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作者:鸿鹄迎罡

文·段宏刚

说起孔子,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华文化的奠基人,影响了中国文明的进程。他创建了“儒家学派”,修订了《六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人,有弟子三千名,以“孔门七十二贤”最为有名。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奠基了中华文化的孔圣人的祖孙三代都离过婚,这或许跟家风有关,也可能跟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孔家本是贵族,只不过到了孔子这一代逐渐没落。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时,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王室实行“宗法制”,在这种制度之下,只有嫡长子(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有权利继承特权。非嫡系的后辈,日渐落没下去是一种必然。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生于宋国栗邑,博学多才,能文善武,后来为了躲避战乱,来到鲁国用医术谋生,其才华得到鲁国贵族的赏识,成为鲁国的大臣。

叔梁纥跟正妻施氏一共生了九个孩子,只可惜都是女儿,他心有不甘,后来,跟偏房生出一个儿子,名曰孟皮。遗憾的是,孟皮天生患有足疾,无法做继承人。为了让家族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万不得已,叔梁纥再次娶了鲁国的颜征在为妾。

叔梁纥身为鲁国的权贵阶层,却娶了一个比自己小了将近50岁的女子,这在当时不合礼制,有违纲常,所以,两人只能偷偷摸摸地居住山中一起生活,人们把这种结合方式称之为“野合”。

没过多久,孔子诞生,家族终于有了合格的继承人。然而,此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接近70岁,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孔子出生三年多,他就因病撒手人寰。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父亲去世后,父亲的正妻施氏容不下孔子和颜氏,天天给母子二人挑刺。最后,颜征在只能带上孔子,以及孔子同父异母的哥哥孟皮,漂泊在外自谋出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磨炼了孔子的意志,让他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与命运,唯有努力学习,做好学问,跻身到上层社会。

到15岁时,孔子的学问已经相当高,在当时的同龄人里边经常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岁时,孔子为了方便自己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祖,迎娶了比自己小一岁的宋国人亓官氏为妻。一年后,他们生下一子,正好赶上鲁昭公给孔子赏赐鲤鱼,所以,他们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亓官氏希望丈夫将来成为有出息的男人,而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有出息的男人,首先是知识分子,并且还在朝中做大官,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孔子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虽然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但由于家风使然,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六艺”非常熟悉,这给他日后展开各项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亓官氏是一位传统女性,虽然没有接受过多的教育,但称得上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每天起早贪黑,相夫教子的同时,把一家老少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希望跟丈夫携手共进,尽早实现“儿女双全,夫贵妻荣”的伟大愿望。

两人结婚没有几年,“儿女双全”的愿望很快实现,但“夫贵妻荣”的愿望却迟迟看不到动静。从他们结婚到现在,孔子依旧做着小官吏,仕途没有一点起色。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在家里人口不断增加的状况下,小官吏的那点俸禄已经很难满足一家老少的生活开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亓官氏对孔子的怨言越来越多。

看到妻子抱怨,孔子心里非常过意不去,于是,在27岁时,他做出了开办私学授课的决定,希望借助学生上交的学费来缓解家里的生存压力。

当时的社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接受教育。

孔子并没有延续当时的门第之见,毕竟,他还想着靠学生们的学费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呢,所以,他做出这样的规定:不管求学者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能提上10条肉干来,就可以入读。

孔子不看身份门第,胡乱招收学生,严重违背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礼制,按理说,应该受到严惩才是。幸运的是,当时的周天子被各种事物缠身,各个诸侯国之间又忙着争霸、分割利益,根本没有人出面来管这个事,让孔子乘机做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办私学的教育家。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辉煌时期,孔校长手底下有3000多名学生,学生们上交的肉干和其他食物数不胜数,全家人吃喝不再发愁,生活水准节节高升。

然而,亓官氏依然对孔子感到失望。在她眼里,孔子讲学虽然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但讲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还算不上成功的男人。

那么,什么样的男人才算是成功的男人?

实际上,前文已经说过,当时人们的共识,认为成功的男人就是入仕做大官。

看到孔子越来越热衷于讲学,亓官氏气不打一处来。她觉得丈夫既然有这么大的学问,就应该去走正道做大官,却不务正业,搞这些歪门邪道的讲学有什么用。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在妻子多年的讽刺和挖苦下,到了51岁,孔子终于得到鲁定公的重用,先后担任小司空和大司寇。尤其是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兼公安部部长,是名副其实的大官。

看到孔子做了大官,完成了家人多年的期望,亓官氏对孔子的脸色瞬间变好,夫妻二人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遗憾的是,孔子的官帽还没有戴稳,却由于跟鲁公经常政见不和,慢慢受到排挤和冷落。一想到自己是一介书生,很难在这个错综复杂的环境里生存,于是,孔子决定辞官,彻底离开官场,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过一种自己想过的没有约束的生活。

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从鲁国出发,开始周游列国。因为此事,孔子和亓官氏的婚姻再次亮起了红灯。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至于两人离婚的具体原因和细节,史书上记载的只有寥寥数语。

《礼记·檀弓》里记载: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

门人曰:“鲤也。”

夫子曰:“嘻!其甚也!”

伯鱼闻之,遂除之。

伯鱼的母亲(亓官氏)去世一年后,伯鱼因为突然思念母亲,忍不住哭了几声。孔子听到后询问门人是谁在哭泣,得知是儿子伯鱼因为思念母亲而哭后,他立马呵斥道,她既然已经过了一年的守丧期,你现在动不动就哭,未免太不合礼制。

当时,孔子与亓官氏已经离婚,亓官氏已成为孔子的“出妻”,孔伯鱼的“出母”。

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却被妻子看作是不务正业,因此离了婚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孔子对亓官氏,确实没有什么感情。即便妻子当时已经过世,他对她还是颇有怨言,要不然,儿子哀悼母亲时他不会做出如此的反应。

《礼记·檀弓》里不仅记载了孔子和伯鱼的这则故事,还记载了“孔门三世出妻”的故事。说明在孔子家族里,离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跟当时其他人比起来,孔子家族的人在思想上都很超前,从不认为离婚是一件丢人的事。

孔子虽然被称作孔圣人,但他是肉体凡胎,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他跟妻子因三观不合闹矛盾而离婚,确实没有什么稀奇的。“孔门三世出妻”也不会影响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形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