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作者:鴻鹄迎罡

文·段宏剛

說起孔子,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他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華文化的創始者,影響了中國文明的程序。他建立了“儒家學派”,修訂了《六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創辦私學的人,有弟子三千名,以“孔門七十二賢”最為有名。

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奠基了中華文化的孔聖人的祖孫三代都離過婚,這或許跟家風有關,也可能跟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

孔家本是貴族,隻不過到了孔子這一代逐漸沒落。孔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此時,為了維護貴族的利益,王室實行“宗法制”,在這種制度之下,隻有嫡長子(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有權利繼承特權。非嫡系的後輩,日漸落沒下去是一種必然。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纥,生于宋國栗邑,博學多才,能文善武,後來為了躲避戰亂,來到魯國用醫術謀生,其才華得到魯國貴族的賞識,成為魯國的大臣。

叔梁纥跟正妻施氏一共生了九個孩子,隻可惜都是女兒,他心有不甘,後來,跟偏房生出一個兒子,名曰孟皮。遺憾的是,孟皮天生患有足疾,無法做繼承人。為了讓家族有一個合格的繼承人,萬不得已,叔梁纥再次娶了魯國的顔征在為妾。

叔梁纥身為魯國的權貴階層,卻娶了一個比自己小了将近50歲的女子,這在當時不合禮制,有違綱常,是以,兩人隻能偷偷摸摸地居住山中一起生活,人們把這種結合方式稱之為“野合”。

沒過多久,孔子誕生,家族終于有了合格的繼承人。然而,此時孔子的父親叔梁纥接近70歲,即将走到生命的盡頭,孔子出生三年多,他就因病撒手人寰。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父親去世後,父親的正妻施氏容不下孔子和顔氏,天天給母子二人挑刺。最後,顔征在隻能帶上孔子,以及孔子同父異母的哥哥孟皮,漂泊在外自謀出路,過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這樣的生活磨煉了孔子的意志,讓他認識到,要想改變自己的生活與命運,唯有努力學習,做好學問,跻身到上層社會。

到15歲時,孔子的學問已經相當高,在當時的同齡人裡邊經常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19歲時,孔子為了友善自己經常回到祖籍地宋國祭祖,迎娶了比自己小一歲的宋國人亓官氏為妻。一年後,他們生下一子,正好趕上魯昭公給孔子賞賜鯉魚,是以,他們給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亓官氏希望丈夫将來成為有出息的男人,而在當時,大多數人認為有出息的男人,首先是知識分子,并且還在朝中做大官,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孔子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雖然很早就失去了父親,但由于家風使然,他自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對“六藝”非常熟悉,這給他日後展開各項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亓官氏是一位傳統女性,雖然沒有接受過多的教育,但稱得上是一位賢妻良母,她每天起早貪黑,相夫教子的同時,把一家老少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她希望跟丈夫攜手共進,盡早實作“兒女雙全,夫貴妻榮”的偉大願望。

兩人結婚沒有幾年,“兒女雙全”的願望很快實作,但“夫貴妻榮”的願望卻遲遲看不到動靜。從他們結婚到現在,孔子依舊做着小官吏,仕途沒有一點起色。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在家裡人口不斷增加的狀況下,小官吏的那點俸祿已經很難滿足一家老少的生活開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亓官氏對孔子的怨言越來越多。

看到妻子抱怨,孔子心裡非常過意不去,于是,在27歲時,他做出了開辦私學授課的決定,希望借助學生上交的學費來緩解家裡的生存壓力。

當時的社會,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隻有貴族才有資格接受教育。

孔子并沒有延續當時的門第之見,畢竟,他還想着靠學生們的學費來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呢,是以,他做出這樣的規定:不管求學者是貴族還是平民,隻要你能提上10條肉幹來,就可以入讀。

孔子不看身份門第,胡亂招收學生,嚴重違背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禮制,按理說,應該受到嚴懲才是。幸運的是,當時的周天子被各種事物纏身,各個諸侯國之間又忙着争霸、分割利益,根本沒有人出面來管這個事,讓孔子乘機做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開辦私學的教育家。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輝煌時期,孔校長手底下有3000多名學生,學生們上交的肉幹和其他食物數不勝數,全家人吃喝不再發愁,生活水準節節高升。

然而,亓官氏依然對孔子感到失望。在她眼裡,孔子講學雖然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但講學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他還算不上成功的男人。

那麼,什麼樣的男人才算是成功的男人?

實際上,前文已經說過,當時人們的共識,認為成功的男人就是入仕做大官。

看到孔子越來越熱衷于講學,亓官氏氣不打一處來。她覺得丈夫既然有這麼大的學問,就應該去走正道做大官,卻不務正業,搞這些歪門邪道的講學有什麼用。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在妻子多年的諷刺和挖苦下,到了51歲,孔子終于得到魯定公的重用,先後擔任小司空和大司寇。尤其是大司寇,相當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長兼公安部部長,是名副其實的大官。

看到孔子做了大官,完成了家人多年的期望,亓官氏對孔子的臉色瞬間變好,夫妻二人的關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遺憾的是,孔子的官帽還沒有戴穩,卻由于跟魯公經常政見不和,慢慢受到排擠和冷落。一想到自己是一介書生,很難在這個錯綜複雜的環境裡生存,于是,孔子決定辭官,徹底離開官場,帶着學生周遊列國,過一種自己想過的沒有限制的生活。

公元前496年,55歲的孔子從魯國出發,開始周遊列國。因為此事,孔子和亓官氏的婚姻再次亮起了紅燈。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至于兩人離婚的具體原因和細節,史書上記載的隻有寥寥數語。

《禮記·檀弓》裡記載:

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

門人曰:“鯉也。”

夫子曰:“嘻!其甚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

伯魚的母親(亓官氏)去世一年後,伯魚因為突然思念母親,忍不住哭了幾聲。孔子聽到後詢問門人是誰在哭泣,得知是兒子伯魚因為思念母親而哭後,他立馬呵斥道,她既然已經過了一年的守喪期,你現在動不動就哭,未免太不合禮制。

當時,孔子與亓官氏已經離婚,亓官氏已成為孔子的“出妻”,孔伯魚的“出母”。

孔子周遊列國講學,卻被妻子看作是不務正業,是以離了婚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對亓官氏,确實沒有什麼感情。即便妻子當時已經過世,他對她還是頗有怨言,要不然,兒子哀悼母親時他不會做出如此的反應。

《禮記·檀弓》裡不僅記載了孔子和伯魚的這則故事,還記載了“孔門三世出妻”的故事。說明在孔子家族裡,離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跟當時其他人比起來,孔子家族的人在思想上都很超前,從不認為離婚是一件丢人的事。

孔子雖然被稱作孔聖人,但他是肉體凡胎,他有常人的喜怒哀樂和七情六欲,他跟妻子因三觀不合鬧沖突而離婚,确實沒有什麼稀奇的。“孔門三世出妻”也不會影響孔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偉大形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