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作者:热情的逗狐狸

黎明时分,薄雾还未散去,32师的工程兵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兵连长陈黔明独自站在新建的掩蔽部旁,审视着这片被战火摧残的战区。越军的160迫击炮弹,这种新型武器的威力,已经在前一天的攻击中显示无遗——它们能钻入地下两米深处后才爆炸,带来的破坏力足以让任何人心惊胆战。

这种炮弹对于传统的防御措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有的堑壕和掩蔽部在这样的攻击下显得极为脆弱,多次炮击后,很多掩蔽部都已经严重受损,甚至有的已经坍塌。陈黔明清楚,如果不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法,士兵们的生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他的眼前是新的尝试——一种名为“钢板盖顶”的防御工程。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1. 防御交接与重建工作

32师接替14军40师的任务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显得尤为重要。在复杂的战场背景下,40师的前期战斗主要是以进攻为主,但持续的暴雨和原有防御工事的不断崩溃,让他们的防御部署变得极为脆弱。这种情况下,32师接管阵地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和困难。

接管过程中,32师面对的是一系列已坍塌的堑壕和猫耳洞,这些原本用于士兵避难的掩体如今已成为危险的废墟。阵地的损毁严重,不仅影响到即时的防御能力,更对士兵的士气和安全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32师不得不立即开始大规模的重建和加固工作,以修复和提升防御设施的稳固性和功能性。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在重建工作中,32师首先对现存的堑壕和猫耳洞进行了彻底的评估。考虑到持续的雨季和地面的松软,师里决定采用加固的方式来修复这些防御工事。他们调配了大量工程兵和设备,开始挖掘更深更宽的堑壕,并在堑壕的边缘设置加固的木桩和沙袋。

新的堑壕设计更为复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需求。这些堑壕不仅深度和宽度有所增加,还特别增设了多个交通壕,以便士兵在战斗中可以快速而安全地移动到不同的战斗位置。此外,为了增强士兵在敌方火力下的生存能力,32师还特别设计了多个新型掩蔽部。这些掩蔽部比以前更加坚固,能够抵御更强的炮击和爆炸冲击。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在堑壕和掩蔽部的基础上,32师还着重修建了新的猫耳洞。这些猫耳洞被设计为更深入地下,以提供更好的保护。它们的入口被巧妙地设计,以减少直接爆炸的威胁,并配置了防爆门和通风系统,确保内部空气流通和士兵的生存环境。

2. 越军的猛烈炮击

自11月17日起,32师96团三营七连在承担的防御任务中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他们被分配负责保卫的地区包括了关键的高地位置:142号、145号和146号,这些区域在战略上至关重要,却也因此成为了越军攻击的焦点。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随着越军的攻势加强,这些高地遭到了频繁而密集的炮击。越军使用的160迫击炮,特别是配备了延期引信的炮弹,设计使其能深入地面约2米后才爆炸,这种深埋爆炸的战术极大地提高了对地下设施的破坏力。每当炮弹击中地面,其爆炸力会深入地底,导致防御坑道系统的结构受到严重损害。

为应对这种新的威胁,七连不得不调整其防御策略和工事建设。在不断的炮火下,连队的士兵和工程兵必须快速行动,修复受损的坑道,并加强其结构以抵御更多的炮击。这些坑道不仅要为士兵提供避难所,还必须确保通讯和指挥链的顺畅,因此每一次修复都至关重要。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工程兵们在炮火的间隙快速出动,他们使用沙袋、木板和土块迅速堵塞被炸开的坑道入口,同时检查支撑结构是否牢固。在部分严重受损的区域,他们不得不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加固。这些工作常常在敌火的掩护下进行,士兵们需要在保持警觉的同时迅速完成任务。

同时,指挥官们也在密切监视越军的火力部署,并通过无线电保持与上级和相邻单位的联系,及时传递战场信息和调整防御措施。这种高压和高风险的环境要求每位士兵都必须展现出超常的耐力和决断力。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3. 工程加固与创新措施

面对越军炮击的严峻挑战,32师的工兵队伍迅速动员起来,进行了一系列紧急而系统的加固措施。在这个过程中,连长陈黔明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不仅是指挥官,还是技术顾问,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精准执行,以应对敌方炮火的直接威胁。

工兵营机械连在陈黔明的指导下,开始采用一种快速构筑野战掩蔽部的新策略。他们选择了工字钢板作为主要材料,这种钢板以其高强度和承重能力被认为是构建遮弹层的理想选择。工字钢板不仅能够承受来自上方的直接击打,还能有效地分散爆炸力,减少直接伤害。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采用工字钢板的决定是基于一系列的现场评估和工程量测算。工程队首先对现有的掩蔽部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分析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能的薄弱环节。随后,他们计算了所需钢板的数量和规格,以及如何在不影响掩蔽部使用的前提下进行快速安装。这些测算不仅关注材料的需求,还细致考虑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确保施工团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加固任务。

施工开始后,工兵们迅速将工字钢板运送到指定的掩蔽部。在每个选定的位置,他们使用专业设备将钢板精确地安装在掩蔽部顶部或重要的支撑点。这些钢板被安装成多层结构,每层之间通过特制的连接件和焊接技术牢固连接,以增加整体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在工字钢板安装到位后,工兵们进一步在其上方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土壤和沙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额外的缓冲层,以吸收和分散由于迫击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土壤和沙袋的覆盖不仅增强了掩蔽部的防护能力,还帮助掩蔽部更好地融入周围环境,减少被敌方直接锁定的风险。

4. 实施“钢板盖顶”技术

完成工字钢板的铺设后,陈黔明连长组织工兵们开始实施下一步重要的加固措施——覆盖防护层。他们选用了大量的土石填充麻袋,这些被精心堆砌在钢板上方,形成了至少一米厚的层次。这种构造不仅提升了结构的整体坚固度,也增加了对爆炸冲击波的吸收能力。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在操作过程中,工兵们系统地将装满土石的麻袋逐层堆叠。每个麻袋都被紧密排列并确保无空隙,以防任何直接穿透。这些麻袋不仅提供了额外的质量来对抗爆炸的力量,其柔性材质和内部的土石也是理想的冲击波吸收介质。通过这样的布局,即使在炮弹直接击中的情况下,上层的土石麻袋能有效地分散和吸收部分冲击力,减轻下方结构的负担。

此外,陈黔明还特别注意到覆盖层的均匀性和厚度。工兵们被指示确保每一块钢板上的麻袋厚度一致,以防出现弱点。在重点区域,如预计会遭受更频繁或更重炮火攻击的部位,他们甚至增加了额外的麻袋层数,以提供更为强化的保护。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随着麻袋的最后一层被铺设完毕,整个掩蔽部的外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这种新的外围防护层不仅使掩蔽部更加坚固,还让其更能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从而降低被敌方侦察发现的可能性。工兵们确保所有的麻袋和土石都被适当地固定,防止在激烈战斗中因震动或其他外力作用而移位。

当越军的炮弹最终撞击到这些经过巧妙加固的掩蔽部时,效果立竿见影。炮弹在触及钢板的瞬间即刻爆炸,而巨大的爆炸冲击波在穿透钢板后,遭到上方土石麻袋层的强效吸收和分散。这种双层防护结构有效地减少了直接冲击力对坑道内部结构的破坏,从而显著提高了坑道和掩蔽部的整体安全性。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这种被称为“钢板盖顶”的技术,不仅为士兵提供了更加安全的防护措施,也体现了32师在应对高强度战场挑战时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这些连贯的施工和加固工作,士兵们在面对猛烈的炮火时,能够得到更有力的保障,继续执行他们的防御任务,同时保持战斗力和士气。

5. 防御工事的实战检验

随着“钢板盖顶”技术的广泛实施,32师的各个掩蔽部和坑道都得到了显著的加固。每次越军发起的炮击,虽然声势浩大,但当炮弹击中加固后的掩蔽部时,其破坏力大为减弱。强化后的防御工事不仅能有效抵挡炮弹直接命中,还能保护士兵免受爆炸后冲击波的直接影响。这些掩蔽部成了战场上的坚固堡垒,为士兵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在炮火中保持战斗和生存的能力。

越军160迫击炮弹,钻地2米爆炸,工兵连长建议:工事盖钢板

在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中,32师的这种快速适应和技术革新显示了其卓越的战术灵活性。这种灵活性不仅限于技术或物资的运用,还体现在对战场情况的快速响应和战术调整能力上。32师的指挥官和工兵单位能够根据战场的即时需求,快速地调整防御结构和战术布局,确保每一次调整都能最大化地提升防御效果和士兵的安全。

其他单位也开始模仿和采用这种方法,将其作为提高自身防御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提高了整个师的防御能力,使其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战场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定和有效地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

潘凯恩.重返历史现场——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J].社会观察,2014(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