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作者:我最棒棒棒

前言

在雍正六年(1728年),一场震惊清朝的重大事件发生,湖南的一位书生竟然向地方官员寄去了一封声讨雍正的“告状信”,企图通过该官员的助力推翻雍正的统治,颠覆清朝的统治。

这位官员感到巨大的震惊,为了自保,他迅速将这封信呈递给雍正,希望能够争取雍正的宽大处理。然而,雍正并没有按照官员的预期来处理此事。他非但没有处罚书生,反而对其表示礼遇,甚至在书生临终前不忘叮嘱乾隆,希望乾隆在继位后不要处死这位书生。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乾隆在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这位书生处死。为何乾隆会如此做,背弃父亲的遗言,选择将书生赶尽杀绝呢?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固步自封,难消祸根

岳钟琪端详着手中那封奏折,只觉后背发凉,方寸大乱。那封信是名叫张熙的年轻书生,在几日前送到他手中的。那书生语气激昂,字里行间尽是质问圣上,直言要废其皇位。

信中盛怒指责圣上:妄行篡位,酗酒好色,杀兄弑弟,诛忠用奸。接着,更要胁迫岳钟琪一同造反,推翻我大清江山云云。岳钟琪事事谨小慎微,素来最忌諱这些狂言妄语。

他心知这封信绝非等闲,定是有人从中使诈。一时间,岳钟琪捏了一把冷汗,心中盘算再三,最终将奏折呈上皇上圣视。他深知,此事若揭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尤其眼下正是皇位交替之际,稍有差池,只怕会祸及全朝。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然而让岳钟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信的背后竟还隐藏着更大的阴谋。原来,写信人夏靚,正是岳飞后人岳钟琪的老师——忤逆臣子曾静的化名。他意欲联合岳钟琪一同造反,重演宋金昔日复仇的故事。消息传出,震惊朝野。时任皇上雍正听讯大怒,立时传曾静等人至京师问罪。

曾静素知己身犯上作乱之罪,不免心生惶恐。一入宫门,便跪地求饶,万般哀求圣上开恩。雍正性情虽然多疑易怒,然终究是个明君。他虽一时兴起,欲将曾静一网打尽;转念一想,生擒死不如,总好过教训不彰。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于是他命左右将大山一般的奏折原原本本搬到曾静面前,其量之巨,直堆满一间偌大屋子。这些奏折中的朱批,字字珠玑,语语锋芒毕露。曾静细读了一通,方知圣上看似寡言少语,实则勤政爱民,一丝不苟。

不仅如此,曾静还被迫参加了一场辩论之夜。那一夜,雍正将曾静的启蒙导师吕留良从头到脚痛骂了个透。曾静本就理亏,这下更是哑口无言——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圣上忏悔谢罪。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雍正见曾静已然知错,这才点头示意,终究还是没有置其于死地。然则吕留良师徒就没这么幸运了。雍正遣人将他们悉数发配边疆,又杀害吕留良的儿子,让其余眷属终身奴役。以儆效尤,杜绝后患。

幸而圣上宽厚仁慈,未加罪于我们师生。我等今番得以苟全性命,实乃多亏他老人家不记前嫌。然则在世人心目中,臣等的名声已然臭名远扬。这一切,臣等自当仔细省察,以后再不敢有丝毫逾矩。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雍正临终嘱咐 乾隆之难抉择

1735年冬,我大清开国皇帝雍正驾鹤西归。临终前,他格外叮嘱皇四子弘历,万不可加害当年策反之人曾静。

然则弘历素来亲信一名叫永珹的太监,此人阴险奸诈,善于谗言。他死死盯上了曾静这个心腹大患,誓要除之后快。一旦得志登基为帝,永珹便在乾隆耳边唆使,再三叨念皇上违抗父命,将曾静斩杀天理昭彰之类。

乾隆本性软弱,又刚登基为帝,碍于永珹势力庞大,一时难以驳斥。况且他年轻气盛,想要一扫先帝在位期间遗留下的种种隐患。于是他开始动摇,迟迟不能拿定主意。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直到一年以后,曾静在苏州再次鼓动民变,妄图趁机夺权。这下好了,曾静自投罗网,乾隆终于下定决心要除掉他这个心腹大患。尽管这与先皇遗诏背道而驰,但他别无他法——如果不杀了曾静,只怕这祸害会一传十,十传百;将来恐怕会酿成大祸!

1736年冬,乾隆下达诏书,硬着头皮违抗父命,下令凌迟处死曾静和师生一干人等。至此,这场满清宫廷内斗尘埃落定。

然则乾隆此举在当时引发不小震动,朝野纷纷议论纷纷。为平息众怒,乾隆下令在民间收缴雍正生前颁布的告诫书《大义觉迷录》。他一面要杀曾静以正君威,一面又要禁书禁言,免得世人口口相传,在他亲生父亲身上添油加醋。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乾隆此举实在太过匪夷所思。追问天良,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否认的曾静之流又有什么区别?要知道,过去的种种弑逆弑兄之举,正是雍正一生的心病。他不杀曾静,正是想以宽厚仁慈来弥补此前的过失。奈何自己亲生骨肉,恰恰成了磨灭他功德的罪魁!

乾隆违抗父命,杀害曾静,实在有违人伦。姑且不论他这个儿子是否孝顺,但是身为一个君王,更需要秉公执法、曲直与民。众说纷纷,未必都是实话;但终究要还治天下以平心静气,方能远离是非之争。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人言可畏,君王当疑

自古以来,民间传言向来令君王头疼不已。譬若信口雌黄、瞎扯淡的,尚可不介意。然而妄言中伤朝政者,却往往结局凄惨。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数当年曾静师徒了。

好整以暇的曾静老神在在地坐在书斋里。他对面坐的是自己的入室弟子张熙,二人正倾听着墙外传来的闹剧。

曾静了然一笑,轻描淡写地挥了挥手:“此话当真还待查证。不过此番风波,倒也给了我们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你肯与老夫一同行动,定可扶摇直上,使我大清江山换主重新来过!”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张熙一头雾水,不解其意。而此时此刻,他自己并不知道,一场足以改变自己命运的风暴,正在悄然逼近

后话不足为证,张熙最后还是听信了师父的蛊惑。他与曾静携手同乡绅望族岳钟琪通信联络,意图策反推翻朝廷。谁知他们的阴谋很快就败露,被皇帝雍正擒拿至京师问罪。眼看性命堪忧,张熙后悔莫及。然而这场政治风波,也才正要登上高潮。

雍正听闻弟子竟然公然谋反,勃然大怒。正当他要一怒处死二人之时,曾静跪地哀求开恩。雍正这才醒悟,意识到生擒敌人的重要性。他命人收集奏折,还与两人辩论,终于说服了他们除旧布新。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最后,雍正开恩放过了二人性命。临终时,他再三叮嘱继位的乾隆皇帝,不得加害当年策反之人。然而孰料,乾隆竟然临时反悔,违抗父命处死了曾静等人!

事出有因,错不在乾隆。虽说他违逆父命,不免有负人伦。然而眼下能者为尊、权倾朝野的他别无选择,唯有铲除隐患,方能心无旁骛。这其中隔夜仇怨,实非一言片语所能道破。倘若能以平常心看待,定能涤荡偏颇,达于中道!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人生如戏,当自量力

于此,本文接近尾声。笔者不揣冒昧,拟将全文归纳如下。望读者于茫茫文字中,警句环环相扣,体会文字背后的苦衷。

当初,曾静师徒意图推翻我大清江山,他们的行为已构成叛逆罪。雍正本可置之死地,却是不忍加害无知书生。可惜他终是想错了人心险恶。

乾隆继位后,曾静再度聚众谋叛。新立的帝王于情于理都难容其存在。否则一旦生变,恐怕就要酿成腥风血雨。所以,乾隆不得已违抗父命,处死了他。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然则乾隆此举也颇有争议。他不仅置父命于不顾,还大肆焚毁父亲生前遗作《大义觉迷录》。如此暴虐如此无情,同他所否认的逆臣又有何异?这就是君王面临的痛苦抉择吧!

人生如戏,不必太较真。曾静师徒意欲谋夺天下,却不自量力而失败。他们从一开始就赌错了赌注。想要在浊水中钓得清鱼,难保不会弄巧成拙。

至于乾隆,也只是站在他个人的立场做出了不得已的选择。我们不妨站在他的位置思考这场恩怨。如若当真放任曾静逞凶斗狠,后患无穷。所以结果来看,乾隆的做法也举足轻重。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然则他毕竟背弃了父命,令人不免唏嘘。值得玩味的是,他关闭了父亲生前遗作的传播,似是在抹杀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已经超出了权谋政治的范畴,更似是一场败絮其中的悲剧。

不过,君临天下的乾隆终究身不由己。他的所作所为,或许始终无法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所以,不妨抛开功过判断,置身事外来审视这一切。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杀曾静,乾隆刚继位便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结语

人生本如戏,各领其角色而已。无论结果如何,世事沧海,系于一念之间。我们何不放眼世间那些大义凛然而又奋不顾身的君子,来弥补遗憾,消弭那些无奈与悲哀?

历史滚滚向前,既成的局面无力回天。然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并未终结。失去的不再追问,剩下的,只有守候希望的种子发芽结果的清静之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