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灣裡:美出入畫高顔值 端上生态“金飯碗”

作者:南昌新聞網

——來自大山深處紅星村的生态保護發展經

灣裡:美出入畫高顔值 端上生态“金飯碗”

環境整治後的紅星村

灣裡:美出入畫高顔值 端上生态“金飯碗”

改造提升後的村莊水系

  近日,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編寫的《鄉村綠化美化模式範例》一書完成編制,灣裡管理局洗藥湖管理處紅星村成功入選。

  從曾經生活環境屢遭破壞的“髒亂村”、一度轉型舉步維艱的“貧困村”,到如今生态美、産業興、百姓富,這期間都發生了什麼?帶着疑問,記者走進紅星村,實地探尋當地的生态保護發展經。

  從“用水受限”到“水清岸綠”

  紅星村地處西山山脈中段,坐落于素有“小廬山”美譽的梅嶺國家森林公園内,自然資源豐富,生态條件良好。

  “能有現在的好日子,多虧了這一片好山水。”村落周邊山丘起伏,山間溪流衆多、雨量充沛,一到夏日便成了“避暑勝地”,吸引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而在村外銅源港河邊開農家樂的村民胡進苟正是靠着好生态吃上了“旅遊飯”。

  現如今,紅星村生态旅遊搞得風生水起,但其實,它也遭遇過“成長的煩惱”。早些年,當地村民靠生豬養殖增收,由于污水處理裝置跟不上,清澈甘甜的山泉水被豬糞污染,百姓生活用水受到影響,飽嘗環境污染之苦。

  為從源頭上消除養殖污染,灣裡管理局結合實際綜合研判,将城區和梅嶺景區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并将禁養區的生豬養殖場全部拆除。

  “拆除養豬場隻是第一步,重頭戲是治污。”紅星村黨支部副書記胡正财告訴記者,結合地勢特點,紅星村因地制宜推廣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通過建設人工濕地,把生活污水淨化和生态植物景觀營造結合起來,有力推動了污水治理工作。

  記者看到,在紅星村的人工濕地裡,種植着黃菖蒲、水蔥、再力花等水生植物用于淨化污水;溪道兩側,種植了垂柳、蘆葦等,重要景觀處種了紅花油茶、紅葉石楠等植物,既有“護水”的實用性,又有“美水”的觀賞性。

  “人工濕地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對污染物進行分解處理,不産生二次污染,營運成本較正常污水處理方式低很多。”胡正财表示,通過一系列有效舉措,紅星村完成了主幹道周邊、村莊周邊、村莊内綠化,實作了鄉村自然生态的有效保護,綠化總量持續增加、水資源品質不斷提升。

  從“髒亂差臭”到“秀美宜居”

  走進紅星村,河水環繞,綠樹和花草互相映襯,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幹淨整潔,色彩斑斓的牆繪讓美麗的村莊更加靈動。

  村民熊慶玲正在自家院子裡打掃衛生,被問及村子近些年的變化,她很是興奮。“以前咱村子道路坑坑窪窪,家禽到處跑,垃圾堆在一起臭氣熏天,别提多煩心了。”談起生活環境的“大變樣”,熊慶玲樂呵地拉着記者說,“如今你看,垃圾堆、柴草堆、雜物堆都被清理幹淨了,‘髒亂差臭’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綠亮美香’,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真是心情舒暢!”

  村莊換新顔、村國樂開花,得益于紅星村多年來對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孜孜以求。

  “我們成立黨員工作隊,集中整治村民生産生活環境,不斷加大綠化、美化力度,逐漸完成村容村貌提檔更新。”胡正财說,以村為機關,劃片分區,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整治模式,有序開展“三清三拆”和“一整四化”工作,從村莊布局、景觀風貌、産業優勢、文化習俗等方面提升改造,促進農村整體面貌向精緻、美麗、可持續轉變。

  去年,紅星村以“望得見山、看得清水,污水能入網、做好水文章”為建設主題,投入資金390萬元,在況家自然村精心打造了共同富裕樣闆村項目,不僅改造了村裡的污水管網、古井和護坡,也整治了菜園和港道,建立設了村民休閑廣場,進一步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幸福感、舒适度。

  “人居環境整治成功的關鍵在長效、在後續管護機制建設上。”胡正财說,為鞏固人居環境整治成果,村裡充分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和黨員幹部頭雁效應,引導帶動村民主動參與村莊環境整治,形成工作合力,并實行“一月一通報、一季一獎懲”機制,設定專項績效獎勵,以此促進村莊環境管護水準不斷提升。

  從“随意傾倒”到“仔細分類”

  5月8日一大早,紅星村的“愛心驿站”前,排起長隊。原來,這是村裡每周一次的垃圾分類“愛心兌換日”。“隻要你垃圾分得對、衛生做得好,督導員就會給你積分,達到一定的分數可以換取禮品、生活用品。”村民王川發一邊排着隊一邊開心地告訴記者。

  村民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至關重要。“為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垃圾分類行動,村裡專門建立‘積分兌換’制度,每天根據村民垃圾分類情況打分,并對先進典型和落後村民适時進行公示。”胡正财告訴記者,以前的紅星村,村民的環保意識不足,幹濕垃圾混合丢棄,村裡的環境差,“通過開展評比,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村容村貌也随之‘大變樣’。”

  衆所周知,垃圾分類是降低垃圾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消耗,提高其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好辦法。為此,洗藥湖管理處投入專項資金100萬元,在全域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并在紅星村建設了一個濕垃圾處理站,避免山上濕垃圾長距離運輸,滴漏液體破環道路環境。

  “這種處理方式簡單易行,地面為綠化花園,沒有建築工程,地表整潔,沒有臭味,也不孳生蚊蠅,非常适合在農村和山區推廣。”胡正财介紹,“處理站的處理原理是把垃圾倒下去,通過厭氧發酵沼氣處理後,污水經過污水處理池處理就變成了達标水,達标水流入我們的港道,港道的水不會産生二次污染,對自然環境沒有影響。”

  每天可以就地處理1噸濕垃圾,有了處理站,紅星村完全能夠做到“濕垃圾不下山”,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100%。

  從“增收乏力”到“産業興旺”

  除草、翻土、放苗、壓實、澆水……這幾天,在紅星村随處可見村民攏土起壟、栽種金絲皇菊幼苗的繁忙勞動場景。“栽種前,要施足腐熟的有機肥為基肥,深翻細耙,做成隴狀,以便在雨天友善排水。菊花喜幹怕澇,是以地勢一定不要有積水。”正在一旁指導村民栽種的農技人員詳細解說。

  色澤金黃、外型美觀、氣味芳香的金絲皇菊具有較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是紅星村大力發展的鄉村振興特色産業。在一系列政策引導與幫扶支援下,該地引進南昌市洪崖丹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近年來發展起百畝金絲皇菊種植、加工業,提升鄉村顔值的同時,也拓寬了村民增收的管道。

  “我們都是附近的村民,有需要就到這邊來幫忙,賺錢貼補家用的同時也能照顧家庭。”村民胡豔清一邊忙活一邊說,金絲皇菊種植業的發展,讓村民不僅可以通過流轉土地獲得收益,還實作了在家門口就業,一舉多得。

  得益于村集體發動、村民支援,如今金絲皇菊種植基地已經擴大到200餘畝,預計今年産量突破2萬斤,銷售額突破150萬元。“企業流轉村民的閑置土地,一年的費用大約500元。”胡正财說,村裡還和企業簽訂了協定,争取每年帶動50餘名村民就業,一天的工錢大約是150至200元,進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在村裡的青錢柳種植基地,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村民趁着晴好天氣對樹枝進行修剪。“自從2019年開始種植青錢柳,村裡每年就有好幾萬元的收入。一到春天,這裡綠油油的,景色很好,好多遊客前來觀光。”胡正财說,這兩年,在種養的基礎上,村裡還延伸出加工、包裝、銷售的完整産業鍊,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相應的農業科普、親子休閑項目,實作附加值提升、産業規模擴容。

  憑借良好的生态環境,紅星村結合鄉村特色,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林下經濟,讓“顔值”變“價值”,實作了從“飯碗少”到“口袋鼓”的轉變。(洪觀新聞記者 殷思萌 文/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