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尋常的地形勘察,翻越當金山若羌探秘——陳啟軍戎馬祁連39

作者:拂曉哨位

作者:陳啟軍

不尋常的地形勘察,翻越當金山若羌探秘——陳啟軍戎馬祁連39

翻越當金山

當金山口是祁連山與阿爾金山的接合部,河西走廊通向青藏和南疆的關口要道,柳(園)格(爾木)公路的必經之地,戰略位置十分突出。戰時一旦蘭新交通幹線遭到破壞,通過這裡進入新疆将是一條理想的隐蔽道路。這次勘察,就是實地了解路況與沿途的保障條件。

5 月 9 日離開敦煌不久,很快到達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首府博樂轉井鎮,由此進入當金山口。當金山口全長 32 公裡,道路盤旋曲折,山垭口海拔 3600 米,常年積雪結冰,寒風呼嘯,每爬升一百米,氣溫下降一度,自然環境十分惡劣。

青海省軍區賈副司令員一行早已來到當金山口南側迎候勘察組。兩撥人馬會合後,青海的同志引導車隊沿當金山南麓的青新公路北線向西勘察,當晚食宿在冷湖鎮青海油田指揮部招待所。該鎮隸屬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州府設在祁連山南麓的德令哈市,距冷湖鎮 450 公裡。

冷湖鎮是青海省石油基地,年産原油 10 萬噸。鎮上有近 3萬油田職工,居民極少。5 月上旬的冷湖鎮天氣依然寒冷,自然環境惡劣,吃菜要到 200 多公裡外的敦煌拉運。開始時我很羨慕油田職工 120% 的地區補助,加上出勤補助,一個職工的月工資高達一百二三十元。而我作為一個 23 級軍官,當時月工資隻有58.2 元。當進一步接觸職工們以後,便被他們遠離家鄉和親人,不畏環境惡劣、工作生活條件艱苦,長年奮戰在采油第一線的犧牲奉獻精神所感動,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感到對他們的待遇還應當再好一些。

冷湖鎮因東南方向的蘇幹湖而得名。蘇幹湖是鹹水湖,湖的周圍夏秋季水草豐茂,有牧民放牧,這裡有阿克塞縣的一個鄉。當時勘察組有人提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和分省地圖上看,甘青兩省以當金山與祁連山山脊南北劃界,為什麼蘇幹湖附近會有阿克塞縣的鄉和牧場?這就牽扯到一段鮮為人知的省界糾紛。

海西州地廣人稀,礦産豐富,全州面積 31.89 萬平方公裡,人口卻隻有 25.24 萬人。格爾木以北,茫崖鎮以東、大柴旦以西偌大的地盤上,除蘇幹湖周邊宜放牧外,其餘地方皆是一望無際的戈壁丘陵。長期以來,青海省和海西州忙于勘探開發冷湖鎮、花土溝油田,茫崖鎮石棉礦。阿克塞牧民則就近放牧,形成了事實上的哈薩克牧場。當兩省為此發生争議後,西北局于 1953年 3 月在蘭州召開甘、青、新三省邊界協定會,暫定維持現狀,1954 年阿克塞在這裡建立了一個鄉。之後又經 1961 年 8 月中央在蘭州召開甘、青、新邊界各族代表會議,1986 年,國家民委和民政部實地勘察,在 1995 年重新勘察劃界中,最終形成以蘇幹湖中心線劃定甘青省界。

到達冷湖鎮的第二天上午,聽取了油田指揮部的情況介紹,午飯後向基地西部油田花土溝行進,這裡設有冷湖油田前進基地,建有煉油廠。兩地相距 300 公裡,雖然是砂石路,但來往車輛少通行順利,下午5時許到達花土溝。當年花土溝初探的石油蘊藏量,比冷湖油田還要大,前景十分看好。第二天參觀了煉油廠及其周邊一些油井,其中油沙山 7 号自噴高産井,日産原油 150 噸。碗口般粗的黑色原油從地下噴射而出,注入原油池,通過連接配接原油池的管道輸送到煉油廠。其他油井的磕頭機也上下不停地搖動着,将深埋地下的原油通過地下管線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煉油廠,一派繁忙景象。

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見如此神奇的地下寶藏造福人類,感慨不已。記得上國中時,從《中學生》雜志上看到地質勘探工作者為祖國尋找礦藏的故事,曾萌發長大也要當一名地質勘探工作者的理想,用雙腳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為國家探尋寶藏。假如理想得到實作,說不定海西油田的開發,還有自己的故事。

參觀玉門油田時,就聽專家介紹,大陸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尚在科技欠發達,無法探明地下深層石油蘊藏情況的年代,憑借他高超的專業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預言大陸西部蘊藏着豐富的石油資源。他的推論是:中東國家地下石油資源豐富,大陸西部很多地方的地貌地形特征,酷似中東地區,而中東地下有石油,大陸西部地下也必然有石油。後來塔裡木油田、吐哈油田、冷湖油田和長慶油田的陸續發現,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了李四光的偉大預言。多麼富有遠見卓識的偉大科學家啊!

離開花土溝時,勘察組多輛車,依次在基地加滿油。當我們提出算賬時,油田卻怎麼也不肯收。我們便以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說事,堅持一定要付款結賬,油田的同志則說,你們為保衛祖國不辭辛勞來到這裡勘察地形,加點油是緣分,也是擁軍,再說我們也不清楚汽油多少錢一升,無法收錢入賬。推來讓去,還是沒有算賬付錢。有人風趣地說:“花土溝油田已先于我們領跑共産主義了。”

海西的最後一個勘察點是花土溝以西,青新兩省區交界處的茫崖鎮。說是一個鎮,實際上是一個石棉礦,鎮因礦而生,礦因鎮而興。因地處 3000 米以上的阿爾金山,除了礦工,基本沒有社會。但這裡卻是蘭新接合部最南端的一個軍事要地,扼守着海西通向南疆的交通要道。在如此荒僻的地方,戰時茫崖鎮和石棉礦對于支前擁軍,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茫崖鎮石棉,以其産量高,品質好享譽國内外。一段時間以來兩省區為争奪開采權時有糾紛,嚴重時發生械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書記王恩茂曾親自出面調解,明确擱置礦權争議,兼顧雙方利益,共同開采,曾穩定了幾年。後來再次出現糾紛時,國家地礦局會同國土資源部明确,茫崖鎮石棉礦隸屬國家地礦局,與兩省區剝離。不僅解決了糾紛,而且石棉産量也得以大幅提升。大礦國有化後,兩省區若幹小礦應運而生,使大陸石棉生産得到進一步發展。

若羌探秘

若羌縣位于新疆東南部,是塔裡木盆地中一塊神秘的土地,全縣面積 20.2 萬平方公裡,比内地一些省的面積還要大。是古代東漢的“婼羌國”,古“絲綢之路”必經要道,20 世紀一度為新疆軍區後方基地。境内地域遼闊,東連海西州與河西走廊,西通和田喀什,北達庫爾勒。扼守着南疆通往内地的交通要道,為甘、青、新、藏四省區交通要沖,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

我們從當金山口、冷湖鎮、俄博梁、茫崖鎮,沿阿爾金山南麓到若羌走的這條路,是青新公路北線。由魚卡、茶令口、黃瓜梁到茫崖鎮進入若羌,是青新公路南線。還有一條簡易戰備公路,由敦煌經安南壩、索而庫裡、巴什考貢、米蘭可到若羌。

從茫崖鎮進入南疆後,有一段道路水毀嚴重,車子不時被橫七豎八的亂石阻攔,通行困難。好在這段道路不長,很快被我們征服。進入山間谷地後,公路始終與米蘭河蜿蜒相伴,在阿爾金山中向南疆延伸。前往茫崖鎮迎接我們的巴音郭楞軍分區副參謀長帶路,翻越塔昔達坂時,他提醒司機:“上達坂 27 公裡,下達坂 32 公裡,山頂海拔 3894 米,山高路險,彎道盤曲,要集中精力,謹慎駕駛。”實際翻越比想象中順利,一個半小時安全通過。

據說當年修築這條戰備公路,還是經毛主席準許的。當時中央和軍委判斷戰争初期我無制空權,河西走廊的交通線必将在敵人第一輪空襲中癱瘓,而青海是大後方,不僅可以藏,也有利于迂回機動,由海西進入新疆是最為理想的隐蔽機動路線。

當年葉帥在審查蘭州軍區作戰方案時,明确告訴軍區作戰部長尹志超要經營好祁連山。葉帥指出“祁連山山大溝深,水源燃料充足,隐蔽條件良好,進可攻,退可守,左右可迂回機動”。

于是貫通祁連山的戰備公路便應運而生,從東到西,九條嶺、扁都口、梨園口、冰溝口、當金山口,都修築了通往青海的公路,并與山中東西走向的橫向道路相連接配接。其中甯(西甯)張(掖)公路、柳(園)格 ( 爾木 ) 公路,曆史上早已貫通,根據戰備與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又得到進一步改造提升。

翻過塔昔達坂稍事休息後,車隊繼續前行。車窗兩側高山峽谷間不時有小塊草地出現,我對眼前的一切都充滿着新鮮感。受先頭車輛驚擾的野驢、黃羊和青羊成群結隊地出現在車隊的前方和兩側,它們或沿河谷向遠處奔跑逃遁,或翻過山坡躲進谷地,或跑跑停停,觀察判斷這些突如其來的陣仗,會不會威脅到它們的安全。

那時黃羊和青羊還不受保護,行進間前方突然響起槍聲,循聲望去,隻見河對岸一群受驚的黃羊沿山坡向遠方逃竄,車隊停下來再次休息。同時聽到前邊的同志大聲喝彩:“好槍法!打中了!”我三步并作兩步跑到前邊一探究竟。好家夥,真是神槍手,竟然一槍命中兩隻黃羊!射手是為我們帶隊的巴音郭楞軍分區蒙古族副參謀長,現已記不起他的名字。

5 月 11 日黃昏時分,我們到達若羌縣,新疆方面安排住進縣招待所。若羌縣雖然面積大,人口卻很少,僅有 1.5 萬人,典型的地廣人稀。縣城也很小,東西一條街,有人誇張地說抽不完一根煙就能從這頭走到那頭。

我們來這裡主要勘察了解縣城周圍及米蘭的地形、道路和新疆部隊的後方建設情況,考察戰時支疆與接合部保障的相關問題。

當時參與勘察的參謀中,我和作戰部參謀楊旭華相對年輕,當然我在他面前是個新兵。楊參謀是安徽人,與我夫妻同籍,而他夫妻則是我們陝西人,我倆一路以半個老鄉相稱,很是投緣。一個自行安排的下午,他拿着照相機約我出去攝影留念。我提議到附近的若羌縣第一民族國小,與少數民族師生合影将非常有紀念意義,他很高興地同意了。我們到學校說明來意後,老師們十分熱情好客,立即召集來一批活潑可愛的維吾爾族國小生與我們合影。因老師們不太會使用照相機,主要是楊參謀給我照,我給他照,很是開心。

時至今日我仍保留着當年與這些少數民族師生的合影,保留着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們給我的簽名。它是軍民團結、民族團結的曆史見證。每當想起 40 多年前的那一幕,總是令我久久地沉浸在美好快樂的回憶中。

我對少數民族同胞向來非常尊重。張掖和酒泉地區都有民族縣,我在兩地工作期間,結交了很多少數民族朋友。像原張掖市政協裕固族副主席安維堂、肅南縣人大藏族主任秦治國、檔案局藏族局長康靖國,原酒泉市人大蒙古族副主任查安扣、蒙古族民委主任敏吉格、原酒泉市委常委、哈薩克族統戰部部長塞力克、哈薩克族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浩升等,都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繁榮”,不能隻當口号喊。隻有知心、交心、貼心,才能心連心。

不尋常的地形勘察,翻越當金山若羌探秘——陳啟軍戎馬祁連39

與若羌縣第一民族國小學生合影

勘察活動中大區部長們一路自己管理自己的情景對我教育影響深遠,他們沒有公勤人員服務保障,這些從戰争年代走過來的老同志,年齡普遍都在 50 歲上下,按說外出勘察期間應有公勤人員照顧,但那個年代部隊執行編制嚴格,機關沒有超占兵員的現象,部長們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在機關這樣,外出執行任務同樣也是這樣。除軍以上首長安排住單間外,部長們與參謀人員一樣,兩人住一間,沒有專人照顧。

一路上我被安排與新疆軍區炮兵部史丁文部長同住一個房間。他是 1937 年參軍的老八路,湖北鄖縣人,身材高大魁梧,為人謙恭熱情。他似乎眼睛怕光,戴一副非常獨特的寬腿子可變色眼鏡,眼鏡腿子寬到幾乎和窄的眼鏡片相當,我從未見過如此寬的眼鏡腿子。在哈密剛開始接觸他時,我總盯着他的眼鏡,他好像看懂了我的眼神,介紹說眼鏡是特制的,色度可以随光線強弱自動調節,寬鏡腿主要用以防風。

他左手腕上戴的手表在我看來也與衆不同,是一款長方形的表,這在當年手表款式中也不多見,當屬稀罕之物。能對首長觀察得這樣細微,一方面反映出我年輕見識少,好奇心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想進一步了解和熟悉首長,更好地為首長服務。

史部長身上展現着老一輩革命軍人的情操和風範、老八路的作風和精神。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帶頭遵守勘察紀律。整個勘察活動中,他總是以參謀人員的身份出現,事事走在前邊,始終和參謀人員打成一片。尤其是他生活上自己管理自己,不讓别人照顧的作風,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勘察組将我安排和他同住,多少有老少搭配,讓年輕人在起居作息和生活上關照幫助老同志的意思,按年齡他和我父親差不多,是我的長輩。起初我在心裡盤算着一定要盡可能多為史部長做點服務性工作,晚上替他鋪被子,早上起床疊被子,擦鞋子,洗滌換洗衣服等,并開始這樣去做。

結果很快被他發現,他認真地告訴我說:“陳參謀,謝謝你的好意,不用照顧我。我們都是參謀人員,大家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集中精力完成好勘察任務。”從此,隻要今天你給他鋪了被子,整理了床鋪,洗了衣服,他明天必然也為你做同樣的事情。你今天提前行動,他明天肯定在你行動之前就辦完這些事。于是我便改為以給他洗滌換洗衣服為主,誰知他也給我洗,有時我脫下的衣服因忙來不及洗藏起來等有空再洗,也能被他找到,實在是令人感動,一路下來彼此結下深厚感情。

在米蘭勘察時,史部長拉着我背靠阿爾金山攝影留念。他在擔任烏魯木齊軍區副參謀長期間,有一次乘火車途經張掖時因鐵路塌方短暫滞留在車站,我正好送客人與他相遇,兩人在站台上寒暄了一陣,沒想到這竟成了我們最後一次見面。1987 年當我在《人民軍隊報》上看到他去世的消息時,還面向新疆方向,深深地向這位深受官兵愛戴的老前輩鞠躬默哀。當初我和史部長背靠阿爾金山拍攝的那張照片,成了我對他永久的懷念。

我在日後各職上司崗位上,都以史部長為榜樣,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不讓别人代勞。這不僅僅是一個自身要求和習慣的問題,更是我軍官兵平等,上下一緻的本質展現。

若羌的勘察活動持續了 3 天,總參組織的蘭新接合部地形勘察,也在這裡宣告圓滿結束。接下來轉入兩大軍區自行組織的勘察行動。分手之前,在沈前餘參謀主持下,鄭、劉兩位副司令員分别作了簡要的總結講話,要求機關抓緊落實勘察過程中所達成的各項事宜,需上報總部解決的問題,盡快以聯合勘察組名義上報北京。

不尋常的地形勘察,翻越當金山若羌探秘——陳啟軍戎馬祁連39

與史丁文部長米蘭合影

再返海西州

5 月 13 日和新疆同志若羌分手後,鄭副司令員一行沿且末向哈什方向勘察而去。劉副司令員率蘭州方面的同志原路傳回花土溝油田,總參沈參謀與我們一路同行,沿青藏公路向格爾木、香日德、西甯方向勘察傳回。

5 月 14 日,由花土溝經老茫崖、黃爪梁到達冷湖油田,食宿指揮部招待所,輕車熟路。不過也不是完全走老路,而是從黃瓜梁沿中間一條路直接插到了冷湖鎮。沒有再走靠近阿爾金山的北線。多看了一條道路,熟悉了沿途地形。

5 月 15 日前往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爾木,行程 450 公裡。離開冷湖鎮後,沿茶冷口、魚卡進入柳格公路。中午在大柴旦休息用餐,下午經小柴旦、萬丈鹽橋到達格爾木。食宿在青藏兵站部格爾木招待所。

格爾木面積 12.45 萬平方公裡,人口 12 萬人。東到西甯 830公裡,南距拉薩 1120 公裡,是青藏線上的軍事重鎮。當年部署在這裡的師級機關有青藏兵站部指揮所和石油管線工程指揮部。

青藏兵站部駐紮着* 個團級機關,* 個營級機關,以運輸、醫療、汽修、軍供為主。石油管線指揮所下轄 * 個團級機關和* 個營級機關。當時還有修築青藏鐵路一期工程的“5·20”工程指揮部以及部署在烏蘭縣的鐵道兵第 7 師、第 10 師。一個城市駐紮這麼多部隊不可多見,以至有人将格爾木稱為軍城。

後來輸油管線工程竣工,青藏鐵路通車後,駐軍逐漸減少。

我們在格爾木的活動緊張而豐富。先後到鐵道兵部隊了解青藏鐵路西甯至格爾木段的建設情況,參觀試營運的石油管線工程、格爾木機場,到青藏兵站指揮所了解軍供保障情況。同時,還在前往格爾木的途中參觀了長達 60 公裡的察爾汗萬丈鹽橋、鹽田和鉀肥、氯化鈉、金屬鎂廠等。

當時印象最深的是被稱作“5·20”工程的青藏鐵路建設。該項目西甯至格爾木段于 1974 年正式開工,1984 年“5·1”建成通車,曆時 10 年。格爾木到拉薩段的二期工程,又于 2000 年破土動工,2006 年“7·1”建成通車,曆時 6 年。為服從國家經濟建設大局,“5·20”工程指揮部于 1982 年軍轉民,原鐵道兵第 7 師和第 10 師就地轉為鐵道部鐵路工程第 10 局。在跨越32 年時空的征程中,中國鐵道兵部隊和鐵路職工,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上,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穿越永凍層,把鐵路修到拉薩,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迹。

青藏鐵路的全線貫通,結束了西藏不通火車的曆史,改變了西部的路網結構,對帶動和促進西藏社會經濟發展,鞏固國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外國媒體普遍認為,這是中國人創造的又一人類奇迹,是中國崛起的象征。

前邊多次提到的柳(園)格(爾木)公路,是從河西走廊進入海西的唯一交通線,也是甘、青、新、蒙連通西藏的物資運輸大動脈。它對于帶動沿途經濟,支援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有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戰略地位十分突出。但這條線路也有很多難以克服的實際問題,柳園到格爾木 674 公裡,格爾木到拉薩 1120公裡。車輛行駛在這長達 1800 公裡的世界屋脊上,高寒缺氧,自身保障的負擔重,困難多,拉一油罐車油,自身就要消耗掉相當一部分。

當初之是以下決心修通格爾木至拉薩的 1070 公裡輸油管線,就是為了減輕進藏油料的運輸負擔和成本。輸油管線年輸油 280 萬噸,完全可滿足西藏油料供給。然而通過管線輸送到拉薩的油料,大部分還得通過柳格公路運送到格爾木。當時勘察組就有人提出,假若有朝一日,能修通柳園至格爾木的鐵路與青藏線接軌,就能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依靠汽車長途運輸油料的狀況。

在當時,這種期望隻能算作夢想。因為我們國家還很窮,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不會在這樣一個高寒荒涼、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地區耗費巨資修建鐵路。随着國家的日益強盛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确定,敦(煌)格(爾木)鐵路建設也被提上議事日程。2003 年,我還在酒泉工作時,國家就投資修建了玉門鎮至敦煌的鐵路。緊接着,甘肅省和蘭州鐵路局又向國家上報了敦(煌)格(爾木)鐵路建設項目,獲得準許。2012 年 12月21日正式開工,2019 年 11 月 18 日建成通車,曆時 7 年。

敦格鐵路北起敦煌站,南至格爾木青藏鐵路飲馬峽站,全長 509 公裡,當年勘察組首長和同志們的夢想已經成真。多麼巨大的變化,沉睡的雄獅已經蘇醒,中華巨龍正在騰飛!

敦格鐵路建成通車,對完善西北地區的鐵路網結構,打通甘、新、青、蒙、藏五省區運輸新通道,加強省際交流,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加強和鞏固國防意義重大,作用空前。

如今,大陸鐵路建設發展迅猛,高鐵領跑世界。縱橫交錯的鐵路網輻射全國各地。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假若當年解放西藏時,由範明率領的西北軍區獨立支隊能乘坐火車而非長途跋涉,翻山蹚水,就不會有很多同志因翻越海拔 5000 多米,高寒缺氧的唐古拉山而長眠在那裡,也不會被冰冷湍急的激流奪去生命,更不會使一些先烈因路途遙遠,供給不濟,缺醫少藥,缺糧斷炊,出師未捷身先死。曆史、現狀、發展的畫卷不時浮現眼前,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在西部大開發中,青藏高原和南疆地區鐵路、公路建設突飛猛進,交通條件發生了曆史性、根本性變化,就連當年我們勘察時偏遠、閉塞、落後的若羌縣,也通上了縱貫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鐵路和高速公路。樓蘭古城遺址、神秘莫測的羅布泊、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維吾爾族風情村落等美景等你觀光遊覽。若羌大棗、馕坑肉、柴火烤肉、胡辣羊蹄等風味美食等你一飽口福。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