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作者:热情的逗狐狸

雨后的丛林散发着湿土的气息,密集的树叶上还挂着晶莹的雨珠。薄雾缭绕在树间,视线受阻。在这片难以辨识的绿色迷宫中,一场悄无声息的猫鼠游戏正在上演。

一队越军士兵正缓缓前行,他们的身上覆盖着厚厚的泥土和新鲜的树叶,与四周的环境融为一体。这种伪装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磨砺与传承,已被这些士兵运用得炉火纯青。即便是经验丰富的侦察兵,在不知不觉中也可能与他们擦肩而过,全然不觉。这种场景下的对峙,考验的不仅是双方的耐心和警觉性,更是对自然环境理解和利用能力的较量。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部署与反击:构筑炮阵地

中越边界,尤其是在大、小青山这一战略要地的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越两国关系的一个敏感焦点。这一地带的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为军事部署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优势地形。在这样一个多山的环境中,越军的策略主要是利用高地优势,部署炮兵力量,他们选择了视野开阔的山顶和山脊作为炮兵阵地,这些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中国边防部队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的后勤补给线。

越军的76毫米加农炮是他们常用的火炮之一,这种炮兵武器因其相对较轻和易于搬运的特点,非常适合在崎岖的山区地形中使用。他们通常会在夜间或是破晓时分进行炮击,以减少被发现的风险,并试图在中国部队更换哨兵或是进行日常调整之际发起突然的炮击,以此增加攻击的突然性和效果。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在进行炮击时,越军会先由观察哨进行精确的目标标定,这些观察哨多设置在隐蔽的位置,如浓密的林间或岩石后,观察员通过望远镜监视中国边防部队的动向。一旦目标锁定,观察哨会通过无线电与炮兵阵地联系,传达射击坐标。炮兵单位随即调整炮口,准备开火。

为了有效回击越军的炮火并夺取战场主动权,中方师级领导经过战术评估和地形勘察,最终决定在偏马地区构筑新的炮阵地。选址时,他们特别考虑了该区域的地形高低、覆盖情况及与敌方阵地的相对位置,以确保新阵地能有效覆盖到大、小青山的敌军炮兵阵地。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选定地点后,工程队迅速展开作业。首先,使用重型机械如推土机和挖掘机,快速开挖出适合部署炮兵的阵地。地面被挖掘和平整后,接着施工队对炮位进行了加固,以确保炮位在发射时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随后,为了减少敌方空中侦察的发现机率,炮位周围搭建了迷彩网和使用当地的树枝及灌木进行伪装,使其尽可能地融入周围环境。

在炮兵装备方面,选用了85毫米加农炮作为主要反击武器。这种加农炮以其高射速、精确度高和射程远著称,非常适合用于针对远距离目标的精确打击。炮兵单位在完成炮位设置后,进行了多次射击演练,确保每一名炮手都能精准地操作炮台,熟悉各种射击参数。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此外,为了增强对越军前沿阵地的压制能力,中方还特别部署了三七高炮进行平射。三七高炮原本设计用于防空,但其在平射模式下同样展现出良好的地面打击能力,尤其是在打击敌方轻型装备和兵力密集区时。高炮的平射操作需要高度的技术精确度,因此操作这种炮的炮兵均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的精英。

工程施工:挖掘与加固炮位

在整个战略部署中,11军32师工兵营的机械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连长陈黔明领导下的机械连负责建造和加固新的炮兵阵地。工程的第一步是在偏马地区的指定位置开挖炮坑。使用重型机械,如大型挖掘机和土方车,团队迅速动工,首先挖出了一个直径大约5米的圆形炮坑。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为了确保炮位的稳定性,炮坑的底部必须经过严格处理。工程队使用振动压路机对坑底进行平整和夯实。这一过程中,土壤被压缩,以增加其密度和承重力,确保后续炮兵发射时坑底不会发生塌陷或移位。完成这一步骤后,炮位的基础已经坚固可靠。

随后,机械连的任务转向清理炮位前方的视线和射界障碍物。清理工作涉及砍伐前方可能阻挡视线和射击的树木和灌木。使用链锯和割草机,士兵们精确而迅速地清除了所有潜在的障碍。这不仅是为了炮兵操作时的视线清晰,也是为了确保在进行长距离射击时,炮弹路径上无任何阻碍。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在炮位的四周,团队还进行了加固工作。他们用沙袋和地袋构筑了额外的防护堤,这些堤坝不仅增强了炮位的防御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收和减轻来袭火力的冲击。此外,为了进一步掩盖炮位,团队还使用了本地植被和网状迷彩布进行伪装,使炮位从空中和远距离观察时更难以被发现。

最后,为了保障炮位的战略运营效率,机械连还负责确保新建炮位与周围道路的连通性。他们修建了一条从主道路直接通往炮位的新道路。这条道路不仅方便了炮兵和弹药的快速运输,也保证了在紧急情况下,部队能迅速撤退。道路两旁,士兵们设置了排水沟和加固边坡,确保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也能保持通畅。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观察与情报:前线观察哨的作用

在新建的炮位旁,特别设置了一个观察哨,这里配备了一台高倍望远镜,用于监测越军在大、小青山地区的动态。这个观察哨位于一处视野开阔的高地上,周围用伪装网和当地植被进行了掩盖,以减少被敌方发现的可能性。

观察哨中的高倍望远镜是一种先进的光学设备,配备了稳定的三脚架和电子目标追踪系统,能够在昼夜条件下清晰地观察到几公里外的目标。观察员通过这台望远镜不仅可以观测越军的一般动态,如兵力调动和物资运输,还能详细记录敌方炮兵的位置和活动频率。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每天,观察员都要对越军的前沿阵地进行长时间的监视。通过望远镜的精准聚焦功能,观察员能够看到敌阵地上的每一个细节,包括士兵的移动模式、工事的构建进程以及炮位的改变。所有这些信息都被逐一记录在观察日志中,这些记录中详细标注了时间、地点、事件描述和任何特别的观察结果。

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观察哨还配备了无线电通讯设备。观察员发现重要情报或敌方有紧急动作时,会立即通过无线电报告给指挥中心。这样的即时报告机制确保了指挥官能够迅速获取战场上的最新动态,并根据这些情报调整战术布置或下达火力打击的命令。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例如,一次观察员通过望远镜注意到越军在小青山的一处新建炮位周围活动频繁,经过精确测量,他记录下了炮位的具体坐标。这个信息被迅速传送到了炮兵指挥所,随后中方的炮兵部队根据这一坐标进行了针对性的打击,有效地摧毁了该炮位。

观察哨的运作是持续而系统的。观察员们通常采取两班倒的方式,确保24小时内有持续的监视。这种连续的观测不仅增加了对敌方活动的了解,而且也为我方提供了持续的战场控制能力。每次班次更换时,交接班的观察员都会对前一班次的重要观察结果进行详细汇报,确保信息的连贯性和准确性。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越军的伪装技术:适应地形与环境

观察员的工作并不简单,越南山地丛林地带的自然环境极具挑战性,对任何军事行动都是一种考验。然而,越军凭借对本土地形和环境的熟悉,将这一挑战转化为了优势。在崇山峻岭和密布的丛林中,越军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伪装,有效地隐藏了自己的行动和设施。

越军士兵常使用披草和涂泥的方式进行伪装。他们从周围环境中采集树叶、枝条和泥土,将这些材料覆盖在衣物和装备上。这种伪装技术不仅可以使他们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还能有效地减少被敌方侦察设备发现的风险。在越南潮湿的气候条件下,这些自然材料很容易获取,也易于使用。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此外,越军士兵在行动时采取了极其谨慎的策略。观察员注意到,他们经常利用香蕉树叶进行额外的伪装。香蕉树叶宽大、绿色,可以很好地与丛林环境融合。士兵们将这些树叶绑在身上,甚至有时覆盖在头盔和背包上。在行进时,他们会有意识地模仿自然界的运动,比如走走停停,尽可能地减少声音和动作造成的波动,以避免引起敌方的注意。

这种行动方式在越军中被广泛采用,尤其是在接近敌方前线时。他们在树木繁茂的地区或者小径上行进,有时甚至爬行,以保持低姿态。这不仅是为了防止被狙击手锁定,也是为了避免在无意中触发敌方的地雷或埋伏。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在越军的战术中,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运用至关重要。他们不仅在个人伪装上表现出高超技巧,也在整体战术布局上展示了对环境的利用。例如,他们经常在树木茂盛的区域挖掘战壕和隐蔽的炮位,利用自然地形作为掩护,设置伏击圈和防御阵地。这些战术安排大大增加了敌方直接发现和有效打击的难度。

技术与策略的较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现代战争的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如武器系统和战术方法的更新,但越军对伪装技术的依赖和训练几乎未有太多改变。由于越南大部分地区覆盖着茂密的丛林和错综复杂的山地,越军在这种环境中历经数十年的战争和冲突,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一套独特的战术伪装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周围自然环境的材料,如树叶、树枝、泥土等,来掩盖士兵或装备的外观,以降低被敌方发现的可能性。

越军重视伪装,身上披草、浑身涂泥,“高招”几十年没变

这种伪装技术的训练,从士兵入伍的第一天开始就被纳入基础训练课程中。新兵们被教授如何选择合适的自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与所在环境的颜色和质感匹配,还需要考虑到持久性和覆盖效果。训练中,教官会演示如何有效地使用泥土涂抹在服装和装备上,以及如何将树叶和枝条固定在服饰上,使整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在训练场上,士兵们需要完成多种伪装实操,其中包括在不同的环境下如何迅速进行伪装。例如,在模拟的山林环境中,士兵们练习如何利用落叶和地面的泥土迅速改变身体的外观;在更为开阔的草地上,则需要使用更多的绿色植物来掩盖身形。

《我在老山前线的战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