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作者:北京纪事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作者介绍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方继晓:北京鲁迅博物馆名誉馆长。著有《陈梦佳的往事》、《陈独秀遗产的行踪》、《徐志摩与中国康桥》等。《古墨——本世纪的水墨》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美书"。《陈独秀先生的遗产》获得2007年国家图书馆文进奖提名。

本文发表于北京9月刊《北京纪事报》原标题为《张小兵之父》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徐光耀的文学成就深深植根于北京。

1950年10月至1958年9月,徐光耀在北京学习生活了八年。在这8年的时间里,许光耀不仅体验了云层无限的风景,也感受到了谷底的苦难和痛苦,在那里他准备了自己的宏伟文学梦想。

1938年7月,许光耀加入八路军,与当年年年仅13岁的年轻兵张佳同龄。1939年秋末,徐光耀从特勤营调到公安大队,在强奸部门担任文员。他在军队中的表现非常好,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重大战役,很快从"红魔鬼"成长为强大的革命战士。

抗日战争期间,许光耀参加了100多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多次面临牺牲,但这从未动摇过他的革命信念。1945年7月,许光耀被授予二等"五一"勋章。胜利前夕,许光耀离开了强奸部门,在第11区(原第6师)司令部担任军事报告参谋,离自己的文学梦想又近了一步。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作者专著铭文

解放战争期间,许光耀开始用笔打仗。1946年3月29日,徐光耀被调到政务部宣传科担任摄影记者,后来又调到前线剧团担任创作组副组长,既到前线采访、写作,又要参加前线的戏剧表演。1947年1月10日,徐光耀到华北大会文学系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许多文学名人,对他帮助最大的应该是陈承霞和萧寅,徐光耀很快被一个只会写传播报告的文学战士,成长为一名军事作家。不久,徐光耀被调到杨成武的华北第3军,负责战场快车。1949年6月底,许光耀率军驻扎天津,7月初请假,专心创作小说《平原之火》。

1950年10月,徐光耀来到北京中央文学院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文学院的前身是鲁迅文学院,第一任院长丁玲、副院长张天一,被认为是黄埔军校的新中国文坛。在传播研究所之前,许光耀的小说《平原之火》刚刚出版,这是第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抗日战争生活的小说,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说起"平原火",应该在天津长大,出生在北京。1949年7月7日,在全日战争爆发纪念日,许光耀请假专心创作《平原之火》,只用了44天就完成了初稿。当时,许光耀正在做新华社第20军记者,趁机去北京报道华北军区秋季运动会,他拿初稿到北京,想让他去华北大会时老师陈企业霞, 小阴看,给指导。陈企业夏只花了3天时间就看完了稿件,告诉徐光耀要写好,有足够的出版水平,但修改还是比较好,要求修改要快。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徐光耀赶紧回天津修了一遍稿子,马上寄给陈企业夏,看完后陈企业夏双丽请徐光耀到北京面对面修版。进入北京的徐光耀在陈的指导下对手稿进行了最后的润色。同时,陈还让厂人(Yan Chen)摘录了其中一章,命名为《周铁涵》,于1950年出版了第四期《人民文学》第一卷,厂人还补充了介绍文章和评论。陈企业夏对《平原火》的出版特别热心,为了"平原火"的称号,他拉着厂里的人,秦朝阳等人一起为书名,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名字几十个,却不满意,或者秦朝阳说了几句话,最后采纳了他所说的"平原火"。1950年6月,《平原大火》由三联出版社首次出版,并在北京与读者见面。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1年3月在北京成立,开始出版第一本书,徐光耀的《平原之火》。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九十六岁的Stay Mobao

《平原之火》给徐光耀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当时很多高校、中学都要求许光耀汇报。徐光耀于1953年3月加入全国艺术文化协会,1953年4月6日从学院毕业。同年6月10日至15日,他参加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委员,9月23日至10月6日,他参加了第二次全国文化大会,并于国庆天安门广场升至天安门广场。

也许是年轻也有小,20多岁时就出版了小说,所以在中央文学院学习期间,许光耀受到了丁灵的高度赞赏。当时有句话说,军队里有一个徐光耀,有一个地方陈登科,一个女作家有一个李娜,就是她们三个特别受丁玲的赏识。

徐光耀在研究所获得的最大荣誉,就是被选入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苏联,这确实是当时的最高荣誉。代表团团长为冯雪峰,副团长为曹景华、陈废煤、陈企业夏为秘书长,代表团成员为孙立、魏伟、康宇、李璨、刘青、胡克等。在16人代表团中,其他人都是具有一定资历的作家,而许光耀是其中最年轻的。

从苏联访问回来后不久,许光耀被批准为丁灵的申请,在朝鲜前线体验生活。许光耀于1952年4月进入朝鲜,12月返回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呆了8个多月,一直站在战斗的最前沿采访,经历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战斗,一直是志愿军保卫国家的英雄,不怕牺牲,回来后写《刘景丽》《辛文礼》等朝鲜战场散文。徐光耀对志愿军人有特殊感情,几年后,在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全国运动会期间,听到反美援助朝鲜士兵、特残兵、"中国保罗"廖玉涛的事迹,徐光耀突然被感动了。于是许光耀三次采访廖某,写了一篇"一本还没写完的书"的报告文学,发表在《人民解放军文学》上,后来又收到了《呼唤难鞠躬》的文集。徐光耀也与廖家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1953年7月至1955年1月,徐光耀到家乡雄县担任初级农业合作社,担任三区委副书记。在他的家乡农村,他和老百姓吃饭、一起生活,他被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所感染,写下了农村生活的反映,《树明花》《古陶器》《约会》《传统》《傻牛》等等。农村生活让许光耀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回到北京后,他开始想写一部反映家乡农业合作运动的小说《大庆河》(大庆河是徐光耀的家乡母河,穿过旧县城)。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签名首日印章

1955年,徐光耀、胡可、杜伟调到解放军总局文化部从事专业创作工作。同年12月,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成立创意室,由于主任、魏伟担任副主任,成员由各军区选拔。1956年1月6日,工作室正式成立。创作有:魏伟、胡可、杜伟、徐光耀、冷风、于留轩、韩锡良、丁毅、郭光、石超、陆竹国、西宏、沈树军、李白等。徐光耀、胡可、杜伟是从华北军区调来的。徐光耀、胡珂、杜伟三人被分配到大耳胡同15号院子。1956年9月11日,三人搬进大耳巷15号,胡可以住北房,徐光耀住东厅,杜伟住南厅。从鼓楼东街到景山后街,从大香峰到大耳胡同15号,从大院到相对独立的院子,经过几次曲折,徐光耀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有了一个安全屋,可以更脚踏实地地创造。

在这里,徐光耀真想"展示一个宏伟的计划"。很快,他就完成了19.8万字的《大清河》初稿,还正在写另外两部已经写成的小说,一部是《将军来到我们身边》,另一部是《隧道战争》。这两部小说都是根据傅昭将军改编的。徐光耀于1938年7月加入八路军,与他的笔下的萧家子同龄加入八路军,不久许光耀加入军队,加入政委警察大队。傅昭非常喜欢和信任这能机智的"小恶魔",在傅祀的带领下,徐光耀迅速从红魔演练变成了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徐光耀对长远的预兆有着极大的崇敬,他觉得长远的征兆是那一代革命战士的缩影,决心写一部基于长远征的小说,名字叫"长远预兆",后来改成了"将军来找我们"。

1950年,当时还是军中记者的徐光耀前往第67军接受第67军的采访,被大惊小怪暂时"挠"伤,前往唐山考察军队盐场和渔场的生产情况。这一次被"划伤"许光耀收获很大,许光耀长期承诺把自己的日记借给许光耀看看,这是"将军来找我们"最好的素材。在去唐山的路上,傅昭向许光耀讲述了他在雄贤密创造性地进行真战的经历,这让许光耀感到既神奇又兴奋,简直醉了。隧道战争的发明者是多么聪明,后来徐光耀收集了他在雄贤米家务中发明的许多信息,利用隧道战争的材料与日本恶魔作战,并准备写一部"真正的战争"。

徐光耀在北京近几年一直在收集信息,写了这两部小说,《将军来找我们》写了一部分,《真战》也搬了早笔。终于做了一个"专业作家",在大耳朵胡同15掩埋了创作的许光耀怎么想不出社会变迁,很快他就要被打向右转,三部小说的命运,甚至连手稿都丢了。令人遗憾和悲哀的是,本应诞生于北京大耳胡同15号的三部小说,竟然是"烟云密布"。徐光耀并没有死心,20多年后的1970年代,经过改良后徐光耀试图改写笔"将军来到我们身边",但世界容易移动,当过境移动时,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1958年1月23日,徐光耀开始写《小兵张家》,开始被取名"刘元德",然后改名为"张元",最后改名为"小兵张佳",只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小兵张佳》的小说和剧本写作。

1961年秋,《河北文学》编辑张庆天在1961年11-12月出版的《河北文学》第6-7期上发表了《小兵章》(小说)。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深受读者欢迎。在写作之初,或许许光耀万万没想到,他注定要利用笔下小嘎嘎的生活,真正活得无与伦比。萧家子的形象深深植根于百姓心中,《小兵张嘉》已成为世代代心中不可磨灭的红色经典。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1962年5月,中国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小兵张甲》单行本,仅仅三个月后,中国少年出版社开始重印《小兵张甲》,印刷量达数万册。1964年出版的《小兵张佳》的英文译本。与单行本同时,《北京晚报》从5月到7月连载了《小兵张佳》。《小兵张甲》的电影文体剧本也于1962年发表在《电影创作》第6期上,1964年6月,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该剧本的单一副本。1963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小兵张佳》连环画,经过各种版本的《小兵张佳》连环画不断出版,同名连环画中,《小兵张甲》漫画版不仅是最多的,而且肯定是最多的。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小说出版后,许光耀将剧本寄给了著名导演崔伟。欧阳弘樱导演看了小说《小兵张佳》,深受感染和感动,她觉得如果《小兵张甲》拍成电影,一定会大获成功,于是给保定找徐光耀,想把《小兵张佳》改编成电影。徐光耀告诉欧阳红樱,剧本已经拿到手了,交给了崔,崔瑶也意识到了拍这部电影的重要性。

为了完善剧本,北京电影制片厂根据崔顺实的建议,把徐光耀带到北京修改剧本。《小兵张佳》的剧本终于在北京完成。

一切尽收眼底,影片拍完了,选择饰演张家子的演员遇到了一个难题。片组跑到小说《小兵张佳》封面图片《杜莎夫人蜡像馆》中,挑选了80多个孩子,崔薇一看,都太长了"俊",以为拨浪鼓可以当虎头,但更多的是突出他的"嘎嘎",即使丑陋点也不重要。余岚在难以选择演员的时候帮助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澜拍了崔薇的照片,并向崔薇推荐了安吉斯。照片上孩子超厚的眉毛,一脸,崔薇一眼,事情都是那么的巧合,真的踏穿铁鞋无处可看。崔随即派安吉斯从呼和浩特前往北京。于是,毫无表演能力的安吉斯,在崔薇的指导下,真正演绎出了小姑娘的古灵。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这部电影由崔薇、欧阳红樱联合执导,安吉斯、张颖、葛双庄、于忠义主演,于1963年底拍摄,全国上映。不出所料,影片一经上映就引起了轰动,而上映之久后,赞之歌如火如荼。影片对《小兵张佳》的再创作,将《小兵张佳》推向了更高的高潮,让更多的人知道《小嘎嘎》。《小兵张佳》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张家子的形象成为不可磨灭的经典。

新世纪初,已经过了远古时代的徐光耀写下了他的纪录片散文《昨晚的西风凋零蓝树》,真实地记录了他在北京的50年代之旅。2001年,散文集《昨夜西风枯萎蓝树》获得鲁迅文学奖。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徐光耀是一位著名的作家,是一位优秀的讲故事的人,因为他是一位讲故事的人。他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南疆自卫反击,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中国变迁的沧桑。有人说,许光耀是一个生命型的作家,他自己并不反对,因为他一直坚持为生命的灵魂创作现实主义文学,写下自己对人的热爱,写出自己熟悉的生活。北京时期的故事无疑是许光耀一生中最充满梦想、最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是最跌宕起伏、最动人的故事,本来可以是枝繁叶茂的文学树,被无情地折起了很多树枝,幸好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许光耀的运气,也是读者的祝福。

20世纪90年代末,徐光耀将《平原火》和《小兵张佳》的手稿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平原火》《小兵张佳》手稿与许光耀几经曲折,最后回到北京,这是命中注定和"满意"吧。

温/方吉晓

“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8年的北京生活,成就了我的文学梦

北京纪事:北京纪实 欢迎搜索并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