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张宝祥有哪些故事?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张宝祥先生,上党梆子资深的本土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山西有名编剧。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戏剧创作过程当中、编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以细腻的人生感悟和超常的艺术热情捕捉生活中感动人心的瞬间,凝练为诗、升华为戏,带给观众持久的温暖和启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山西著名编剧张宝祥的创作世界,张宝祥生于辽宁、长于山西,他热爱上党的山山水水、人情风俗,从此笔耕不辍、为山西戏剧奉献一生。

自己写了三四十年戏,三四十部大型作品,自己写的大部分是上党的戏,但是自己不是上党人,自己是出生在“黑土地”,是辽宁铁岭人,但是自己很小就来到了山西,山西的山山水水、人情风俗、革命故事,把自己涵养成一个上党人,这里的故事吸引了自己,这里的戏剧锻炼了自己,自己一直在这一条道上走到现在。自己十五岁考入山西省艺术学院,学的是戏剧系、戏剧文学专业,自己十七岁由山西省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以后、分配到武乡县晋剧团,当时去的时候年龄很小,什么活也干,打杂、把门卖票、后头当领导,当编剧、当导演,什么都干过,但是、县剧团培养了自己对戏剧的信心和兴趣,自己也从那个时候开始、立志要把戏剧工作进行到底。当时写一些小的东西,也没有老师指教,全靠自己,只能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所以在做完剧团的工作之后、用睡觉的时间,用黑夜来习作、来写作,于是就养成了熬夜的习惯。自己从开始写戏,一直到现在当时,六十一年了,自己今年当时七十七岁,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夜间工作,自己年轻的时候、写东西能写到什么时间、就是窗户纸不亮、那个时候还没有玻璃、乡下都是这个麻纸的窗户,窗户纸不发白、不睡觉,就到了早上四五点钟、养成这种习惯,后来自己感到这种习惯、有它的好处,精力集中、容易放飞想象力,所以自己养成这个习惯以后、而且效果还不错,有很多灵感就容易迸发出来,而且可以一直钻进去,时间短了不行、你好比说我熬上一两个小时夜,十二点睡觉、我准时睡觉、那不行,十二点了正经来思路、敏感的思路来了,所以就要一直写下去,写到四点钟五点钟、这样的话有的作品一气呵成、效果比较好,所以直到现在、自己都步入老年了,这个熬夜也还觉得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再加上自己现在退休以后、没有什么杂事缠身,所以自己还想专注创作。

因为自己是经常在基层,自己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基层剧团,基层剧团对这个创作剧目的要求它是多样化的,这个它既要排现代戏、又要排新编历史剧、又要排古装的传统戏,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既要完成创作任务,还要完成经济收入、维持剧团的生计,自己作为一名基层的编剧、自己就要适应这个剧团的需求,周总理当时就提出了“三并举”的方针,就是现代戏、新编历史剧、改编古装戏并举,就是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自己举两个例子、就是在现代戏里头、自己写了不少,就比方说《赵树理》、《西沟女儿》、《申纪兰》、《走出大山》等等,新编历史剧、自己也写了不少,比方说《陈廷敬》、《郝经》,传统戏改编、自己也做了不少,《借粮》、《借粮》是根据上党梆子古装传统戏改编的。

写戏最难的是写人物,尤其是那些广为观众熟悉的名家大师,如何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让普通观众共鸣共情,张宝祥创作的上党梆子《赵树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赵树理是闻名中外的大文学家,他的故乡就在晋城市沁水县,自己几次去他故里去采过风、去收集材料,自己很早就有这个想法,因为自己在晋城市工作、自己是晋城市上党戏剧院的副院长、分管创作,早就有这个念头,就是把赵树理能不能写成个戏,因为赵树理把家乡戏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搬上了银幕拍成电影,自己就想把赵树理编成上党梆子戏、把它搬到舞台上,作为一个对赵树理的纪念,恰逢“赵树理诞辰100周年”,这是个很好的节点,那时候省里市里的领导也都跟自己说过、你准备拿什么东西,当时有一种想法是赵树理写的《三里湾》、还有《小二黑结婚》这些东西你能不能改编一下,自己说这个人家别人做得不做了、《三里湾》湖南的戏演得不演了,那《小二黑结婚》是遍地都是,自己说咱们还是要想一点新的招,于是自己就想写《赵树理》。有的人一听说这不可能,一个作家怎么能写成戏,他又没有枪林弹雨、也没有生死遭遇,自己说咱们试试看,在他“百年诞辰”前两年自己就开始着手了,因为自己很崇敬赵树理、他不仅作品好,人品也好,他是个农民作家、他心里装的是农民、写的是农民,说话为的也是农民,所以自己就想、把他的经历、一些关键的节点上能不能组成一个戏,所以自己就采取了人物传记体的形式来写这个戏,写完以后、经过专家论证、还有剧团的人们提意见,自己又做了多次修改。还有一个有利的元素就是导演好,导演也是很有名的、谢平安,他对这个题材也很欣赏、很感兴趣,说宝祥咱们干一下。当时这是冒着风险的,就是把赵树理写成人物传记体的戏剧搬到舞台上、戏剧舞台上,效果究竟如何、我们都没有把握,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省里头很支持,因为有“赵树理百年诞辰”这个节点,所以这些有利因素促成这个戏的成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演员也不错,演员是张保平和吴国华、这是一对“梅花奖”夫妇,赵树理是由张保平扮演,其中的赵树理的夫人关连中是由吴国华扮演,这诸多因素凑在一起、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把这个戏还是做成了,自己这个戏首演的时候、赵二湖、请他去看,他在剧场痛哭流涕,因为这个戏演赵树理跟关连中,就是他跟老婆的爱情故事的时候、自己运用了一个自己的这个、也算主题歌吧,也算一个贯穿全剧的一个幕后伴唱,这四句词叫赵二湖泪流不止。这四句词是什么呢,我不嫌你小脚,她关连中是个小脚、三寸金莲,我不嫌你小脚没文化;第二句是女声,就是关连中唱,就是我不嫌你二婚带个娃,赵树理是二婚,头一个老婆死了、病亡了、病故了,而且生了一个孩子,生了一个儿子,带着这个孩子、又娶下这个关连中,关连中说、我不嫌你二婚有个娃。第三句就是咱两个这辈子不变卦,咱两个既然结婚了这辈子不能变卦。第四句什么呢、谁要变心是癞蛤蟆,这四句。这四句是很出彩的,在戏的前半部、戏的中部和戏的结尾、形成了一个链条、形成了一个绳子,把全剧紧紧地绑在一起,体现了赵树理和关连中年轻、中年、老年的爱情的情节。

特别是最后,赵树理被传唤、拘留他的时候,要离别的时候,夫妻离别的时候,关连中问他、说你这就走啊,赵树理说、我不能不走啊。关连中说你还能回来吗,赵树理很实际地说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不由我、我不知道,然后关连中说我不让你走,我不让你走,两口子抱在一块,一人一段唱,赵树理一段唱一大段唱,关连中一大段唱,唱完以后俩人默默地相视无语,关连中给赵树理披上小大衣、系上扣子,整理衣服,在这个空档中出现这四句唱,我不嫌你小脚没文化、我不嫌你二婚带个娃,咱俩这辈子不变卦,谁要变心是癞蛤蟆,剧场都哭了、剧场的观众都掉泪,然后这样就在这个情感下结尾了,最后一场。这个戏参加了全国北方片(区)戏剧汇演,获得了二等奖,在山西获得了山西戏剧杏花大奖,到乡下演出、也很受观众欢迎,这个戏也演了很长的时间。

上党地区从古至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张宝祥深入发掘长平之战历史文化意义,从另一个侧面解读成败得失,创作了新编历史剧《千秋长平》。

《千秋长平》就是说历史上确有记载的、在《史记》上,司马迁的《史记》上有记载的,长平之战。就秦国跟赵国打了一仗,在赵国的长平关把赵军的四十万将士全部活埋了,这在历史上也可以说是不能说仅有的吧、非常少见的,这么大的一个战役,它发生在晋城市高平县,我还是晋城人、我还得写这个东西,也是酝酿的时间相当长,高平的这些编剧包括文学作者、写小说的,不计其数的人,包括徐州的、安徽的、山东的作者都去那采过风,都想把这个题材写出来,但是都是最后不了了之,为什么、太难写了,它是个大框子、大战役大场面、大批的人马,怎么能够集中在舞台上、把它作为一个戏来演出、相当的难,于是自己想了一个办法,用独特的视角、不同于他们其他作品的视角、来写这个戏。什么视角,就是“用人”,自己把“用人”二字作为此戏的主题思想、来贯穿全剧、写这个戏,这个长平关下就是秦兵,不退、一直就在这,这廉颇不出战,赵王就对他不满意、就要撤他,那采取个什么办法呢、就叫这个赵括来、赵括上殿,赵括上殿以后、就说你俩比试比试,这个大臣、有一个大臣,孙昌心术不正,他就出了个题目,你俩再弄段兵书看看怎么样,就是背兵书,读什么兵书、《孙子兵法》,自己中间专门设计了这么一段叫什么呢、有人出题目,叫廉颇先读,就是哪一章哪一段末尾几句、你给我读上来,廉颇还真读上来了,读上来以后说这老头也还行,这赵括说、你这不算数,看我的。然后人家出题目的又出了一段兵书,叫赵括读,赵括一读、满朝文武大臣目瞪口呆,这读的是什么兵书,没有听过这兵书,结果了赵括就得意洋洋地解释,这是哪一段哪几句、我读的是倒背、倒背兵书,以此显示他的才华盖过了廉颇,就是熟练到这个程度、他可以倒背,这是自己、自己还是费了些心思设计的这个、这个情节,这个情节是自己做的,而历史上没有、没有这个记载,但是历史上有记载就是什么、赵括的兵书是熟练的很,可以倒背,自己用在这了。当时北京的专家看了以后、说这是神来之笔,很赞成这一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