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寻常的地形勘察,翻越当金山若羌探秘——陈启军戎马祁连39

作者:拂晓哨位

作者:陈启军

不寻常的地形勘察,翻越当金山若羌探秘——陈启军戎马祁连39

翻越当金山

当金山口是祁连山与阿尔金山的接合部,河西走廊通向青藏和南疆的关口要道,柳(园)格(尔木)公路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突出。战时一旦兰新交通干线遭到破坏,通过这里进入新疆将是一条理想的隐蔽道路。这次勘察,就是实地了解路况与沿途的保障条件。

5 月 9 日离开敦煌不久,很快到达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首府博乐转井镇,由此进入当金山口。当金山口全长 32 公里,道路盘旋曲折,山垭口海拔 3600 米,常年积雪结冰,寒风呼啸,每爬升一百米,气温下降一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青海省军区贾副司令员一行早已来到当金山口南侧迎候勘察组。两拨人马会合后,青海的同志引导车队沿当金山南麓的青新公路北线向西勘察,当晚食宿在冷湖镇青海油田指挥部招待所。该镇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州府设在祁连山南麓的德令哈市,距冷湖镇 450 公里。

冷湖镇是青海省石油基地,年产原油 10 万吨。镇上有近 3万油田职工,居民极少。5 月上旬的冷湖镇天气依然寒冷,自然环境恶劣,吃菜要到 200 多公里外的敦煌拉运。开始时我很羡慕油田职工 120% 的地区补助,加上出勤补助,一个职工的月工资高达一百二三十元。而我作为一个 23 级军官,当时月工资只有58.2 元。当进一步接触职工们以后,便被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不畏环境恶劣、工作生活条件艰苦,长年奋战在采油第一线的牺牲奉献精神所感动,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到对他们的待遇还应当再好一些。

冷湖镇因东南方向的苏干湖而得名。苏干湖是咸水湖,湖的周围夏秋季水草丰茂,有牧民放牧,这里有阿克塞县的一个乡。当时勘察组有人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分省地图上看,甘青两省以当金山与祁连山山脊南北划界,为什么苏干湖附近会有阿克塞县的乡和牧场?这就牵扯到一段鲜为人知的省界纠纷。

海西州地广人稀,矿产丰富,全州面积 31.89 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 25.24 万人。格尔木以北,茫崖镇以东、大柴旦以西偌大的地盘上,除苏干湖周边宜放牧外,其余地方皆是一望无际的戈壁丘陵。长期以来,青海省和海西州忙于勘探开发冷湖镇、花土沟油田,茫崖镇石棉矿。阿克塞牧民则就近放牧,形成了事实上的哈萨克牧场。当两省为此发生争议后,西北局于 1953年 3 月在兰州召开甘、青、新三省边界协议会,暂定维持现状,1954 年阿克塞在这里建立了一个乡。之后又经 1961 年 8 月中央在兰州召开甘、青、新边界各族代表会议,1986 年,国家民委和民政部实地勘察,在 1995 年重新勘察划界中,最终形成以苏干湖中心线划定甘青省界。

到达冷湖镇的第二天上午,听取了油田指挥部的情况介绍,午饭后向基地西部油田花土沟行进,这里设有冷湖油田前进基地,建有炼油厂。两地相距 300 公里,虽然是砂石路,但来往车辆少通行顺利,下午5时许到达花土沟。当年花土沟初探的石油蕴藏量,比冷湖油田还要大,前景十分看好。第二天参观了炼油厂及其周边一些油井,其中油沙山 7 号自喷高产井,日产原油 150 吨。碗口般粗的黑色原油从地下喷射而出,注入原油池,通过连接原油池的管道输送到炼油厂。其他油井的磕头机也上下不停地摇动着,将深埋地下的原油通过地下管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炼油厂,一派繁忙景象。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如此神奇的地下宝藏造福人类,感慨不已。记得上初中时,从《中学生》杂志上看到地质勘探工作者为祖国寻找矿藏的故事,曾萌发长大也要当一名地质勘探工作者的理想,用双脚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国家探寻宝藏。假如理想得到实现,说不定海西油田的开发,还有自己的故事。

参观玉门油田时,就听专家介绍,大陆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尚在科技欠发达,无法探明地下深层石油蕴藏情况的年代,凭借他高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预言大陆西部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的推论是:中东国家地下石油资源丰富,大陆西部很多地方的地貌地形特征,酷似中东地区,而中东地下有石油,大陆西部地下也必然有石油。后来塔里木油田、吐哈油田、冷湖油田和长庆油田的陆续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李四光的伟大预言。多么富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科学家啊!

离开花土沟时,勘察组多辆车,依次在基地加满油。当我们提出算账时,油田却怎么也不肯收。我们便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事,坚持一定要付款结账,油田的同志则说,你们为保卫祖国不辞辛劳来到这里勘察地形,加点油是缘分,也是拥军,再说我们也不清楚汽油多少钱一升,无法收钱入账。推来让去,还是没有算账付钱。有人风趣地说:“花土沟油田已先于我们领跑共产主义了。”

海西的最后一个勘察点是花土沟以西,青新两省区交界处的茫崖镇。说是一个镇,实际上是一个石棉矿,镇因矿而生,矿因镇而兴。因地处 3000 米以上的阿尔金山,除了矿工,基本没有社会。但这里却是兰新接合部最南端的一个军事要地,扼守着海西通向南疆的交通要道。在如此荒僻的地方,战时茫崖镇和石棉矿对于支前拥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茫崖镇石棉,以其产量高,品质好享誉国内外。一段时间以来两省区为争夺开采权时有纠纷,严重时发生械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记王恩茂曾亲自出面调解,明确搁置矿权争议,兼顾双方利益,共同开采,曾稳定了几年。后来再次出现纠纷时,国家地矿局会同国土资源部明确,茫崖镇石棉矿隶属国家地矿局,与两省区剥离。不仅解决了纠纷,而且石棉产量也得以大幅提升。大矿国有化后,两省区若干小矿应运而生,使大陆石棉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若羌探秘

若羌县位于新疆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中一块神秘的土地,全县面积 20.2 万平方公里,比内地一些省的面积还要大。是古代东汉的“婼羌国”,古“丝绸之路”必经要道,20 世纪一度为新疆军区后方基地。境内地域辽阔,东连海西州与河西走廊,西通和田喀什,北达库尔勒。扼守着南疆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为甘、青、新、藏四省区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从当金山口、冷湖镇、俄博梁、茫崖镇,沿阿尔金山南麓到若羌走的这条路,是青新公路北线。由鱼卡、茶令口、黄瓜梁到茫崖镇进入若羌,是青新公路南线。还有一条简易战备公路,由敦煌经安南坝、索而库里、巴什考贡、米兰可到若羌。

从茫崖镇进入南疆后,有一段道路水毁严重,车子不时被横七竖八的乱石阻拦,通行困难。好在这段道路不长,很快被我们征服。进入山间谷地后,公路始终与米兰河蜿蜒相伴,在阿尔金山中向南疆延伸。前往茫崖镇迎接我们的巴音郭楞军分区副参谋长带路,翻越塔昔达坂时,他提醒司机:“上达坂 27 公里,下达坂 32 公里,山顶海拔 3894 米,山高路险,弯道盘曲,要集中精力,谨慎驾驶。”实际翻越比想象中顺利,一个半小时安全通过。

据说当年修筑这条战备公路,还是经毛主席批准的。当时中央和军委判断战争初期我无制空权,河西走廊的交通线必将在敌人第一轮空袭中瘫痪,而青海是大后方,不仅可以藏,也有利于迂回机动,由海西进入新疆是最为理想的隐蔽机动路线。

当年叶帅在审查兰州军区作战方案时,明确告诉军区作战部长尹志超要经营好祁连山。叶帅指出“祁连山山大沟深,水源燃料充足,隐蔽条件良好,进可攻,退可守,左右可迂回机动”。

于是贯通祁连山的战备公路便应运而生,从东到西,九条岭、扁都口、梨园口、冰沟口、当金山口,都修筑了通往青海的公路,并与山中东西走向的横向道路相连接。其中宁(西宁)张(掖)公路、柳(园)格 ( 尔木 ) 公路,历史上早已贯通,根据战备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又得到进一步改造提升。

翻过塔昔达坂稍事休息后,车队继续前行。车窗两侧高山峡谷间不时有小块草地出现,我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受先头车辆惊扰的野驴、黄羊和青羊成群结队地出现在车队的前方和两侧,它们或沿河谷向远处奔跑逃遁,或翻过山坡躲进谷地,或跑跑停停,观察判断这些突如其来的阵仗,会不会威胁到它们的安全。

那时黄羊和青羊还不受保护,行进间前方突然响起枪声,循声望去,只见河对岸一群受惊的黄羊沿山坡向远方逃窜,车队停下来再次休息。同时听到前边的同志大声喝彩:“好枪法!打中了!”我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前边一探究竟。好家伙,真是神枪手,竟然一枪命中两只黄羊!射手是为我们带队的巴音郭楞军分区蒙古族副参谋长,现已记不起他的名字。

5 月 11 日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若羌县,新疆方面安排住进县招待所。若羌县虽然面积大,人口却很少,仅有 1.5 万人,典型的地广人稀。县城也很小,东西一条街,有人夸张地说抽不完一根烟就能从这头走到那头。

我们来这里主要勘察了解县城周围及米兰的地形、道路和新疆部队的后方建设情况,考察战时支疆与接合部保障的相关问题。

当时参与勘察的参谋中,我和作战部参谋杨旭华相对年轻,当然我在他面前是个新兵。杨参谋是安徽人,与我爱人同籍,而他爱人则是我们陕西人,我俩一路以半个老乡相称,很是投缘。一个自行安排的下午,他拿着照相机约我出去摄影留念。我提议到附近的若羌县第一民族小学,与少数民族师生合影将非常有纪念意义,他很高兴地同意了。我们到学校说明来意后,老师们十分热情好客,立即召集来一批活泼可爱的维吾尔族小学生与我们合影。因老师们不太会使用照相机,主要是杨参谋给我照,我给他照,很是开心。

时至今日我仍保留着当年与这些少数民族师生的合影,保留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给我的签名。它是军民团结、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每当想起 40 多年前的那一幕,总是令我久久地沉浸在美好快乐的回忆中。

我对少数民族同胞向来非常尊重。张掖和酒泉地区都有民族县,我在两地工作期间,结交了很多少数民族朋友。像原张掖市政协裕固族副主席安维堂、肃南县人大藏族主任秦治国、档案局藏族局长康靖国,原酒泉市人大蒙古族副主任查安扣、蒙古族民委主任敏吉格、原酒泉市委常委、哈萨克族统战部部长塞力克、哈萨克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浩升等,都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不能只当口号喊。只有知心、交心、贴心,才能心连心。

不寻常的地形勘察,翻越当金山若羌探秘——陈启军戎马祁连39

与若羌县第一民族小学学生合影

勘察活动中大区部长们一路自己管理自己的情景对我教育影响深远,他们没有公勤人员服务保障,这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同志,年龄普遍都在 50 岁上下,按说外出勘察期间应有公勤人员照顾,但那个年代部队执行编制严格,机关没有超占兵员的现象,部长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在机关这样,外出执行任务同样也是这样。除军以上首长安排住单间外,部长们与参谋人员一样,两人住一间,没有专人照顾。

一路上我被安排与新疆军区炮兵部史丁文部长同住一个房间。他是 1937 年参军的老八路,湖北郧县人,身材高大魁梧,为人谦恭热情。他似乎眼睛怕光,戴一副非常独特的宽腿子可变色眼镜,眼镜腿子宽到几乎和窄的眼镜片相当,我从未见过如此宽的眼镜腿子。在哈密刚开始接触他时,我总盯着他的眼镜,他好像看懂了我的眼神,介绍说眼镜是特制的,色度可以随光线强弱自动调节,宽镜腿主要用以防风。

他左手腕上戴的手表在我看来也与众不同,是一款长方形的表,这在当年手表款式中也不多见,当属稀罕之物。能对首长观察得这样细微,一方面反映出我年轻见识少,好奇心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想进一步了解和熟悉首长,更好地为首长服务。

史部长身上体现着老一辈革命军人的情操和风范、老八路的作风和精神。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带头遵守勘察纪律。整个勘察活动中,他总是以参谋人员的身份出现,事事走在前边,始终和参谋人员打成一片。尤其是他生活上自己管理自己,不让别人照顾的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勘察组将我安排和他同住,多少有老少搭配,让年轻人在起居作息和生活上关照帮助老同志的意思,按年龄他和我父亲差不多,是我的长辈。起初我在心里盘算着一定要尽可能多为史部长做点服务性工作,晚上替他铺被子,早上起床叠被子,擦鞋子,洗涤换洗衣服等,并开始这样去做。

结果很快被他发现,他认真地告诉我说:“陈参谋,谢谢你的好意,不用照顾我。我们都是参谋人员,大家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办,集中精力完成好勘察任务。”从此,只要今天你给他铺了被子,整理了床铺,洗了衣服,他明天必然也为你做同样的事情。你今天提前行动,他明天肯定在你行动之前就办完这些事。于是我便改为以给他洗涤换洗衣服为主,谁知他也给我洗,有时我脱下的衣服因忙来不及洗藏起来等有空再洗,也能被他找到,实在是令人感动,一路下来彼此结下深厚感情。

在米兰勘察时,史部长拉着我背靠阿尔金山摄影留念。他在担任乌鲁木齐军区副参谋长期间,有一次乘火车途经张掖时因铁路塌方短暂滞留在车站,我正好送客人与他相遇,两人在站台上寒暄了一阵,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1987 年当我在《人民军队报》上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时,还面向新疆方向,深深地向这位深受官兵爱戴的老前辈鞠躬默哀。当初我和史部长背靠阿尔金山拍摄的那张照片,成了我对他永久的怀念。

我在日后各职领导岗位上,都以史部长为榜样,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不让别人代劳。这不仅仅是一个自身要求和习惯的问题,更是我军官兵平等,上下一致的本质体现。

若羌的勘察活动持续了 3 天,总参组织的兰新接合部地形勘察,也在这里宣告圆满结束。接下来转入两大军区自行组织的勘察行动。分手之前,在沈前余参谋主持下,郑、刘两位副司令员分别作了简要的总结讲话,要求机关抓紧落实勘察过程中所达成的各项事宜,需上报总部解决的问题,尽快以联合勘察组名义上报北京。

不寻常的地形勘察,翻越当金山若羌探秘——陈启军戎马祁连39

与史丁文部长米兰合影

再返海西州

5 月 13 日和新疆同志若羌分手后,郑副司令员一行沿且末向哈什方向勘察而去。刘副司令员率兰州方面的同志原路返回花土沟油田,总参沈参谋与我们一路同行,沿青藏公路向格尔木、香日德、西宁方向勘察返回。

5 月 14 日,由花土沟经老茫崖、黄爪梁到达冷湖油田,食宿指挥部招待所,轻车熟路。不过也不是完全走老路,而是从黄瓜梁沿中间一条路直接插到了冷湖镇。没有再走靠近阿尔金山的北线。多看了一条道路,熟悉了沿途地形。

5 月 15 日前往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行程 450 公里。离开冷湖镇后,沿茶冷口、鱼卡进入柳格公路。中午在大柴旦休息用餐,下午经小柴旦、万丈盐桥到达格尔木。食宿在青藏兵站部格尔木招待所。

格尔木面积 12.45 万平方公里,人口 12 万人。东到西宁 830公里,南距拉萨 1120 公里,是青藏线上的军事重镇。当年部署在这里的师级单位有青藏兵站部指挥所和石油管线工程指挥部。

青藏兵站部驻扎着* 个团级单位,* 个营级单位,以运输、医疗、汽修、军供为主。石油管线指挥所下辖 * 个团级单位和* 个营级单位。当时还有修筑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5·20”工程指挥部以及部署在乌兰县的铁道兵第 7 师、第 10 师。一个城市驻扎这么多部队不可多见,以至有人将格尔木称为军城。

后来输油管线工程竣工,青藏铁路通车后,驻军逐步减少。

我们在格尔木的活动紧张而丰富。先后到铁道兵部队了解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建设情况,参观试运营的石油管线工程、格尔木机场,到青藏兵站指挥所了解军供保障情况。同时,还在前往格尔木的途中参观了长达 60 公里的察尔汗万丈盐桥、盐田和钾肥、氯化钠、金属镁厂等。

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被称作“5·20”工程的青藏铁路建设。该项目西宁至格尔木段于 1974 年正式开工,1984 年“5·1”建成通车,历时 10 年。格尔木到拉萨段的二期工程,又于 2000 年破土动工,2006 年“7·1”建成通车,历时 6 年。为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5·20”工程指挥部于 1982 年军转民,原铁道兵第 7 师和第 10 师就地转为铁道部铁路工程第 10 局。在跨越32 年时空的征程中,中国铁道兵部队和铁路职工,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上,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穿越永冻层,把铁路修到拉萨,创造了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结束了西藏不通火车的历史,改变了西部的路网结构,对带动和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国媒体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又一人类奇迹,是中国崛起的象征。

前边多次提到的柳(园)格(尔木)公路,是从河西走廊进入海西的唯一交通线,也是甘、青、新、蒙连通西藏的物资运输大动脉。它对于带动沿途经济,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但这条线路也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实际问题,柳园到格尔木 674 公里,格尔木到拉萨 1120公里。车辆行驶在这长达 1800 公里的世界屋脊上,高寒缺氧,自身保障的负担重,困难多,拉一油罐车油,自身就要消耗掉相当一部分。

当初之所以下决心修通格尔木至拉萨的 1070 公里输油管线,就是为了减轻进藏油料的运输负担和成本。输油管线年输油 280 万吨,完全可满足西藏油料供给。然而通过管线输送到拉萨的油料,大部分还得通过柳格公路运送到格尔木。当时勘察组就有人提出,假若有朝一日,能修通柳园至格尔木的铁路与青藏线接轨,就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依靠汽车长途运输油料的状况。

在当时,这种期望只能算作梦想。因为我们国家还很穷,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不会在这样一个高寒荒凉、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地区耗费巨资修建铁路。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确定,敦(煌)格(尔木)铁路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2003 年,我还在酒泉工作时,国家就投资修建了玉门镇至敦煌的铁路。紧接着,甘肃省和兰州铁路局又向国家上报了敦(煌)格(尔木)铁路建设项目,获得批准。2012 年 12月21日正式开工,2019 年 11 月 18 日建成通车,历时 7 年。

敦格铁路北起敦煌站,南至格尔木青藏铁路饮马峡站,全长 509 公里,当年勘察组首长和同志们的梦想已经成真。多么巨大的变化,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中华巨龙正在腾飞!

敦格铁路建成通车,对完善西北地区的铁路网结构,打通甘、新、青、蒙、藏五省区运输新通道,加强省际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和巩固国防意义重大,作用空前。

如今,大陆铁路建设发展迅猛,高铁领跑世界。纵横交错的铁路网辐射全国各地。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假若当年解放西藏时,由范明率领的西北军区独立支队能乘坐火车而非长途跋涉,翻山蹚水,就不会有很多同志因翻越海拔 5000 多米,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而长眠在那里,也不会被冰冷湍急的激流夺去生命,更不会使一些先烈因路途遥远,供给不济,缺医少药,缺粮断炊,出师未捷身先死。历史、现状、发展的画卷不时浮现眼前,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在西部大开发中,青藏高原和南疆地区铁路、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交通条件发生了历史性、根本性变化,就连当年我们勘察时偏远、闭塞、落后的若羌县,也通上了纵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铁路和高速公路。楼兰古城遗址、神秘莫测的罗布泊、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维吾尔族风情村落等美景等你观光游览。若羌大枣、馕坑肉、柴火烤肉、胡辣羊蹄等风味美食等你一饱口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