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学习桂北豇豆网棚设施栽培技术的正确方法

作者:青钱柳

学习桂北豇豆网棚设施栽培技术的正确方法

唐林佳等

豇豆又叫豆角,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以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种植面积较广。 其中,广西是全国豇豆主产区之一,年栽培面积超 2 万 hm 2 ,桂北地区素有栽培豇豆的习惯,是广西南菜北运的重要蔬菜类别,夏、秋季种植的主要蔬菜之一,也是蔬菜淡季的一个重要补充品种。 豇豆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粗纤维素、胡萝卜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质元素等 ,可炒食,可制作酸豆角或豆角干,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同需求。 其中,以豇豆为原料的酸豆角作为广西螺蛳粉、桂林米粉的灵魂配料之一,市场需求量大,成为豇豆产业发展壮大的新驱动力。

随着豇豆产业的发展壮大,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盲目扩大种植和追求高产量,导致豇豆连作障碍严重,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病虫为害严重。 特别是豇豆蓟马,其防治难度非常大,一旦防治不及时, 迁飞为害大, 对豇豆造成的产量损失轻者在20%~30% ,严重的为 50%~80% 。 生产上,偶有种植农户为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益,出现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不按使用要求提高使用浓度和增加使用次数、 未过农药安全间隔期采摘等现象,使得农残超标的“毒豇豆”流入市场和餐桌,对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造成影响。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2021 年,农业农村部等 7 部门联合启动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将豇豆列为重点抓的“三棵菜”之一,以切实保障人们“菜篮子”的安全。

为了进一步缓解因豇豆长期连作病虫严重发生而出现农药滥用、农药过量使用影响豇豆产量和品质等问题,促进豇豆产业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农业部门、科研院所等均高度重视豇豆产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育种繁殖、栽培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对豇豆开展相关研究,以期破解制约豇豆产业发展的瓶颈。 蒋万等 开展了豇豆 EMS 诱变育种技术研究,为豇豆育种提供依据。 孙加焱等 对大陆长豇豆新品种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出长豇豆良种繁育技术。 罗丰等 对大棚和露地豇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棚设施对豇豆虫害有一定的隔离作用。 冯学杰等 针对海南高温高湿气候特点,开展了豇豆不同防虫网覆盖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豇豆覆盖防虫网栽培效果显著,其中以 40 目防虫网覆盖栽培效果最佳。 云天海等 开展了防虫网棚膜下肥水微滴灌栽培豇豆技术研究,李翔等 开展了防虫网覆盖栽培对豇豆采后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冰处理储运豇豆的情况下,采后 7 天内豇豆腐烂率、 锈斑指数和粗纤维含量等指标均表现为防虫网栽培明显低于露地栽培。

学习桂北豇豆网棚设施栽培技术的正确方法

因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豇豆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结合桂北地区生产实际,从品种选择、水肥管理、 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探索豇豆网棚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理论依据。

1 播种前准备

① 搭建网棚 选择地势平坦,南北走向,常年无积水的地块,按高度 5 m ,横竖间隔 4~6 m ,用直径 50 mm 的镀锌管作支柱,用 3~4 mm 的塑钢线固定和连接支柱,最后覆盖孔径 40 目的白色防虫网,于进出口位置设计两道门,四周用泥土压实。 整地前, 每 667 m 2 用高锰酸钾 3~4 kg 、 2 亿孢子 /g 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 4~6 kg 拌细土 10~15 kg 均匀撒施,进行土壤消毒和地下害虫防治。

② 整地施基肥 旋耕整地前, 每 667 m 2 选用生物有机肥 200~300 kg 、微生物菌肥 5~10 kg 、三元复合肥 25~30 kg ,或用腐熟农家肥 1 500~2 000 kg 、微生物菌剂(含淡紫紫孢菌、侧孢短芽孢杆菌的有效活菌数 20 亿 /g ) 1 kg ,深翻深耕 30 cm ,耙碎整成宽120 cm 、高 30~35 cm 的畦,沟宽 40 cm 。 按照畦面走向,铺设膜下滴灌带,最后用 1.5 m 宽、 18 mm 厚的银灰色地膜覆盖畦面,四周用泥土压实。

2 品种选择

选用肉厚、质脆嫩、纤维素少、抗性强、优质高产、耐储运的豇豆品种,如泰国油白豆、肥仔豆等。

3 播种

根据茬口情况,宜于 5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进行夏秋直播种植。 在畦面按株距 20~25 cm 、行距 55~60 cm 开种植穴,每穴直播 3~4 粒种子,播种深度为 4~6 cm 。

4 田间管理

① 间苗补苗 当豇豆 3~4 片真叶时进行定苗,一般每穴留 2 株壮苗,定苗时发现缺苗的要及时补苗,确保齐苗。

② 水肥管理 由于基肥施用量足,在豇豆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即可,一般不需追肥。 开花结荚期水肥需求量较大,可根据植株情况,及时追施水肥。 一般每 7 天随水追肥 1 次, 可选用含氨基酸的水溶肥。

③ 插架引蔓 当豇豆长至 15~20 cm 时, 在距离根部 10 cm 处, 每穴用 2.5 m 长的竹竿作插架,搭成“ X ”架,在 1.5 m 左右高度处用绳子固定,引蔓上架。

④ 打杈整枝 当豇豆长至 8~9 片真叶时,及时进行整枝打杈。 将主蔓第 l 花穗以下的侧芽全部抹除,促进开花;当中上部枝蔓出现侧芽时要及时抹除;当主蔓长到 2 m 以上时,及时打顶摘心,促进花芽形成。

⑤ 及时摘除老叶 及时摘除植株下部的老叶、黄叶、病叶,带出棚外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网棚内通风透光。

5 主要病害防控

① 锈病 a. 病害特征。锈病主要为害叶片,锈病病菌借气流传播。 发病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小斑点,稍隆起,扩大后呈暗褐色突起病斑,表皮破裂后散出红褐色粉末, 严重时叶片布满锈褐色病斑,引发叶片脱落。 高温、高湿有利于锈病的发生,田间积水、夜间积露、植株过密、通风透光差等均能使病害加重。b.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 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 000 倍液、 40% 腈菌唑可湿性粉剂 2 500~3 000 倍液或 70% 硫磺·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每隔 10 天喷 1 次,连续 2~3 次。

② 白粉病 a. 病害特征。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白粉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可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 发病初期,在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状霉层,粉层厚密,边缘不明显,严重时可布满整片叶,使叶片迅速枯黄,引起大量落叶。 连作地,排水不良、通风透光性差、肥力不足的田块发病重。

b.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选用 0.4% 蛇床子素可溶性液剂 600~800 倍液、 2% 武夷霉素水剂 200倍液或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雾防治,隔 7~10 天喷 1 次,连续 2~3 次。 重病田可视病情增加喷药次数。

③ 煤霉病(叶霉病) a. 病害特征。 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茎蔓及荚,常附着在病残体上借气流传播。 发病初期,叶两面生赤色或紫褐色小点,扩大后呈淡褐色或褐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边缘不明显。 湿度大时,病斑背面密生一层灰黑色煤烟状霉。 高温多雨、田间积水、湿度大时发病重。b.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可选用 2% 春雷霉素水剂 3 500 倍液、 50% 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800 倍液或5% 多抗霉素水剂 2 000 倍液喷雾防治, 间隔 7~10天喷 1 次,连续 2~3 次。

④ 炭疽病 a. 病害特征。炭疽病菌借雨水、昆虫传播,叶片发病,叶脉初期呈红褐色条斑,后变黑褐色或黑色,并扩展为多角形网状斑;叶柄和茎染病,产生梭形或长条形病斑,呈褐锈色;豆荚染病,初现褐色小点, 扩大后呈褐色至黑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周缘稍隆起,四周常具红褐色或紫色晕环,中间凹陷,湿度大时溢出粉红色黏稠物。 在多雨、多露、冷凉多湿情况下或种植过密、土壤黏重、潮湿的地块发病重。b.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选用 43% 氟菌·肟菌酯悬浮剂 600 倍液、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325 g/L 苯甲·嘧菌酯悬浮剂 1 200 倍液喷雾防治,每 7~10 天 1 次,连续 2~3 次。

6 虫害防治

由于采用网棚设施种植,豇豆蓟马、蚜虫、豆荚螟等发生为害很少。 防治蓟马可在播种前, 按每100 kg 种子用 40% 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300~450 mL 进行拌种;豇豆生育期,可在距离地面1.5 m 处悬挂粘虫蓝板或蓝板 + 蓟马信息激素,每667 m 2 悬挂 20~30 片; 也可选 1.5% 除虫菊素水乳剂 3 000 倍液或 100 亿孢子 /g 金龟子绿僵菌悬浮剂 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蚜虫可选用粘虫黄板,每 667 m 2 悬挂 30~35 片;也可选用 10% 烟碱水剂 1 500 倍液或 0.3% 苦参碱可溶性液剂 3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控。 豆荚螟可在距离植株顶部 20 cm 处悬挂豆荚螟诱芯配套诱捕器,每 667 m 2 悬挂 1~2 套;也可选用 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 150 亿孢子 /g 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 300倍液或 25% 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 3 000~3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每 7~10 天 1 次,连续 2~3 次。

学习桂北豇豆网棚设施栽培技术的正确方法

7 采收处理

豇豆一般播种后 60~70 天即可开始采收嫩荚。开花后 10~12 天豆荚可达到商品成熟,以荚果饱满柔软、种粒处微鼓为宜,及时采收上市。 一般情况下每 3~5 天采收 1 次, 在结荚高峰期可隔天采收 1次。 采收后及时追肥,以促进嫩荚成熟和保障植株营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