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湾里:美出入画高颜值 端上生态“金饭碗”

作者:南昌新闻网

——来自大山深处红星村的生态保护发展经

湾里:美出入画高颜值 端上生态“金饭碗”

环境整治后的红星村

湾里:美出入画高颜值 端上生态“金饭碗”

改造提升后的村庄水系

  近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编写的《乡村绿化美化模式范例》一书完成编制,湾里管理局洗药湖管理处红星村成功入选。

  从曾经生活环境屡遭破坏的“脏乱村”、一度转型举步维艰的“贫困村”,到如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带着疑问,记者走进红星村,实地探寻当地的生态保护发展经。

  从“用水受限”到“水清岸绿”

  红星村地处西山山脉中段,坐落于素有“小庐山”美誉的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条件良好。

  “能有现在的好日子,多亏了这一片好山水。”村落周边山丘起伏,山间溪流众多、雨量充沛,一到夏日便成了“避暑胜地”,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而在村外铜源港河边开农家乐的村民胡进苟正是靠着好生态吃上了“旅游饭”。

  现如今,红星村生态旅游搞得风生水起,但其实,它也遭遇过“成长的烦恼”。早些年,当地村民靠生猪养殖增收,由于污水处理设备跟不上,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被猪粪污染,百姓生活用水受到影响,饱尝环境污染之苦。

  为从源头上消除养殖污染,湾里管理局结合实际综合研判,将城区和梅岭景区划定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并将禁养区的生猪养殖场全部拆除。

  “拆除养猪场只是第一步,重头戏是治污。”红星村党支部副书记胡正财告诉记者,结合地势特点,红星村因地制宜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通过建设人工湿地,把生活污水净化和生态植物景观营造结合起来,有力推动了污水治理工作。

  记者看到,在红星村的人工湿地里,种植着黄菖蒲、水葱、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污水;溪道两侧,种植了垂柳、芦苇等,重要景观处种了红花油茶、红叶石楠等植物,既有“护水”的实用性,又有“美水”的观赏性。

  “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处理,不产生二次污染,运营成本较常规污水处理方式低很多。”胡正财表示,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红星村完成了主干道周边、村庄周边、村庄内绿化,实现了乡村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绿化总量持续增加、水资源品质不断提升。

  从“脏乱差臭”到“秀美宜居”

  走进红星村,河水环绕,绿树和花草相互映衬,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色彩斑斓的墙绘让美丽的村庄更加灵动。

  村民熊庆玲正在自家院子里打扫卫生,被问及村子近些年的变化,她很是兴奋。“以前咱村子道路坑坑洼洼,家禽到处跑,垃圾堆在一起臭气熏天,别提多烦心了。”谈起生活环境的“大变样”,熊庆玲乐呵地拉着记者说,“如今你看,垃圾堆、柴草堆、杂物堆都被清理干净了,‘脏乱差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亮美香’,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真是心情舒畅!”

  村庄换新颜、村民乐开花,得益于红星村多年来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孜孜以求。

  “我们成立党员工作队,集中整治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加大绿化、美化力度,逐步完成村容村貌提档升级。”胡正财说,以村为单位,划片分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整治模式,有序开展“三清三拆”和“一整四化”工作,从村庄布局、景观风貌、产业优势、文化习俗等方面提升改造,促进农村整体面貌向精致、美丽、可持续转变。

  去年,红星村以“望得见山、看得清水,污水能入网、做好水文章”为建设主题,投入资金390万元,在况家自然村精心打造了共同富裕样板村项目,不仅改造了村里的污水管网、古井和护坡,也整治了菜园和港道,新建设了村民休闲广场,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舒适度。

  “人居环境整治成功的关键在长效、在后续管护机制建设上。”胡正财说,为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村里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干部头雁效应,引导带动村民主动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形成工作合力,并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奖惩”机制,设定专项绩效奖励,以此促进村庄环境管护水平不断提升。

  从“随意倾倒”到“仔细分类”

  5月8日一大早,红星村的“爱心驿站”前,排起长队。原来,这是村里每周一次的垃圾分类“爱心兑换日”。“只要你垃圾分得对、卫生做得好,督导员就会给你积分,达到一定的分数可以换取礼品、生活用品。”村民王川发一边排着队一边开心地告诉记者。

  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至关重要。“为引导村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行动,村里专门建立‘积分兑换’制度,每天根据村民垃圾分类情况打分,并对先进典型和落后村民适时进行公示。”胡正财告诉记者,以前的红星村,村民的环保意识不足,干湿垃圾混合丢弃,村里的环境差,“通过开展评比,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村容村貌也随之‘大变样’。”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是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消耗,提高其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好办法。为此,洗药湖管理处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在全域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并在红星村建设了一个湿垃圾处理站,避免山上湿垃圾长距离运输,滴漏液体破环道路环境。

  “这种处理方式简单易行,地面为绿化花园,没有建筑工程,地表整洁,没有臭味,也不孳生蚊蝇,非常适合在农村和山区推广。”胡正财介绍,“处理站的处理原理是把垃圾倒下去,通过厌氧发酵沼气处理后,污水经过污水处理池处理就变成了达标水,达标水流入我们的港道,港道的水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自然环境没有影响。”

  每天可以就地处理1吨湿垃圾,有了处理站,红星村完全能够做到“湿垃圾不下山”,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从“增收乏力”到“产业兴旺”

  除草、翻土、放苗、压实、浇水……这几天,在红星村随处可见村民拢土起垄、栽种金丝皇菊幼苗的繁忙劳动场景。“栽种前,要施足腐熟的有机肥为基肥,深翻细耙,做成陇状,以便在雨天方便排水。菊花喜干怕涝,所以地势一定不要有积水。”正在一旁指导村民栽种的农技人员详细解说。

  色泽金黄、外型美观、气味芳香的金丝皇菊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是红星村大力发展的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与帮扶支持下,该地引进南昌市洪崖丹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发展起百亩金丝皇菊种植、加工业,提升乡村颜值的同时,也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

  “我们都是附近的村民,有需要就到这边来帮忙,赚钱贴补家用的同时也能照顾家庭。”村民胡艳清一边忙活一边说,金丝皇菊种植业的发展,让村民不仅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一举多得。

  得益于村集体发动、村民支持,如今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已经扩大到200余亩,预计今年产量突破2万斤,销售额突破150万元。“企业流转村民的闲置土地,一年的费用大约500元。”胡正财说,村里还和企业签订了协议,争取每年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一天的工钱大约是150至200元,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在村里的青钱柳种植基地,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趁着晴好天气对树枝进行修剪。“自从2019年开始种植青钱柳,村里每年就有好几万元的收入。一到春天,这里绿油油的,景色很好,好多游客前来观光。”胡正财说,这两年,在种养的基础上,村里还延伸出加工、包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相应的农业科普、亲子休闲项目,实现附加值提升、产业规模扩容。

  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红星村结合乡村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林下经济,让“颜值”变“价值”,实现了从“饭碗少”到“口袋鼓”的转变。(洪观新闻记者 殷思萌 文/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