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刘和平:日本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拜登与岸田各有盘算

作者:直新闻
刘和平:日本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拜登与岸田各有盘算

直新闻: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根据今天修订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和运用指针,向美国出口地对空拦截导弹“爱国者-3”。对此,您作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确实,这是2014年安倍政府制定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以来,日本第一次出口用于直接作战、以杀伤性为目的的武器成品,而且是应拜登政府的强烈要求才这样做的。

而爱国者导弹的“老祖宗”美国,居然要向爱国者导弹的“代工方”日本,来紧急进口“爱国者”防空导弹,显然又是因为在俄乌战事已经打了两年、巴以冲突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无论是美国还是其欧洲盟友的武器库存都出现了严重的不足,甚至可以说是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这个时候,在广义上的西方国家内部,还有“余粮”的国家已经不多了,其中受“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限制、无法大规模出口成品武器的日本,就是其中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拜登政府打日本的主意,要求其进一步放宽武器出口限制以向美国出口武器,实际上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方再次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之后,仍然会禁止向包括乌克兰与以色列在内的“处于战火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是,武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在日本进一步解禁武器出口限制之后,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完全可以放心大胆把自己库存的武器送给乌克兰或是以色列,然后再用从日本进口的武器来补充库存。因此,这一限制实际上已经是形同虚设。而且,由于岸田政府并没有直接向乌克兰出售武器,日本这样做,还可以避免得罪俄罗斯。

刘和平:日本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拜登与岸田各有盘算

直新闻: 根据报道,日本准备向美国出口地对空拦截导弹“爱国者3”,实际上是基于美国企业的授权在日本生产的。对于这一现象,您又做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其实,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以来,美国的经济结构就出现了重大的调整,也就是制造业基本上空心化了,被转移到了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而军工产业是必须要建立在制造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就势必会影响到军工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俄乌战事以及巴以冲突爆发之后,美国会罕有地出现武器与弹药库存不足的主要原因。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拜登总统不久前才公开发表电视演讲,重新提出要将美国打造成全世界的“民主兵工厂”。不过,尽管拜登政府具备这样的雄心壮志,但重建军工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拜登政府近来会分别跟“印太”地区的盟友,包括跟澳大利亚签订中远程导弹与核潜艇生产协议,以及跟印度签订无人机与导弹生产协议。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包括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这样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力量与制造能力的国家进行联合生产的方式,来解决美国军工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而除了解决自身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之外,拜登政府这样做还有另外一重目的,也就是要通过跟盟友合作生产武器的方式,来强化这些同盟国的国防力量,好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充当美国的马前卒。比如跟日本合作生产“爱国者-3”,可以让日本更好地充当美国的防卫屏障,以强化其“第一岛链”的功能;跟澳大利亚合作生产中远程导弹和核动力潜艇,则可以强化美国在“第二岛链”上的打击能力;跟印度合作生产武器则可以让印度帮助美国看住印度洋,以及把住马六甲海峡的出口。

刘和平:日本修订“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拜登与岸田各有盘算

直新闻:那日本应美国的要求再度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目的呢?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日本和美国可谓是你情我愿一拍即合。本来,日本自己想要再度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还会面临国内反对势力的压力,而这次是应美国的要求为了解美国的燃眉之急,国内反对势力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而在我看来,日本这次再度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主要是为了达到这么三个目的。

其一是,在当前西方国家武器与弹药库存全面告急、全球军火市场极度缺货的情况下,让日本抓住机会成为全球军火制造大国与武器出口大国。我认为,中短期内全球军火市场上出现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巨大落差,无疑为日本雄心勃勃的军工产业计划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所以他们要趁机再度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为接下来抢占全球军火市场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其二是,在再度修改“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可以向其它国家出口武器成品之后,接下来日本就可以向跟中国存在领土主权纠纷的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出口武器,并通过出口武器来拉拢这些国家,进一步强化旨在遏制中国的“印太战略”。

其三是,在暂时无法加入北约的情况下,日本可以通过向北约国家出口武器,来深化同北约国家的关系,并率先实现军事装备上的一体化。

作者丨刘和平,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编辑丨陈淼松,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