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作者:熱情的逗狐狸

雨後的叢林散發着濕土的氣息,密集的樹葉上還挂着晶瑩的雨珠。薄霧缭繞在樹間,視線受阻。在這片難以辨識的綠色迷宮中,一場悄無聲息的貓鼠遊戲正在上演。

一隊越軍士兵正緩緩前行,他們的身上覆寫着厚厚的泥土和新鮮的樹葉,與四周的環境融為一體。這種僞裝技術,經過數十年的磨砺與傳承,已被這些士兵運用得爐火純青。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偵察兵,在不知不覺中也可能與他們擦肩而過,全然不覺。這種場景下的對峙,考驗的不僅是雙方的耐心和警覺性,更是對自然環境了解和利用能力的較量。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部署與反擊:構築炮陣地

中越邊界,尤其是在大、小青山這一戰略要地的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中越兩國關系的一個敏感焦點。這一地帶的地形複雜,山巒起伏,為軍事部署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優勢地形。在這樣一個多山的環境中,越軍的政策主要是利用高地優勢,部署炮兵力量,他們選擇了視野開闊的山頂和山脊作為炮兵陣地,這些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覆寫中國邊防部隊的前沿陣地和重要的後勤補給線。

越軍的76毫米加農炮是他們常用的火炮之一,這種炮兵武器因其相對較輕和易于搬運的特點,非常适合在崎岖的山區地形中使用。他們通常會在夜間或是破曉時分進行炮擊,以減少被發現的風險,并試圖在中國部隊更換哨兵或是進行日常調整之際發起突然的炮擊,以此增加攻擊的突然性和效果。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在進行炮擊時,越軍會先由觀察哨進行精确的目标标定,這些觀察哨多設定在隐蔽的位置,如濃密的林間或岩石後,觀察員通過望遠鏡監視中國邊防部隊的動向。一旦目标鎖定,觀察哨會通過無線電與炮兵陣地聯系,傳達射擊坐标。炮兵機關随即調整炮口,準備開火。

為了有效回擊越軍的炮火并奪取戰場主動權,中方師級上司經過戰術評估和地形勘察,最終決定在偏馬地區構築新的炮陣地。選址時,他們特别考慮了該區域的地形高低、覆寫情況及與敵方陣地的相對位置,以確定新陣地能有效覆寫到大、小青山的敵軍炮兵陣地。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標明地點後,工程隊迅速展開作業。首先,使用重型機械如推土機和挖掘機,快速開挖出适合部署炮兵的陣地。地面被挖掘和平整後,接着施工隊對炮位進行了加強,以確定炮位在發射時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随後,為了減少敵方空中偵察的發現機率,炮位周圍搭建了迷彩網和使用當地的樹枝及灌木進行僞裝,使其盡可能地融入周圍環境。

在炮兵裝備方面,選用了85毫米加農炮作為主要反擊武器。這種加農炮以其高射速、精确度高和射程遠著稱,非常适合用于針對遠距離目标的精确打擊。炮兵機關在完成炮位設定後,進行了多次射擊演練,確定每一名炮手都能精準地操作炮台,熟悉各種射擊參數。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此外,為了增強對越軍前沿陣地的壓制能力,中方還特别部署了三七高炮進行平射。三七高炮原本設計用于防空,但其在平射模式下同樣展現出良好的地面打擊能力,尤其是在打擊敵方輕型裝備和兵力密集區時。高炮的平射操作需要高度的技術精确度,是以操作這種炮的炮兵均是經過嚴格篩選和訓練的精英。

工程施工:挖掘與加強炮位

在整個戰略部署中,11軍32師工兵營的機械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連長陳黔明上司下的機械連負責建造和加強新的炮兵陣地。工程的第一步是在偏馬地區的指定位置開挖炮坑。使用重型機械,如大型挖掘機和土方車,團隊迅速動工,首先挖出了一個直徑大約5米的圓形炮坑。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為了確定炮位的穩定性,炮坑的底部必須經過嚴格處理。工程隊使用振動壓路機對坑底進行平整和夯實。這一過程中,土壤被壓縮,以增加其密度和承重力,確定後續炮兵發射時坑底不會發生塌陷或移位。完成這一步驟後,炮位的基礎已經堅固可靠。

随後,機械連的任務轉向清理炮位前方的視線和射界障礙物。清理工作涉及砍伐前方可能阻擋視線和射擊的樹木和灌木。使用鍊鋸和割草機,士兵們精确而迅速地清除了所有潛在的障礙。這不僅是為了炮兵操作時的視線清晰,也是為了確定在進行長距離射擊時,炮彈路徑上無任何阻礙。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在炮位的四周,團隊還進行了加強工作。他們用沙袋和地袋構築了額外的防護堤,這些堤壩不僅增強了炮位的防禦能力,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吸收和減輕來襲火力的沖擊。此外,為了進一步掩蓋炮位,團隊還使用了本地植被和網狀迷彩布進行僞裝,使炮位從空中和遠距離觀察時更難以被發現。

最後,為了保障炮位的戰略營運效率,機械連還負責確定建立炮位與周圍道路的連通性。他們修建了一條從主道路直接通往炮位的新道路。這條道路不僅友善了炮兵和彈藥的快速運輸,也保證了在緊急情況下,部隊能迅速撤退。道路兩旁,士兵們設定了排水溝和加強邊坡,確定在惡劣天氣條件下也能保持通暢。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觀察與情報:前線觀察哨的作用

在建立的炮位旁,特别設定了一個觀察哨,這裡配備了一台高倍望遠鏡,用于監測越軍在大、小青山地區的動态。這個觀察哨位于一處視野開闊的高地上,周圍用僞裝網和當地植被進行了掩蓋,以減少被敵方發現的可能性。

觀察哨中的高倍望遠鏡是一種先進的光學裝置,配備了穩定的三腳架和電子目标追蹤系統,能夠在晝夜條件下清晰地觀察到幾公裡外的目标。觀察員通過這台望遠鏡不僅可以觀測越軍的一般動态,如兵力調動和物資運輸,還能詳細記錄敵方炮兵的位置和活動頻率。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每天,觀察員都要對越軍的前沿陣地進行長時間的監視。通過望遠鏡的精準聚焦功能,觀察員能夠看到敵陣地上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士兵的移動模式、工事的建構程序以及炮位的改變。所有這些資訊都被逐一記錄在觀察日志中,這些記錄中詳細标注了時間、地點、事件描述和任何特别的觀察結果。

為了保證資訊的準确性和實用性,觀察哨還配備了無線電通訊裝置。觀察員發現重要情報或敵方有緊急動作時,會立即通過無線電報告給指揮中心。這樣的即時報告機制確定了指揮官能夠迅速擷取戰場上的最新動态,并根據這些情報調整戰術布置或下達火力打擊的指令。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例如,一次觀察員通過望遠鏡注意到越軍在小青山的一處建立炮位周圍活動頻繁,經過精确測量,他記錄下了炮位的具體坐标。這個資訊被迅速傳送到了炮兵指揮所,随後中方的炮兵部隊根據這一坐标進行了針對性的打擊,有效地摧毀了該炮位。

觀察哨的運作是持續而系統的。觀察員們通常采取兩班倒的方式,確定24小時内有持續的監視。這種連續的觀測不僅增加了對敵方活動的了解,而且也為我方提供了持續的戰場控制能力。每次班次更換時,交接班的觀察員都會對前一班次的重要觀察結果進行詳細彙報,確定資訊的連貫性和準确性。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越軍的僞裝技術:适應地形與環境

觀察員的工作并不簡單,越南山地叢林地帶的自然環境極具挑戰性,對任何軍事行動都是一種考驗。然而,越軍憑借對本土地形和環境的熟悉,将這一挑戰轉化為了優勢。在崇山峻嶺和密布的叢林中,越軍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行僞裝,有效地隐藏了自己的行動和設施。

越軍士兵常使用披草和塗泥的方式進行僞裝。他們從周圍環境中采集樹葉、枝條和泥土,将這些材料覆寫在衣物和裝備上。這種僞裝技術不僅可以使他們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還能有效地減少被敵方偵察裝置發現的風險。在越南潮濕的氣候條件下,這些自然材料很容易擷取,也易于使用。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此外,越軍士兵在行動時采取了極其謹慎的政策。觀察員注意到,他們經常利用香蕉樹葉進行額外的僞裝。香蕉樹葉寬大、綠色,可以很好地與叢林環境融合。士兵們将這些樹葉綁在身上,甚至有時覆寫在頭盔和背包上。在行進時,他們會有意識地模仿自然界的運動,比如走走停停,盡可能地減少聲音和動作造成的波動,以避免引起敵方的注意。

這種行動方式在越軍中被廣泛采用,尤其是在接近敵方前線時。他們在樹木繁茂的地區或者小徑上行進,有時甚至爬行,以保持低姿态。這不僅是為了防止被狙擊手鎖定,也是為了避免在無意中觸發敵方的地雷或埋伏。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在越軍的戰術中,對自然環境的深刻了解和運用至關重要。他們不僅在個人僞裝上表現出高超技巧,也在整體戰術布局上展示了對環境的利用。例如,他們經常在樹木茂盛的區域挖掘戰壕和隐蔽的炮位,利用自然地形作為掩護,設定伏擊圈和防禦陣地。這些戰術安排大大增加了敵方直接發現和有效打擊的難度。

技術與政策的較量

随着時間的推移,盡管現代戰争的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如武器系統和戰術方法的更新,但越軍對僞裝技術的依賴和訓練幾乎未有太多改變。由于越南大部分地區覆寫着茂密的叢林和錯綜複雜的山地,越軍在這種環境中曆經數十年的戰争和沖突,逐漸形成并完善了一套獨特的戰術僞裝技術。這種技術的核心在于利用周圍自然環境的材料,如樹葉、樹枝、泥土等,來掩蓋士兵或裝備的外觀,以降低被敵方發現的可能性。

越軍重視僞裝,身上披草、渾身塗泥,“高招”幾十年沒變

這種僞裝技術的訓練,從士兵入伍的第一天開始就被納入基礎訓練課程中。新兵們被教授如何選擇合适的自然材料,這些材料不僅要與所在環境的顔色和質感比對,還需要考慮到持久性和覆寫效果。訓練中,教官會示範如何有效地使用泥土塗抹在服裝和裝備上,以及如何将樹葉和枝條固定在服飾上,使整體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在訓練場上,士兵們需要完成多種僞裝實操,其中包括在不同的環境下如何迅速進行僞裝。例如,在模拟的山林環境中,士兵們練習如何利用落葉和地面的泥土迅速改變身體的外觀;在更為開闊的草地上,則需要使用更多的綠色植物來掩蓋身形。

《我在老山前線的戰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