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作者:史今问谈

谈及结婚,彩礼与嫁妆乃是无法避开的论题,它们都是大陆古代婚嫁习俗之一。

然而,人们往往首先关注彩礼的具体数额,有些高额的彩礼常常致使男方家庭不堪重负,那些家中有儿子的父母甚至早早地就开始为儿子筹备彩礼以及房产之类。

正因如此,国家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来对高额彩礼进行限制。

至于嫁妆,则是依随女方父母的心意,属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

即使女方有嫁妆,但基本上都是男方出彩礼钱要多于女方陪嫁钱。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但是你知道吗?大陆存在这样一个朝代,情况却恰恰与之相反。

男方结婚所需的彩礼相对较少,而女方的嫁妆则往往是男方彩礼的数倍。

很多家庭为了给女儿准备一份丰厚的嫁妆,甚至会倾家荡产。

这个朝代便是宋朝。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宋朝“厚嫁”之风极为盛行

在电视剧《知否》当中,盛家仅是一个五品的小官之家,然而家中女儿们的嫁妆却都颇为可观。甚至于老太太的那份嫁妆,历经一生都未能用尽。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可能你会说这只是在拍电视剧,虚构情节。

但宋朝的厚嫁可是真实存在且相当普遍的现象。

宋徽宗初年,苏轼的弟弟苏辙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担任太中大夫一职。从这方面来看,他在仕途上有一定成就,理论上家境应该不会太差吧。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但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他可谓绞尽脑汁。

甚至不惜卖掉早年在汴梁购置的庄园,好不容易凑了“九千四百缗 ”,才让女儿风风光光带进了婆家。

“九千四百缗” 就是9400贯。

据《宋史》记载,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约为300贯,当时1贯铜钱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如今人民币600元,9400贯即五六百万元。

这个数字不仅是当时普通人家30年的收入,即使放在现在也令人咋舌。

苏辙在日记里感慨万千地说,他这简直就是“砸锅卖铁嫁女”。

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女儿的嫁妆,他有5个女儿。

苏辙在晚年创作有《买宅》一诗,开篇便言:“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意思是说我都这般年岁已高了,居然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致使几个儿子不停地有所怨言。

实际上,苏辙在早年原本是有房子的,然而却是因为要嫁女儿,而将房子都变卖殆尽了。

为了给女儿办嫁妆,他几乎到了倾家荡产、捉襟见肘的地步。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但在当时的士大夫群体中,这也只能算是比较寒碜的。

臭名昭著秦桧的老婆王氏出身北宋著名宰相王珪家族,出嫁更是直接带去20万贯的嫁妆。

你或许会说,是不是这是女方出于想要高攀亦或巴结男方,所以才携带嫁妆以傍身。

并非如此!

宋神宗就曾慨叹道:“嫁一公主,至费七十万缗!”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嫁一个公主,居然要花费七十万贯之多!

身为尊贵的公主,自然不存在高攀一说吧?也不存在要去巴结男方吧?

然而,却依旧需要花费巨额钱财。

要知道宋朝皇子成亲,彩礼和操办喜事也就花费十万贯。

这种厚嫁之风,不仅仅存在于皇室贵族之中,就连普通百姓嫁女的嫁妆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宋朝的家训经典著作《世范》中有言:

“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若置而不问,但称临时,此有何术?不过临时鬻田庐……”

你若生养了女儿,那就需要早早地去筹备其嫁妆,要是等到女儿出嫁之时才着手准备,又怎么能够来得及呢?恐怕也只有去变卖房子、变卖田地了。

到底为何宋朝会如此看重女儿“厚嫁”呢?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嫁妆不丰厚,女儿就很难嫁出去

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朝代。

宋朝的商业繁荣使得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更加热烈。

在“婚姻不问阀阅,只求资财”的社会风气影响下,资财成为宋人通婚的首要评判标准。

“十里红妆”就是起源于南宋时期的浙江宁绍地区。

在宋朝,厚嫁之风盛行,女子的嫁妆往往包含大量的田产、财物、家具、器皿等,甚至可能绵延数里,形成极为壮观的送嫁队伍。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整个社会形成了注重婚姻中女方嫁妆丰厚的风气,大家普遍以此为衡量标准。

在宋朝,人们普遍认为丰厚的嫁妆能够体现女方家庭的实力和对女儿的关爱,也能让女儿在婆家更有地位和尊严。

因此除了常见的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用于制作衣物的各色布料、家具什物、甚至一些生活日用品,如精致的餐具、茶具等也会准备齐全。

田产、店铺等不动产,用以保障女儿日后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各种珍贵的书画、古玩等,既彰显家族文化底蕴,又能增加嫁妆的价值。

除了这些,甚至将棺材作为嫁妆的一部分也并不罕见。

可以说,几乎将女儿一生所需的用度都给带去了婆家。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嫁妆丰厚,一方面可以为女儿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使她们在婚后的生活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安全感。

除此之外,宋朝的法律也相当给力。

《宋刑统》等法律明确规定了女方对于嫁妆拥有一定的财产权利,夫家不得随意侵占,哪怕是夫妻合离,女方也能够将其嫁妆带走。

女方的嫁妆属于私产,在宋朝,丈夫若是随意动用妻子的嫁妆,会被视作是有失体面与尊严的举动。

这样的行为通常会被普遍认为是贪婪和无能的体现,从而遭到他人的耻笑。

正因如此,这也让娘家更愿意给予丰厚陪嫁以确保女儿的权益。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再者,宋朝注重婚姻的门当户对,高嫁妆往往被视为与高门大户联姻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各个阶层都似乎陷入了一种对嫁妆丰厚程度的暗自较量之中。

富贵之家为了彰显自家的财力和地位,会竞相在女儿的嫁妆上一掷千金,力求做到奢华无比,各类珍稀珠宝、贵重财物等纷纷被纳入嫁妆之中。

而普通人家看到富贵之家如此行事,也不甘落后,即便经济条件有限,也会竭尽全力去筹备相对丰厚的嫁妆,以免被人看低,这种心态无形之中也加剧了攀比的氛围。

甚至一些家境并不宽裕的家庭,为了能在厚嫁的潮流中不落下风,不惜倾尽所有、借贷举债来筹备嫁妆,这种盲目攀比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个侧面。

总结一句话:嫁妆不丰厚,女儿就很难嫁出去。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然而随着厚嫁之风越来越严重,一些贫困的家庭根本无力去筹备丰厚的嫁妆,于是在崇尚早婚早育的古代竟然出现了“大龄剩女”。

女子晚婚、不嫁,甚至还有在女婴诞生之后,直接就将其残忍杀害或者遗弃的现象。

《宋史》记载:"世俗生男则喜,生女则戚,至有不举其女者。

这种情况还进而催生了极为严重的妇女被拐卖的现象。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榜下捉婿之疯狂

除了会准备丰厚的嫁妆外,那些家中有女儿的人家甚至还会进行“榜下捉婿”。

在宋朝,有着崇文抑武的风尚,文官的地位颇高。

科举取士已然成为了阶级晋升的主要途径,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更多的入仕机会。

富贵之家为了笼络有才华的读书人,往往会通过丰厚的嫁妆吸引他们成为自己的女婿。

因此,每逢科举放榜之际,那些家中有女儿的人家便会早早地在榜下寻觅合适的人选。

尤其是一些商人,为了改变自身的门第地位,甘愿拿出巨额的嫁妆与中榜之人结亲。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甚至在榜下会出现几人竞相出价争抢的混乱局面,这更是进一步催生了高嫁现象的出现与盛行。

不但商人如此,就连家有女儿的达官显贵也会参与到“榜下捉婿”的行列当中。

在宋朝,有一位名叫高清的新科进士,他的才华和品貌虽然一般,但却被宰相寇准“捉”去,成为了他的侄女婿。

他的夫人去世后,另一位宰相李沆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高清续弦。

出身贫寒的欧阳修在天圣年间登科后,也很快成为参知政事薜奎的女婿。

这种“榜下捉婿”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也进一步推动了“厚嫁”之风的盛行。

为何宋朝嫁女不惜倾家荡产,成就十里红妆?

结语

在宋朝时期,人们为了能给予女儿充裕丰厚的嫁妆,真可谓是绞尽脑汁、用尽了心思。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宋朝女子的厚嫁之风已然逐渐消匿。

而当时间流转至现今,众多人又因儿子的彩礼之事而大费周章。

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时代的变迁真是奇妙。

然而,现今的时代与宋朝相比已全然不同。

现代社会更为强调平等、自由以及独立,而婚姻不应只是单单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而要注重感情基础和双方的契合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