难以吃下。

此时黄百韬正在进攻邵伯镇,他得知99旅被围的消息后大吃一惊,此时25师后路空虚,正面战场的进攻被10纵牢牢顶住,难以突破。于是黄百韬上报李默庵,李默庵下令25师撤退,邵伯守卫战取得了胜利。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第七战,如(皋)黄(桥)遭遇战,也就是我军主力消灭被围敌军的战斗。

第1师第6师难以吃掉敌军,大家都很着急。耽搁太久的话,待敌人外围部队赶来,华中野战军就被反包围了。

粟裕在冷静分析后,决定先弱后强。

他从第1师中抽调3个团支援第6师,对敌人形成了5:1的兵力优势。一番猛攻下,敌99旅2个团被全歼。国军战术守旧,我军大力围歼99旅的时候,敌187旅并没有趁机突围,而是待在原地固守待援。99旅被消灭后,我军合兵一处,一举吃掉了敌187旅3个团,还顺带消灭了从如皋来增援的一个团。

如黄一战,我军歼敌俘敌1.7万人,国军元气大伤。

至此,苏中七战以我军全胜告终。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苏中战役纪念馆雕像

苏中七战,3万对国军12万,我军以劣势兵力歼敌5.3万人,不但粉碎了国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同时表明了国军的美械部队可以战胜,我军可以依托解放区的有利条件,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弱胜强。

中央军委则获得了宝贵的内线作战经验,从此,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成为了解放军作战的基本战法。

当然,苏中七战的最大功臣当属指挥官粟裕。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整个苏中战场上,我军兵力明明处于劣势,粟裕却总能发挥运动作战的特点,在局部地区形成兵力优势,让我军打了一次又一次的顺风仗。可怜黄埔名将李默庵,被没上过军校的粟裕打得晕头转向。

苏中七战七捷的消息传来,解放军总部一时难以相信。毛主席反复询问:“是不是发报员搞错了?”还连续致电询问华中野战军。得知情况属实后,毛主席不禁感慨:粟裕这个人不简单啊,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大军!

之后的淮海战役,也印证了主席的判断。

李默庵12万大军压阵,我方只有3万人,怎么打?粟裕:先啃硬骨头

粟裕

远在东北的林总得了消息,对苏中七战七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命人搜集了战役的详细资料,然后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研究了几天几夜。

几天后,刘亚楼推开他的房门,林总发出了一句感慨:这个粟裕啊,尽打神仙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