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作者:农村青年杂志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农村青年

微信公众号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编者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是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旨在树立政治进步、品德高尚、贡献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集中反映当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广大青年为乡村振兴挺膺担当,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农村青年》杂志新媒体推出“五四奖章,青春榜样”系列报道,介绍多位获得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三农”领域奋勇拼搏的青年的先进事迹。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系列报道①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文 / 本刊记者 刘树晨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其欣是一名基层人民调解员。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已经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从事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17年,累计调解纠纷4500余件,开展义务普法宣讲1000余场,受益群众达40万余人。对于莱芜区高庄的老百姓来说,有法律问题找王其欣已成为习惯。长着方正的国字脸、留着清爽的平头、戴着黑框眼镜、目光清澈而坚定、一身黑色西装干净利落……看到王其欣,就能让人感觉到踏实、可靠。一如往常,王其欣正和群众围坐在一起,倾听大家在法律上的疑问,并面带笑容地一一作答。面对屡获大奖、声名远扬的王其欣,群众忍不住地询问道:“你会不会离开高庄?”了解到群众的担忧,王其欣坚定地说:“我绝对不会离开这里,我还要扩大我们的队伍,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基层法治建设中。”

立志:接父亲的班,为乡亲们排忧解难

对于很多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偶尔进乡村开展普法活动,很多人都愿意;但在乡村工作几十年,可能都要好好考虑一下了。而回基层工作、进乡村调解、普法是王其欣唯一也是最优的选择。“因为我父亲一直从事乡镇法律服务工作,我也想像他一样。”王其欣说。王其欣出生在莱芜区,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他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镇上的“香饽饽”,经常被上门求助的村民叫走;上街赶集时,也总有陌生人握住父亲的手表示感谢。父亲的言传身教,在王其欣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他立志要“接父亲的班,为乡亲们排忧解难”。2007年,王其欣从山东省法律学校毕业,成为一名人民调解员。然而,刚出校门,王其欣就被现实上了一课。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王其欣(中)正在调解纠纷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名村干部找到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问道:“我们村有一个多年没调解的纠纷,要不你去给我们调解一下?”王其欣想也没想就答应了。经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在王其欣看来,责任方也很清晰,就是因为当事人不交承包费。“从合同上看,法律关系很明确啊,但为什么一直调解不成功?”王其欣有些奇怪,然后对当事人说:这个事你做得不对,合同上明确写了,你不能不交承包费。没想到当事人瞬间火了,拒绝调解,还指责王其欣和对方是一伙的。村干部也投来怀疑的目光:“这么个毛头小伙子,能处理好咱们的事儿吗?”“明明他交上承包费,事情就解决了,为什么他不同意,还恶语相向?”这次的调解失败令王其欣备受打击,也让他明白,基层调解工作并不容易。

调解纠纷: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后来,在与父亲的交流中,王其欣才明白:调解纠纷不是打官司,要学会安抚情绪、获得村民信任,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群众打交道,不仅要讲法,更要讲理、讲情。“想做好基层调解工作,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而是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王其欣说。找到窍门后,他再次来到上次调解失败的村民家,不再考虑“谁对谁错”,而是耐心地询问村民的诉求,然后站在他们的角度提出满足两家要求的方案,最终成功调解这次纠纷。有了成功的经验,王其欣趁热打铁,向同行前辈请教,总结调解方法。“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才能设身处地理解群众的想法和心情。”抱着这样的心态,王其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开展调解工作,同时坚守法律的底线,努力让双方达成和解。自此之后,遇到纠纷,王其欣总能带着微笑,和村民坐在一起亲切地交谈。就算对方情绪激动,王其欣依旧镇定自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求,然后慢慢地安抚对方的情绪,并快速找到矛盾所在,最终拿出合适的解决办法。但是,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小到一棵树、一块地、几百元钱的工资,大到伤亡纠纷案件,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员都要涉及,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又涉及自身权益,怎么会轻易妥协。王其欣坦言:“有些纠纷很难拿出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只能反复做双方的工作,有的时候,双方愿意在调解书上按手印、握手言和,真的是因为觉得我不停地做工作,不容易。”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王其欣(右一)给村民发放普法材料每天面对基层群众间的纠纷,听着老百姓的烦心事,王其欣有时也会觉得心烦意乱,但他总能及时克制住。在他看来,再小的矛盾纠纷如果不及时化解,就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村的和谐稳定。“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找到我们,都能让他满意而归”是王其欣一直坚守的信念。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如今是辖区群众的知心人,“有纠纷,找其欣”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语。同时他总结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调解法——“七心调解二十四法”:对待群众要热心、与群众交流要耐心、处理纠纷要细心、要有解决矛盾的信心、对待老百姓要诚心、调解时要秉承公心、时刻将良心放在心间。“咱们老百姓很简单,只要能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地为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会心存感激。一旦发现你不公正、不公平,老百姓就戳你的脊梁骨,在这个地方你就失去了威信。”王其欣总结说。

“法律赶大集”,遭遇普法难

调解工作做多了,王其欣发现,仅仅做帮助群众调解矛盾的“和事佬”远远不够,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源于村民不懂法。进基层普法逐渐被王其欣提上日程。

刚开始准备做普法工作时,没有新媒体,也没有抖音、微信公众号这些平台,王其欣决定用土办法“法律赶大集”。当时,高庄每月有固定时间的三个大集,也是村民最集中的时候,王其欣做了充足的准备,抬着桌子、拿着大喇叭,摆摊宣传普法知识。宣传了半小时,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听,隔壁摆摊的大爷问王其欣:“你怎么还不走?”王其欣非常疑惑,不禁反问:“我们是来普法的,这才几点,怎么能走?”大爷说:“你不是拍个照就走吗?”王其欣这才明白,很多人以为他在“作秀”,自然也不会仔细听地讲。王其欣说:“当时我真的很失落,为什么我想干的事,他们都不理解?”群众不理解,普法也要做。王其欣觉得可能是摆摊讲法这种形式不行,他精挑细选群众可能用得到的法律条款,然后自掏腰包印成宣传材料。“我当时定制了普法宣传册,一口气印了几千元钱的材料,以为只要把材料发到群众手中,他们有空时看看,这样也能达到普法的效果。”王其欣说。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王其欣(左二)在村里给村民普法没想到,再去赶集时,确实有人主动找上了他,一个赶集的大娘围了过来,得知是来赶集普法的,便毫不客气地说:“俺又不打官司,你普什么法?”随后盯着宣传材料又问道:“你发的啥?”王其欣一看大娘对宣传材料有兴趣,立刻回答:“是普法用的宣传材料,您拿几本回去和家里人一起学学。”大娘接过宣传材料,发现小册子又厚又有分量,赶忙招呼其他几个大娘,嘴里还喊着:“快过来,这个东西怪厚、怪好的,咱拿回去垫锅子正合适。”这让王其欣哭笑不得。

“678”普法工作法,让法律走进了百姓家

王其欣发现,赶集普法没什么效果,就决定进村,逐个村普法。他联系到一个乡村的干部,约定周一早晨8:30去村会议室办义务普法讲座,让村干部帮忙组织一下村民,村干部答应了。到了约定的时间,王其欣走进会议室,发现就几个人,并且都是村干部,有些不解:“普法是个好事,为啥咱乡亲们这么不积极、不支持?”村书记急忙解释:“你别误会,咱们村民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在地里干活,没有时间来听课。”王其欣只好问他什么时间能行,村书记有些为难地说:“我们行的时间,你们不一定能行。”原来,村民只有周末、下雨、阴天或晚上农闲时才有空。王其欣只好根据村民的时间调整进村普法的时间。隔天晚上7:30,他再进村会议室,发现里面满满地坐着三四十个人。“经历这么多波折,我都有点习惯失败了,当时看到有这么多人等着听普法讲座,真的感觉很振奋,也证明我们所做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虽然经历多次普法失败,但每次王其欣都做足了准备。这次,他给村民讲解的是土地流转方面的法律知识。事关切身利益,大家都很关注。王其欣看到,村民有的用本子记、有的拿出手机拍,还会不时地举手提问题,火热的现场氛围让王其欣讲了二三十个法律问题,一直到近晚上10点,效果非常好。王其欣说:“那时候就感觉终于找到了工作方法,虽然身体很疲惫,但一直非常兴奋,基层普法终于有了突破口。”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王其欣举办普法讲座从那以后,王其欣总结出一套接地气的“678”普法工作法,即在群众闲暇的周六周日、工作日8小时之外以及阴雨农闲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群众关心的土地流转、民间借贷、彩礼返还等身边的案例,形成普法小夜校、田间地头法治课等不同的普法模式。同时,他有针对性地总结了300个法律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制成“菜单”,每次进村前先发给村民,让他们选择想了解的点,然后按需授课。这种方法,王其欣称作“普法菜单法”。与此同时,王其欣又联合庄户剧团编排“法治小戏”,在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快手上开设账号,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碎片化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普法效果越来越好。十几年来坚持普法、调解矛盾,效果是显著的。王其欣还记得刚工作不久处理一起交通事故纠纷时,一名当事人怒气冲冲地对他说:“姓王的,这个问题要是在你们这里解决不了,我家里叔伯兄弟有35口人,就堵他家大门,用我们的老办法解决。”当时王其欣真是惊出一身冷汗,好在经他调解,矛盾顺利地解决了。多年后,同样是这个人,又来找王其欣,请他帮忙参考一个关于欠条的问题。王其欣开玩笑地问他,这次不用你们的老办法了?他憨厚地一笑说,有了问题咱先找法律专家,可不能违法。

基层服务,理顺的是民心民意

给别人调解矛盾时的王其欣,总是笑脸相对,不论当事人情绪如何激动、言辞多么激烈,他总是耐心地倾听讲述,然后慢慢地安抚,一点点地普及法律上的相关条款。在当地群众的心里,王其欣就是这样一个可靠、踏实、好脾气的青年调解员。然而,每天要接触这么多负能量,再好的脾气也会受影响。王其欣感慨地说:“有时候真是把笑脸带给群众,把负能量留给了家人。”而且,王其欣创造的“678”普法工作法虽然很有效,却也让他有了没完没了的加班,就算不进村普法,晚上工作到七八点也是常态。“好在家里人真的很支持我、包容我,让我干好这项工作。”王其欣说。王其欣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天,孩子们5点放学回家后,天还不黑,小儿子却扶着小板凳去按灯的开关。王其欣的妻子问他天不黑你开灯干什么?小儿子说:“灯亮了,爸爸就回来了。”回到家听妻子讲述“开灯事件”,王其欣不由得红了眼眶,也为自己疏于陪伴孩子感到愧疚。其实,想干好事业同时兼顾家庭,他也有很多选择。他透露,这几年有很多前往城市工作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刚开始,我以为是这里的群众离不开我,需要我为他们普法、调解矛盾。后来,我才发现,是我离不开他们,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早就有了感情,根本舍不得离开。”他说。近年来,王其欣先后获得“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对此,他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群众握手言和、在调解协议上摁下的手印、普法课后的热烈掌声,更让他感到踏实和快乐。“老百姓是最重感情的,你帮他一次,他念你一辈子好。”王其欣说:“基层服务,看上去干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理顺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党群关系,是助力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大事!”如今,王其欣组建的普法、纠纷调解团队,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专业,“我们要带领团队,造福一方群众,通过普法、调解、法律服务等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为他们解决在法律上的急难愁盼,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五四奖章,青春榜样 | 扎根乡村,用法律解百家难

农村青年杂志

终审:蔺玉红审校:杨 茗 刘朱婴编辑:刘树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