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分秋分吃什么

作者:村口小酒馆
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分秋分吃什么

俗语曰: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分秋分胡乱吃。

这不是科普文,也不是文化民俗研究文,上面的俗语前半段为真,后半段是我瞎编的,为了顺口。

所有的俗语背后都有一段食不果腹的贫穷岁月,在那些一生为了吃食奔波的人眼中,没有什么能够比食物更加神圣:“天大地大吃饭最大”、“民以食为天”。每一句所谓对哲人言的曲解,实则都是苦难下的正解。我们的先辈从来不歌颂苦难,但也没有被它吓倒,在“吃”当中寻找着乐趣,为自己的刻意制造小小惊喜。

冬至饺子夏至面,其实没啥讲究。在过去一天两顿杂面窝窝都吃不饱的日子里,夏至能吃碗白面条,那是奢侈的享受。享受自然不是白享受,也意味着,马上要对庄稼进行收割,强体力劳动的到来。

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手脚,想想可能吗?再想想,过去的人们,还存在对冻手冻脚冻耳朵的担忧,可见生活如何艰辛。至于饺子,那是过年吃的东西,能在冬至吃一顿,非富裕人家不可为。哪像现在,饺子随便吃,吃到不想吃。

我们尊重习俗,实际上是在祭拜祖先,这是我们的传承,也是我们的信仰。

春分秋分为啥没个顺口的谚语呢?前者青黄不接,吃啥?吃糊糊也拿不上台面啊。越是穷,越讲究面子,不是虚伪,那是我们给自己的希望。后者正在农忙,哪有闲功夫琢磨吃食?有过农村生活的朋友应该知道,农忙时吃的都是糊弄,吃饱即可。没此刻的忙,冬至咋吃饺子?

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分秋分吃什么

你要说春分秋分完全没有讲究吧,也不全是。在我小时候,春分左近,奶奶会为家人烙一次饼,不是春饼那种卷东西吃的饼,就是简单的麻油烙饼。说来有意思,这样的烙饼,惊蛰也会吃到。反倒是自宋朝流行的吃春饼,在我儿时从未吃到,也就是近些年才有的讲究。

关于春分吃烙饼,奶奶给的说法是:过完年有一段时候了,好吃的化的差不多了,吃上一顿饼,勾勾气力。把方言的描述翻成普通话就是:没有说法,老太太我就要给你们做。

春分吃饼是颇为有趣的事,因奶奶在村子里岁数大辈分大,与人为善行事大方且曾是大家出身,她的一举一动极容易引起村民效仿,一年二年,人们都开始在这一天烙饼吃,问其缘由,讲法五花八门,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说不出来就闭嘴吃,那可是烙饼啊。虽说八十年代吃饱已不是问题,但吃好依旧是人们执着的追求。莜面乃是人们的日常,白面的任何东西,都算改善伙食。

后来我琢磨,奶奶的做法也有点道理。坝上地区耕种晚,过了清明人们才开始动弹。在一吃好的就想到要干活的年头,在下地前二十来天吃烙饼,意在提醒人们,窝了一冬天懒散的筋骨,准备动唤吧。

春分吃烙饼无中生有,秋分吃炖肉倒是在村子里一直延续。说是秋分,实则并不准时。大概是在秋分和中秋之间吧。炖的肉是羊肉和猪肉。

冬至饺子夏至面,春分秋分吃什么

以前人们养羊全都是放养。九月末十月初草开始转黄,要想羊儿不掉膘,需要喂料补充。“抠门”的人们不舍得,羊要处理一部分。绝大多数卖掉,自己至多留下一两只宰了吃肉,作为对自己辛苦一年的犒赏。

心急的人,没到中秋便把自己看不顺眼的羊端上餐桌。说起来羊挺冤枉的,养羊的人,总有那么几只羊看着不顺眼,爱恨无缘无故。

肯提前吃自家羊肉的人毕竟在少数。更多的人选择买些猪肉,大锅炖,硬硬的吃一次喝一杯。猪肉选择厚膘五花肉,为陆续展开的庄稼收割积攒能量。若是恰逢这会儿遇到婚丧嫁娶,这钱便省下,随了礼到宴席上解馋。

随着老一辈儿人的离去,随着农村的冷清,随着机械化耕种的推广,别说春分秋分吃什么这种自己创造的说法再无人记得,就连正经冬至饺子夏至面,也在村里渐渐无人问津。

反倒是城里人,似是欢乐的时候越来越少,反而不停的借助节日节气来给自己找补快乐的理由,相聚的时分。冬至吃饺子,除非迫不得已,必须回家吃妈妈包的饺子。世上滋味千百种,珍馐不可胜数,唯有亲人双手做出的饭菜,饱肚、暖心。

#今日冬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