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药明合联下周五上市,景顺、泛大西洋、卡塔尔投资局、红杉等基石

作者:独角兽早知道
药明合联下周五上市,景顺、泛大西洋、卡塔尔投资局、红杉等基石

药明合联(02268.HK)发布公告,公司拟全球发售约1.78亿股股份,中国香港发售股份1784.5万股,国际发售股份约1.61亿股;2023年11月7日至11月10日招股,预期定价日为11月10日;发售价将为每股发售股份19.90-20.60港元,Morgan Stanley、Goldman Sachs及J.P. Morgan为联席保荐人;预期股份将于2023年11月17日于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本次香港IPO,药明合联引入基石投资者包括Invesco Advisers, Inc.、General Atlantic Singapore SPV 64 Pte. Ltd.、Al-Rayyan Holding LLC、UBS Asset Management (Singapore) Ltd.、HongShan Funds、Novo Holdings A/S、以及Lake Bleu Funds。

基石投资者已同意在遵守若干情况下按发售价认购,或促使彼等的指定实体按发售价认购合共约23.466亿港元可认购的有关数目发售股份。假设超额配股权未获行使,紧随全球发售完成后:按发售价每股发售股份20.25港元(即本招股章程所载指示性发售价范围的中位数)计算,基石投资者将予认购的发售股份总数将为约1.16亿股发售股份。

综合 | 公司公告 招股书 编辑 | Echo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药明合联下周五上市,景顺、泛大西洋、卡塔尔投资局、红杉等基石

药明合联是专注于全球ADC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领先CRDMO(端到端一体化小分子药物医药外包,包含了从药物研发至药物上市的全周期服务),亦是唯一一家致力于提供综合性端到端服务的公司。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的收益计,药明合联是全球第二大从事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CRDMO,而按截至2022年年底的项目总数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偶联药物CRDMO。

凭借在生物药和小分子药物方面的专业知识,药明合联提供跨学科综合服务,涵盖生物偶联药物的发现、研究、开发及制造。公司设立位置邻近的最先进实验室及生产基地提供该等服务,从而大幅缩短开发时间及成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一站式生物偶联药物研究、开发及制造平台,公司的使命是不断加强公司的平台,推动和改变生物偶联药物行业的发展,赋能全球生物制药合作伙伴,造福全球患者。

ADC等生物偶联药物是区别于小分子药或生物药的一个独特药物模式。

以ADC为例,通过一个化学连接子将具有细胞毒性的小分子药物(即有效载荷)共价连接(亦称为偶联)至生物成份(即抗体)上。因此,ADC被设计为兼具抗体的特异性靶向作用和高效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的细胞杀伤力。这种组合设计可能会降低传统化疗的脱靶毒性,同时提高药效,从而改善安全性和疗效。

近期,数款ADC已显示出对各种癌症的良好疗效,并迅速获得市场份额。2022年,ADC药物的全球销售额达约79亿美元,自2018年以来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40%。随着偶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不断扩大的生物偶联药物组件库,目前正在开发的生物偶联药物除用于治疗肿瘤外,还不断扩展治疗领域至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代谢紊乱疾病等。

随着近期药物设计及偶联技术的变革性进展,ADC等生物偶联药物市场正处于增长拐点。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79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64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0.0%。全球ADC药物市场的预期增长远高于全球生物药物市场(不包括生物偶联药物)的增长,后者预计同期按9.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全球已获批准的ADC药物有15款,其中自2018年以来获批准11款,自2021年以来获批准4款。ADC药物的产品管线亦储备丰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球有231款ADC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阶段,分别有134款、79款及18款处于I、II及III期临床试验,全球于2022年有57款ADC候选药物进入临床阶段。

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潜力亦从该领域备受瞩目的收购及授权交易可见一斑。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自2022年以来,已有100多宗涉及ADC的交易,包括最近公布的辉瑞公司以总价约430亿美元收购SeagenInc.(一家专门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ADC的领先生物技术公司)的交易。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一直处于ADC对外授权交易的领先位置。根据相同资料来源,自2022年以来及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有10家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公司与海外合作伙伴达成共14项ADC对外授权交易,合共达220亿美元。在这10家中国公司中,有八家是药明合联的客户。

ADC等生物偶联药物的开发需要拥有在生物药和小分子药物方面的一系列跨学科能力,而大多数生物制药公司不具备相关能力。因此,生物偶联药物开发的外包率达到约70%,远高于其他生物制剂34%的外包率。

全球ADC外包服务市场于2022年达到15亿美元,2018年至2022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5%,预计到2030年将大幅增长至110亿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4%。

此外,运输不同生物偶联药物组件的物流困难、细胞毒素安全制造及处理的严格要求以及对加速开发时间表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这一领域绝大多数外包服务提供商构成了重大挑战。药明合联认为,这些挑战最好通过像公司一样具有综合性服务能力及邻近设施的端到端CRDMO来解决。

药明合联的全面一站式生物偶联药物平台提供端对端CRDMO服务,包括生物偶联药物、单克隆抗体中间体及生物偶联药物相关连接子及有效载荷的发现、工艺开发及GMP生产。

公司的发现服务涉及发现化学、偶联发现、体外和体内表征及可开发性研究以挑选临床前候选药物。公司亦通过生物偶联原液工艺开发、生物偶联制剂开发、分析方法开发及后期开发及工艺验证,赋能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此外,药明合联通过公司的专用及专业设施提供非GMP及GMP合规的生物偶联成分、原液及药品生产。公司亦预期于不久的将来实现ADC产品的商业化GMP生产。

药明合联在生物偶联药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公司的客户提供7,000多个生物偶联药物分子(包含500多个蛋白质载体及600多个连接子及有效载荷)。

公司已完成CMC开发,并采用10多项先进的ADC及其他生物偶联药物偶联技术启动GMP生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这令公司的偶联技术组合成为业内最丰富的组合之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2年的收益计,药明合联在ADC等生物偶联药物CRDMO中排名全球第二及中国第一。凭借公司全方位的一站式生物偶联药物平台下,公司按收益计的全球市场份额由2020年的1.8%上升至2021年的4.6%,并进一步上升至2022年的9.8%。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2年底,公司有94个进行中的整体项目,占同年全球生物偶联药物外包整体项目总数的35%以上。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末以及2023年6月30日,由于「赋能」策略的成果,药明合联分别共有9款、12款、24款及30款ADC候选药物从发现阶段进入CMC开发阶段。

药明合联的客户数量从2020年的49名大幅增加至2021年的115名,进一步增加至2022年的167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累计为304名客户提供服务,包括全球ADC及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大多数主要从业者。截至同日,公司已在中国赢得所有在中国和美国双重提交IND及/或BLA的ADC候选药物的ADC开发合同,自2022年起,10家就其ADC管线进行海外对外授权的中国公司中,有八家为公司的客户。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药明合联于2022年拥有全球最多的ADC等生物偶联药物项目。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有110个进行中的整体项目,并帮助客户提交47款ADC候选药物的IND申请,仅于2022年,公司已在全球帮助客户提交18款ADC候选药物的IND申请。自成立以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执行350个发现项目。

药明合联于往绩记录期间录得强劲的收益增长。截至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的收益分别为人民币(下同)9640万元、3.11亿元、9.90亿元及9.94亿元。同期,公司分别录得净利润2630万元、5490万元、1.56亿元及1.77亿元。同期,公司的经调整净利润(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分别为3280万元、7710万元、1.94亿元及2.16亿元。

截至2023年6月30日,药明合联的未完成订单金额为4.11亿美元。截至同日,公司有67个正在进行的临床前生物偶联药物项目及43个正在进行的IND后生物偶联药物项目。随着IND前项目推进至IND后阶段以及IND后项目在临床和商业化阶段的进展,预计项目合同价值的一般范围也将增加,收益增势喜人。

药明合联的总部位于中国无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在无锡、上海及常州经营三个基地。该等基地位于方圆200公里或约两小时车程的范围内,有利于物流协调及管理,提高效率,从而可能降低整体成本。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药明生物技术直接拥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的60%权益,而药明康德的间接附属公司合全药业在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中直接拥有40%权益。合全药业由上海合全直接全资拥有,而上海合全由药明康德(上海)持有98.56%权益,而药明康德(上海)由药明康德直接全资拥有。紧随IPO后,药明生物技术、合全药业、上海合全、药明康德(上海)及药明康德将仍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而本公司将仍为药明生物技术的附属公司。

药明合联本次香港IPO募资金额拟用作以下用途:将用于在新加坡兴建公司的生产设施及扩大公司在中国的抗体中间体产能,以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产能力;用于有选择地寻求战略联盟、投资及收购机会,以扩大公司的技术平台及服务类型;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