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作者:一往历史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伴随着毛主席的一声令下,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亦是正式开始,在这场盛会中,共有1048名将领获得了少将以上的军衔,有十大元帅、十位大将、五十五名上将、一百七十五名中将,以及七百九十八名少将。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这其中的大部分人相信国人都是耳熟能详,期间发生的故事同样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例如陈奇涵将军的“毛遂自荐”便是如此,在彼时很多人看来,他的功勋和战绩都足以授衔上将,甚至更是能够得着大将军衔,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他竟在填写汇报表时,将自己希望获得的军衔谦虚的填成了中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于他的要求组织上是否应允,陈奇涵的一生又到底为国家、人民作出了哪些贡献呢?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弃笔从戎投身革命

先说答案,对于陈奇涵将军自谦的行为,党中央和毛主席虽然十分感动,但考虑到他功勋卓著、人品端正,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申请,于授衔仪式上为其授予了上将军衔,至于为何他能够得到这般的高评价,当然了,此事说来话长,若想了解,那咱们还是需要从他的传奇经历开始说起。

1897年,陈奇涵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户农村家庭之中,那个年代的农民大多困苦,在地主老财和封建王朝的压榨下艰难求生,而陈家也不例外,时代的尖刀狠狠钉住了他们的命脉,微薄的收成连糊口都是难题,更不用说还要每年交租交税了。

出身这般家境,陈奇涵的前路堪称灰暗,按照常理,他的命运大概率也会和父辈一样,靠天吃饭、下地干活,终其一生也只能是泯与众人,但幸运的是,陈父并没有允许这样的悲剧发生,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即便吃不上饭,他也还是将儿子送去了读书,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陈奇涵的人生也就这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靠着父亲的坚持,陈奇涵从很小开始便成为了当地少有的文化人,不仅如此,他的眼界亦是宽广,待听闻清廷覆灭,封建王朝烟消云散之际,没有犹豫,他当即就抛弃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转而选择弃笔从戎,考入了韶关滇军的讲武堂分校。

在这里,陈奇涵完成了革命思想的启蒙,同时也对国内的局势有了大致的认知,却发现,滇军内部混乱不堪,今后恐难成大器之际,他亦是迅速改换门楣,加入了赣军,并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靠着战功,陈奇涵屡屡升迁,很快就成为了一名营长,不过他的志向还远不止于此,这不,听闻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抱负后,他立刻便脱离了赣军,加入了粤军的麾下,并跟随中山先生参加了第一次北伐和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等等战役。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在此期间,陈奇涵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看重,并得到了去往黄埔军校学习的资格,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没过许久,陈奇涵就在精英倍出的黄埔展露了头角,相继担任起了学生队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跃居中层干部不说,更是受到了周总理等我党人士的一致赏识。

而陈奇涵对于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亦是颇为认同,因此,仅在当年,他便选择了加入,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彼时的局势人尽皆知,国共两党还尚处在蜜月期之中,所以对于陈奇涵“入共”一事,国民党方面虽然不满,却也不好直接干涉,当然,他也正是利用这个间隙离开了广州,在组织上的委派下回到了老家江西开展群众工作。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不得不说,不单打仗在行,陈奇涵在宣传方面同样是一把好手,这不,才刚到江西,他便无师自通,学会了利用媒体扩大舆论影响,在他的努力下,《民国日报》、《贯彻日报》等等我党报刊纷纷建立,很快就让当地百姓知晓并了解了共产党的理念和思想。

故而,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入党、参军之人数不胜数,而陈奇涵也终于有了领兵的机会,任职南昌军官教育团参谋长的他在朱老总的安排下开始了练兵,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还没等部队初见雏形,1927年4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便发起了对我党的围剿。

一时间大批党员干部或是牺牲、或是沦落敌手,眼见局势不容乐观,无奈之下,大革命失败后的陈奇涵也只能相继潜入临川、兴国等地,在暗处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治理兴国县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身在黄埔军校的陈奇涵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之后,他亦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我党扩大了影响、吸纳了无数的人才,只是很遗憾,此举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惮,面对通缉和围剿,固然他有天纵之才,也只能暂时躲到暗处,那么在这之后,陈将军又为组织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话接上文,回到兴国县老家的陈奇涵说不难受是假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自然令他备受打击,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反而很快就打起了精神,继续起了革命斗争。

胜不骄败不馁,这般人才何人不喜呢?故而此后,组织上对陈奇涵也愈发器重,先是任命他为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部长,兼职兴国县县委常委,随即更是将创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重担交给了他。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而陈奇涵也没有让组织上失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不但顺利完成了任务,更是在迎接红四军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向赣南、闽西转移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彼时正值1928年6月,待得知红军主力已经会师井冈山后,陈奇涵大为惊喜,第一时间便派出了部下前去寻找,很快就与毛主席取得了联系不说,更是带回了毛主席的许多重要指示。

对此,陈奇涵如获至宝,他亦是严格按照指示行动,仅在当年冬天便发动了兴国县暴动,杀死了当地的国民党反动派官员、将“官仓”中的粮食分给了穷苦百姓,甚至还缴获了大量的资产和枪支弹药。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这笔钱对于红军来说意义非凡,靠着这笔钱,陈奇涵不仅先后为中央红军提供了数万斤粮食、数千件棉衣,更是一举凑齐了当年的军费,解决了党中央的燃眉之急。

这般功勋堪称赫赫,因此,就在红四军来到赣南之际,毛主席还曾亲自去感谢、看望过陈奇涵,得知毛主席到来,陈奇涵同样颇为感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直接就采用了兴国县最隆重的仪式表达欢迎,自费做了五个肉菜用以款待毛主席。

一场宴席主宾尽欢,但令在场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才刚刚放下筷子,毛主席的“批评”却接踵而至,至于内容也再简单不过,那就是有关兴国县暴动之中,陈奇涵作为领导者的失误!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据毛主席表示,在这场暴动之中,陈奇涵犯了两个重大失误,首先,在第一次暴动之中,由于疏忽大意,被宵小之辈趁机夺取了政权,其次,在第二次暴动之中,又烧毁了县衙和资本家们的房子,并且没有第一时间建立政权,导致民心不稳,拖慢了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进程。

闻听此言,陈奇涵先是一愣,随即亦是羞愧的低下了头,当然,见状毛主席也并没有继续深究,而是表扬了他的贡献,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尽快建立稳固的人民政权,尽快分配土地,让老百姓实现耕者有其田,保住革命胜利的果实!

对此,陈奇涵深以为意,他立刻便出面制定了人民政权的政治纲领,并快速建立起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当天,他更是将毛主席请了过来,亲自培训起了其中的党员干部。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整整七天,陈奇涵等人受益匪浅,只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明明事先已经做出了决定,决定尽快分配土地,可直到1930年3月,毛主席再度来到兴国县时,兴国县县委却仍在纸上谈兵,并没有任何进展,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不是陈奇涵办事拖沓,完全是兴国县的局面太过复杂,前有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蠢蠢欲动、经常偷袭,后有当地的百姓意见不同、矛盾重重,这才一直耽搁了许久。

一听这话,迫于当时革命的紧张态势,毛主席自然将其当成了借口,于是还没等陈奇涵解释,他便带着几分怒气反驳了起来,大体意思很简单,那就是当年在井冈山的时候,刚刚甩开敌人五十米,大家伙就可以坐下来商量分田的事情,怎么到了兴国县就要拖这么久呢?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毛主席的意思显而易见,那就是责备陈奇涵做事拖沓,本以为他会生气或是继续解释,实则不然,他一句话都没说转身就开始了改进,并很快完成了分田运动。

此事着实令毛主席印象深刻,这般听劝、知错能改的干部当真是可遇不可求,当然了,这也就是之后的组织上对陈奇涵颇为重用,一路上不断提拔的原因所在。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居功不傲、谦逊君子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后,陈奇涵便来到了兴国县从事土地革命工作,在此期间,他立过功也犯过错,但其百折不挠、知错能改的性格却折服了党中央的诸多首长,因此,在这之后,陈奇涵亦是得到了重用。

1932年3月,在中央军委打算重建红一军团之际,陈奇涵的名字便出现在了党中央的讨论名单之上,事后,在几乎全票通过的情况下,他也就这样得到了破格提拔,一跃成为了红一军团参谋长兼职随营学校校长。

这样的跨越式晋升着实少见,不过很显然,这才仅仅是个开始,鉴于陈奇涵并没有辜负组织上的信任,在长征期间立下了汗马功劳,待红军抵达陕北之际,他亦是先后担任起了军委教育局局长、绥德县警备司令、军委参谋部长、延安卫戍司令等等职位。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在此期间,陈奇涵的贡献也丝毫不少,既在军事上保障了党中央诸多领导干部的安全,又在教育上,为组织上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当然,正因如此,毛主席也对这位儒将愈发看好,二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同时陈奇涵也向主席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即,征战沙场、马革裹尸!

显然,陈奇涵不想因为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就一直留在后方,多次向组织申请去前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解放战争之初,毛主席亦是含泪将他送上了战场,先是去到冀察热辽军区锻炼,随即又在东满军区担任副司令,鉴于他在辽沈战役中屡立战功,而后,中央军委更是先后将他提拔为了辽宁军区司令员和东北军区参谋长。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1949年3月,在渡江战役的准备阶段,陈奇涵主动请缨跟随部队南下,并在之后的江西剿匪作战中,以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指挥部队,相继歼灭了四万余土匪、特务,还了江西人民一片朗朗乾坤。

可以说,自打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国期间,北伐战争、大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除了抗美援朝战争陈奇涵由于身负重任没有参与外,他几乎经历了每一场战争,并在其中全都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样的资历、这样的贡献,给他评一个上将一点都不为过,甚至就连大将的门槛他也能摸得着。

因此,就在授衔仪式之前,组织上这才特地派人给陈奇涵送去了一张“报名表”,希望他能够自己选择想要的军衔。

1955年中央军委让陈奇涵选军衔,他写下“中将”二字,结局如何?

对于这个结果,党中央和毛主席本以为陈奇涵会向上试试,这很正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试问谁不想获得更高的荣誉呢?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他不但没有在上面填上大将,反倒是只给自己填了一个中将!

如此谦逊着实令中央的一众领导干部为之侧目,同时,陈奇涵的举动也成为了彼时的一桩“正面教材”,要知道,被组织上要求填写军衔的人可不止他一个,不过其他人就没有这么高的品格了,向毛主席、周总理伸手大要特要之人有很多,这无疑和陈奇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也正因如此,组织上为了打击这种不当之风,再加上他的功劳也的确很高,这才最终驳回了他的提议,直接将他定为了上将军衔不说,后续更是将其任命为了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功勋卓著、刚正不阿、高风亮节,这就是老一辈革命者的坚守。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