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作者:咨询师陈曼

没有被感知到的爱就不是爱,对吗?

我以前觉得,感受到了就是爱,感受不到就不是爱,因为爱是一种唯心的主观体验。

但现在我觉得:比爱更宝贵的,是理解。

理解什么呢?去理解:每个人爱的方式可能就是不一样的。

打个比方,你认为爱就是在你生病的时候他能出现在你身边给你端一碗姜汤,但是在他的认知里也许在你生病的时候给你赶紧点外卖送过来一盒药才是合适的。

所以当你生病的时候,他没有出现而是只给你送了一盒药,你觉得他冷漠、不可理喻一点也不细腻;

而他生病的时候看到的是你非要打一辆车摸黑过去看他,他也想不通你为什么非要浪费这个钱。

我想说这可能就是我们在关系里的常态:

我们一开始是带着自己对爱的理解进入亲密关系的,这些理解又是我们各自在过往生活中形成的熟悉的记忆。

也就是他被别人怎么“爱”过,他也会这么“爱”别人,同时也期待别人也这么对他。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还是那个例子,你之所以会认为爱是在你生病的时候身边能有一碗姜汤,也许是因为你小时候生病的时候非常想喝一碗暖暖的姜汤,但是妈妈忙着工作压根没空管你,所以你心里一直有一股期待:

爱就是当你病地极度虚弱的时候一碗温暖的姜汤。

你的伴侣之所以会认为爱就是在生病的时候的一盒药,也许是因为他之前体验过那种生病的时候痛的睡不着的日子,那个时候就希望能有药赶紧让自己的痛苦消除掉,毕竟他还要继续接着上班。

不仅如此,他也真的很害怕丢掉这份工作,因为丢掉工作又会让他想起之前失去经济来源死亡的恐惧。所以让身体赶紧好起来才是要紧的。

可以看到,很多人对爱的理解是下意识停留在我们过往的回忆里的。

我们以前被这样对待过(满足过)/没有被这样对待过(没有被满足过),我们就会形成一种“固着”——期待别人可以这样对待我们,或者期待别人可以不那么对待我们。

他做到了,就是爱,做不到,就会唤起自己那一刻感觉不被爱的回忆。

再举个例子,如果我渴望仪式感,他刚好是一个能够记住我们纪念日的人,好幸福啊,我就瞬间感觉到被爱了,因为小时候我爸爸妈妈就是这么对我的;

但如果好像他有一天忘记了,这就是让我体验到ta不是我熟悉的客体,我就会莫名的害怕。

所以我在想,关系里有那么的误会,不是因为爱或者不爱这么简单,而也许是我们对于爱的理解、爱的表达是不同的。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在关系里体验到的不是一直被坚定地爱着,而是时而被爱,时而不被爱。

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多数人眼里爱好像是一种“感觉”,它是主观的,体验的,所以才会有我刚开始说的,我感觉到了就是爱感觉不到就不是。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但真的是如此吗?爱仅仅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幸福快乐的感觉?

首先我可能倾向于认为爱不是一种“完全幸福”的感觉。

《最完美的离婚》有句台词:

“如果我是为了追求幸福才进入婚姻的,那我一定会失望”。

我觉得蛮有道理,现在这个社会缺少信仰,不少人把婚姻、爱情都当成了一种非常神圣的可以救赎自己无聊生活的东西,可如果你抱持着这样的想法,你也许是会把爱情或者婚姻看的过于重要,过于理想化。

婚姻、爱其实是让人痛苦的,我一直觉得敢于跨入爱情和婚姻的人是很勇敢的有梦之人,因为明明知道会受伤但还是会选择那么去做。

所以我想说的是,你如果没有感觉到爱,请相信你的感受,信任你的五官,你在爱里感受到的隔离、无趣、烦躁,那也是真实的。

因为这就是婚姻的本质,反过来也是它有意义的地方,去挑战,去沟通,去超越。

但同时,也请你去思考我接下来的话:

爱不完全等同于主观的感受。爱也是理性的,是需要思考的。

如果爱只是感受的话,那你会感觉很割裂,会让你无法信任真实的外界,因为你会把你的感受完全等同于外在现实,当你感觉不到爱时你就会倾向于觉得一点爱都不存在。

这个时候掌握“爱的理性的思维”就很重要。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什么是爱的理性思维?

就是与其在纠结我们到底是不是被好好爱着的,不如我们去换一个视角去理解亲密关系的本质——

去“理解”、去“掌握”、去“靠近”“去具体化”。

去理解眼前这个人,理解他为什么会做出我们不理解的行为?为什么他会反复记不住我们的纪念日?为什么他生病时不习惯给我送姜汤?为什么他生病的时候宁愿打的过来花那么多钱也不给我买药?

这也是一种在亲密关系里把视角从自己转向对方,从指责转向好奇,把外在标准转向内在觉知的过程。非常有益于我们建立健康的关系。

01从自己转向对方:

我见到的大多数人在爱里都有一个相似的表现:喜欢谈论别人,但不喜欢谈论自己。

我们在讨论别人的时候口若悬河,喜欢把视线往别人身上引,但只要说起自己就会脑袋放空不知道开口说什么。

而往往这个时候会想要加入另一个人来帮自己说,比如伴侣在吵架的时候会听到这样的表达:

“我把你的事告诉我朋友了,她说你一点都不关心我!”

“我妈说了,不能和你这样的人结婚”

“哎呀说这些肉麻话干什么,还是看看现在咱俩要不要想着把那套房子卖了”。

这种总是要引入另一个人(闺蜜、妈妈)/物(房子、金钱)进入才能在关系里存在的现象,我们把它一般称为“三角关系”。

这在中国家庭里很常见:夫妻在饭桌上聊天必聊孩子、聊工作,不然的话就好像不知道这天怎么聊了。

还有婚姻关系里总是要引入自己的父母,比如有些男人和自己的妈妈相处起来没问题但是和老婆相处就变得很挑剔。

我们真的是想在爱的人面前聊别人吗?

不,我们看起来是在说别人,其实还是在借着别人说自己。

大多数人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

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关系里需要什么。

“自我表达”在我们的文化里本身也是羞耻的,为自己发声也是不怎么被允许的。

也许表达和权力相关,说话就代表着要争夺权力,挑战权威,这也是被指责的,所以我们习惯了沉默,习惯了不讲话。

这也体现在亲密关系里。两个人都不怎么习惯为自己做了什么发声,中国文化讲究“点到为止”,希望自己不说对方就可以主动体恤到自己的辛苦劳累。

但这放在亲密关系里其实就很吃亏。

大多数人恋爱谈着谈着会有委屈和憋闷的感觉,就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就引入了“第三个人”来为自己表达,让炮火引到第三个人的身上,让他做那个替罪羊。

结果呢,关系会变得很混沌不忠诚不稳定。

我还是想夸奖那些敢于表达的人,表达的人是勇敢的。我们总是会说谈恋爱谈恋爱,为什么是“谈”恋爱?

因为恋爱是谈出来的,是沟通,交流,两个人不断地说来说去,谈着谈着就会发现问题,发现你们的不同,然后想可以怎么去解决。

然后你就会看到两个人的模式了:

为什么你喜欢生病时姜汤我喜欢生病时吃药?

为什么你喜欢每天见面但我喜欢一周见一次?

为什么你遇到问题不去解决但我就倾向于去直接解决?

当你们俩都在表达的时候,你就会清晰地理解:

哦,原来他表达爱的方式是这样的。

原来我感觉到的不满足不是因为他不爱我,而是这个人从小是这么生活过来的。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当你越来越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也会感觉你们之前有更多情感的流动,慢慢的放松下来,这个叫共情。

共情就是去体验他的内心世界,仿佛那就是你的内心世界一样。这就是我说的理解比爱更重要的含义。

当他感觉到你在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体验他的世界,他会感觉到愿意更靠近你,产生依赖和信任。同时你也能体会到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内部的美妙,这就是爱情的内核所在。

当你们表达的越多,你们也越会理解彼此,这时你们也许就可以不仅仅固着于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而是选择用对方的方式去爱他/她。

这也很像《爱欲之死》里说到爱情的力量在于敢于否定自己,当你敢于灵活地否定自己以前认为生病只能喝到姜汤才算爱的认知,转而理解他生病想要去吃药的原因。

尤其当你某一刻能站在他的角度上去思考,能真的做到在他生病的时候给他买药,这个改变也许意味着你在很好的领悟和学习爱人的能力。

02从指责转向好奇:

爱情里有时候还有一个很奇妙的现象:

一对夫妻刚开始被彼此吸引的那个点,慢慢的也会变成讨厌彼此的理由。

然后这个时候总是会戏剧性的冒出一句大家都听过的话:“我当时怎么看上他了?”

这句话有时候听上去哭笑不得的,这仿佛是说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我想可能不是人看走眼而是“你愿意让自己看走眼”。

爱情并不是玄学,但也和玄学沾点边。也许你能爱上他/她,是因为你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个“钩子”,把你钩住了。

至于这个钩子是什么那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了敢爱敢恨不拖泥带水的一面;

而对于有些人这个钩子可能是能挣钱,工作能力强。这些都是他希望成为但又无法拥有的一面。

这些面能钩住你也许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投射”,就像一个镜子一样,对方照出了那些原本是我们欣赏但又恐惧的特质。

我们被那个钩子钩住了,钩子钩住了我们内心的欲望:渴望吸引别人,渴望与众不同。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另一方面随着相处时间的边长,那些钩住我们的特质也会把我们对它的恐惧勾出来。

所以在一起久了会出现矛盾,言语贬低,指责,但记得那被攻击的点一般都是刚开始让我们非常喜欢的点。

比如一些人刚开始喜欢伴侣不会一直黏着自己,但是久了就会感觉到他冷漠然后去指责。

一些人喜欢另一半无私奉献,但是后面竟然会觉得这样的付出其实也非常的控制,就好像自己也必须要这么做一样,但自己又做不到。

这些钩子其实也从另一面反映出我们内心的不完整,它钩出来了我们对另一个完整的自己的欲望。

我在想与其去指责伴侣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他的爱,那是不是他变了?

不如去好奇自己——

“我从哪些地方感受不到被爱了?”

“我是从什么时候感觉不到被爱了?”

“为什么我那么急于渴望被爱?”。

当你去好奇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渴望的可能不是爱,而是一个被倾听、被看到的机会。

我们对于伴侣的指责也许也源自在关系里,我们已经尽我们所能做到了最好,但这一点为什么就没有人看到的愤怒?

所以会去指责去发泄,但也许这样反而会造成一个人逃另一个人追的局面。

你越想让对面的人听见你,你就会越想拉住他让他听你的话,结果他可能会越不想听。

好奇心是一个人在关系里最好的老师,也是一种关系的哲学。你保持更多的好奇,当遇见了事情你就会越少的评判,不去妄下结论,减少自己代入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可能性。

关系是创造新体验的机遇,不是重复旧模式的熔炉。当你好奇的时候,关系反而可能会打开更大的空间去承载你们之间更多的感受。

你也会放下去纠结爱或者不爱这个问题,而是聚焦于两个人之间人格的差异,建立关系能力的差异,灵活性的差异,解决起来问题也就会方向了。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03外在标准转向内在觉知:

我可能想在这里告诉所有人:我们要相信我们自己的直觉。

这个市面上有太多关于我们自己如何去爱的标准,比如:

“做到了这些,他就是爱你”

“男人爱你的几大标准”。

这也让我们会倾向于抹杀、不相信自身的感受,去迎合大众的标准。

比如当看到闺蜜的男朋友是一个经常接送她下班的男生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受到眼红,受到闺蜜的影响你就会也想这样要求你的男朋友,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会感觉到男朋友不爱你,不然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他做不到?

我也承认有时候我们是需要外界反馈和社会比较的,这会让我们知道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处在什么位置,

但是一味的关注外界的标准,并拿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亲密关系,其实会让关系变得不牢固和不真实。

关系是属于你们两个人互动产生的化学作用,象征着你们两个个体的互动。

正因为如此,你也可以允许自己去相信两个人之间你的第一手的关系体验。

就好像对于有些人诟病的冷处理,并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负面的体验,因为回避对于你而言是熟悉而安全的处理模式。

你恰巧需要独处一会,所以如果这个时候同样遇到一个也愿意给你冷处理机会的伴侣,可能你们两个模式恰恰是蛮自然和谐的;

但也许有的人不这么觉得,他会觉得冷处理在关系里是一种对关系有损害的处理方式。

这其实还是映射了每个人在关系里需求是不同的。

只有当你感觉到这个关系卡住了,让你觉得很难相处下去了,可能才说明出现了问题。

再见爱人: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意该离婚吗?心理学告诉你答案!

因为关系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找到我们自己是谁。

我们面对一个人产生的痛苦的体验,其实也是婚姻和爱情带给我们成长的机会,它可能会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爱的多元——

有些人的爱是沉重的,他会不断鞭策你成长,让你学习更多技能和本身以应对荒诞的外界;

有些人的爱是沉默的,他可能说不出太多的漂亮话但会一直陪在你身边,就像《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卡列宁,我们也很难说他不爱安娜,也许就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

有些人的爱带着热烈热情,但阳光同时也会让人体验到灼热感。

一切事物有阳就会有阴。我们与其去下定义对方到底爱不爱我,不如去探究两个人对于爱的语言的表达,把关系具体化、言语化、生活化,也许更容易让人有活着的实感。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