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白对崔颢《黄鹤楼》不服,去别的地方写首诗,却意外走红成名作

作者:国学大观园

唐诗,如璀璨的星河,闪耀着大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那辉煌灿烂的大唐盛世,诗人们如繁星般点缀着历史的天空,其中,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他的诗篇,时而如儿女情长般细腻温婉,时而如江湖豪侠般风起云涌,更有时如仙风道骨般奔腾豪迈。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诗仙,也有令他望洋兴叹的时刻。

李白对崔颢《黄鹤楼》不服,去别的地方写首诗,却意外走红成名作

据传,在某个明媚的春日,李白漫游至武昌的黄鹤楼。面对那高耸入云、壮丽辽阔的黄鹤楼景观,他不禁诗兴大发,准备将心中的豪情倾泻于纸上。然而,当他凝望那滔滔江水、巍峨楼阁时,却发现自己的词汇竟无法完全描绘出眼前的美景。那一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与渺小,仿佛自己只是这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李白,诗坛的仙人,却也有凡人的烦恼。当他准备挥毫泼墨,书写心中豪情时,却发现此处早有诗篇镌刻,如同明月高悬,照亮了这片天地。那诗篇,犹如长江之水,浩荡万千,与黄鹤楼相映生辉,仿佛是天地的和声,诗情的交响。

李白反复吟咏,心中赞叹不已。他感到,那诗中的意境高远深邃,如黄鹤之飞翔,如江水之奔流,让人难以企及。他深知,自己的诗才虽高,但面对这样的诗篇,也难以超越。

李白对崔颢《黄鹤楼》不服,去别的地方写首诗,却意外走红成名作

于是,他长叹一声,留下一首打油诗,搁笔而去。诗中写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诗句中,透露出了李白的无奈与敬佩,也表达了他对崔颢诗篇的深深折服。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大概是李白在诗坛上最受挫的一次。那么,崔颢的《黄鹤楼》到底有何精奇之处,能让这位诗仙也望而却步呢?或许,只有当我们深入诗篇,才能感受到那其中的魅力,才能理解李白的无奈与敬佩。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这位在历史上声名并不显赫的诗人,却出身于那个时代的显赫家族——博陵崔氏。常言道,富家多才子,风流自古便有,而崔颢便是这句话的绝佳注解。年轻时的他,豪放不羁,恣意妄为,尤其倾心于美丽的女子。史书中对他评价道:“唐诗人,有文无行。”这里的“无行”,往往指的是他沉迷于美色,且多情而薄幸,选择妻子只看中美貌,却常常轻易抛弃,堪称唐代的“陈世美”。

李白对崔颢《黄鹤楼》不服,去别的地方写首诗,却意外走红成名作

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崔颢的诗歌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诗风由原本的闺情浮艳转向了豪放壮阔,如同他的生活态度一般,大胆而自由。其中,《黄鹤楼》这首诗,便是他诗风转变的最好例证,历来被人们所传颂。此诗以黄鹤楼为引子,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其仙人般的色彩,最终再回归到黄鹤楼高耸入云的壮丽景象,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登临黄鹤楼,被眼前的景色深深吸引。楼外,景色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仙人黄鹤的传说,与这片著名的胜地交相辉映,晴川沙洲、青翠树木、芳草落日等元素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这里,真可谓写景吊古的千古佳作。

李白对崔颢《黄鹤楼》不服,去别的地方写首诗,却意外走红成名作

传说中,李白曾对黄鹤楼题诗,却因无法超越崔颢的《黄鹤楼》而耿耿于怀。离开黄鹤楼后,他试图通过创作《鹦鹉洲》来挽回颜面,但诗成之后,他总觉得不如人意,难以企及崔颢的巅峰之作。直到后来,他在江苏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才算是挽回了一些颜面。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历来都被诗坛传颂不衰,它的诞生背景虽然蒙上了一层迷雾,无论是长安被排挤后的哀歌,还是流放夜郎后的释怀,都无法掩盖它的艺术光芒。此诗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置于何处,都熠熠生辉。

李白对崔颢《黄鹤楼》不服,去别的地方写首诗,却意外走红成名作

谈及此诗与崔颢的《黄鹤楼》,更是诗坛的一段佳话。如同两位武林高手的较量,各有千秋,各有绝学。崔颢的《黄鹤楼》大气磅礴,如江水浩渺,烟波浩荡,境界宏大,令人心驰神往。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如同一位隐士,深藏不露,写景吊古,意境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元朝诗评家方回曾评价这两首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意指两者各有特色,难分伯仲。我深以为然。若以崔颢的《黄鹤楼》为参照,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在气势上或许稍逊一筹,但在写景吊古的意境上,两者却如同双璧,相映成趣。

因此,对于这两首诗的评价,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各取所需,欣赏它们各自独特的魅力。崔颢的《黄鹤楼》如同长江大河,奔流不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如同山间清泉,潺潺细流,各有其美,各有其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