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芯片产业应对美国制裁的创新突破之路。

作者:小冲聊科技

在持续多年的中美科技战中,美国继续加大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力度,最新一轮是撤销了高通和英特尔对华为出售芯片的许可证。这无疑是进一步加剧了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对抗和博弈。不过,尽管美国的这一系列举措给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带来了一定冲击,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芯片等核心科技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突破,充分展现出应对外部压力的坚韧与创新实力。

中国芯片产业应对美国制裁的创新突破之路。

美国封杀措施层出不穷

众所周知,芯片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支柱,在中美科技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过去几年里,它不断加大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华为的制裁力度。

这一轮新的制裁风暴,源于英特尔和高通两家全球芯片巨头公布的监管报告。报告显示,双方此前获得的对华为出口芯片的许可证已被撤销。这在业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对于英特尔和高通而言,中国都是极为重要的海外市场。一旦失去对华为的供货渠道,它们的营收和利润将遭受重创。

报告公布后,英特尔和高通的股价应声下跌,英特尔股价更是累计下跌近38%。这反映出投资者对美国政府此举的担忧,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忧虑。

毫无疑问,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滥用出口管制手段,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一场经济胁迫。这不仅违背了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则,更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无疑将损害美国在国际上的信誉。不过更为讽刺的是,就在极力打压中国科技发展的同时,美国企业却在此中吃了亏。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注定会导致双输的结局。

中国芯片产业应对美国制裁的创新突破之路。

中国芯片技术突破令人鼓舞

尽管受到美国的极限施压,但中国在芯片等核心科技领域的发展却未因此停滞。相反,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充分显示出中国在这场科技战中的应对之策和创新实力。

首先,华为自身并非完全没有准备。据了解,面对美国的芯片禁运,华为已在其麒麟PC版处理器上大力发力,其基于泰山v130架构设计的一款新芯片性能已接近苹果M3处理器。此外,这款芯片还配备了Mali-920 GPU,图形处理能力堪比苹果M2。这意味着,即便无法采购英特尔芯片,华为在自研处理器上仍有不俗实力。

更为振奋人心的是,中国在钽酸锂异质集成晶圆及高性能光子芯片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发出可批量制造的新型"光学硅"芯片。这种光子芯片被视为未来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可大幅提升芯片性能,在通信、移动终端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所谓"光学硅"芯片,是采用钽酸锂等新型光子集成电路材料,与传统硅基芯片集成在一起,从而赋予硅芯片光电转换等优异性能。钽酸锂材料具有极低的光学损耗和高效电光转换特性,因而有望在提高芯片速度、降低功耗、提高频率和带宽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这项技术的突破对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为大陆在大规模生产国产光电集成芯片和射频滤波器芯片提供了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它也预示着中国在通信领域实现性能突破的可能性。

中国芯片产业应对美国制裁的创新突破之路。

创新是永恒命题

如果说上述突破主要集中在芯片设计和材料层面,那么中国在芯片制造工艺等环节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

据报道,继南京紫光集团之后,紫光同创科技在国内制造最先进的14nm芯片方面也取得突破。这家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是国内首款基于14nm工艺制造的商用芯片,在性能和功耗上都有较大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该芯片还采用了国产工艺和装备,开创了国产14nm工艺的先河。

与此同时,长鑫存储在国产存储芯片方面也取得了突破。这家企业成功推出国内最先进的128层垂直堆栈NAND Flash存储芯片,单芯片存储容量高达1.33Tb。相较于上一代产品,新品在数据传输速率等指标上都有大幅提升。

这些创新进展,无疑将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它们不仅彰显了大陆在芯片设计、工艺、材料等多个环节的实力,同时也说明,尽管外部压力不断加大,但中国仍在稳步推进芯片自主可控进程。

未来之路任重道远

综观当下,在中美科技战这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赛事"中,中国取得了一系列值得振奋的阶段性成绩。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芯片产业作为资金、人才和技术高度密集的领域,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需要更加长期和艰苦的努力。

对中国芯片产业来说,虽然已在芯片设计、先进工艺等环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整体实力仍与国际巨头存在一定差距。譬如,虽然14nm芯片有了突破,但与国际领先的5nm、3nm工艺仍有不小距离;虽然128层3D NAND存储芯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与三星、西数等国际巨头的196层产品仍有差距。

可以说,中国芯片产业正在加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的转变。但要彻底弥合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自主可控,仍需要中国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做出更为艰巨的努力。

中国芯片产业应对美国制裁的创新突破之路。

人才方面,高端芯片人才一直是制约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报告显示,目前中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及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仅20万人左右,而美国在这一领域拥有50多万人才。此外,芯片设计和工艺研发人才更是稀缺。要改变这一局面,中国不仅需要从教育层面大力培养种子选手,更需要为芯片人才 offered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加盟。

资金投入上,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在芯片产业的投资力度,但与美国相比仍有差距。由于芯片产业周期长、风险高,需要企业和国家在持续研发投入上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力。与此同时,中国还需进一步完善芯片产业的资本环境,为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增强其持续创新的资金实力。

产业链协同则是最大的短板。中国芯片产业链存在结构性断裂,上游设计、中游芯片制造与下游封装测试之间缺乏高效协同。芯片企业或许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但要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整个产业链的高效协同。这就需要中国在整合已有资源、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等方面采取大动作。

总的来看,虽然近期中国芯片产业取得了多个值得振奋的突破,但要实现彻底自主可控,任重而道远。这需要中国从政策、投入、人才、产业链等多个层面展开更为艰巨的努力,才能最终在这场持久战中赢得最终的胜利。

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中国芯片产业才能在逆境中重塑腾飞的新局面。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在这场中美科技战中占据主动,为实现产业独立自主奠定坚实基础。

中美科技战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创新动力,中国必将在这场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大考中赢得最终的胜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芯片产业故事将华丽绽放,续写中国科技强国梦的新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