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磅出手,激进救市开始了!

作者:环环财经视野

10月24日,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被通过。这意味着,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国债一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

同时,国务院在授权期限内,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4.52万亿元,按60%计算,地方政府将拿到提前下达的地方债2.7万亿,并有望在2023年内提前下达。

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的经济状况,稳了。

重磅出手,激进救市开始了!

原以为疫情之后经济会强力反弹,然而事与愿违,经济向下的势头竟然一泻千里。

就拿楼市来说,疫情之后颓势愈发显著,所以今年楼市的关键词是“救市”。

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政策“组合拳”,以期引导楼市回归健康上升的发展轨道。

那些不断出台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的政策,指向很明确,就是希望在“金九银十”——这个传统的黄金销售旺季,让利好政策带动楼市强力回暖。

在短期内,政策貌似很有效,直接刺激了一批购房者入市,加上房企的营销力度,各地的楼市一时间都走了一波小高潮。

然而,政策使出了全身解数,也没能留住这波热潮,它轻轻的来了,又迅速地走了。

在金色的九月,一线城市的成交量同比下降超过三成,二三线城市的成交量同比下降超过两成。在黄金周,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35个代表城市的日均成交面积较去年国庆下降两成左右。

要知道,去年的国庆节还是在口罩的高压下,人们尚不能自由流动,但今年居然不如去年。

这感觉,像农民辛苦劳作一年,满怀期望,不但没有迎来预想中的丰收,反而歉收了。

救市的政策一波又一波,就连一线城市也全部实行“认房不认贷”的政策,市场上因之弥漫着不可遏制的兴奋。但是,无论什么政策,每次都只能嗨一二周,接下来就又熄火了。

楼市救不起来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人口出生率低,收入降低、对预期无法把握等都是老生常谈的理由。

但是,最核心的原因是居民和企业都躺平了,宁可让钱躺在银行里睡大觉,也不让之流通。

重磅出手,激进救市开始了!

今年经济的寒意特别浓。

九月CPI同比持平,环比上涨0.2%,同比涨幅没有达到预期的0.2%;9月PPI同比降2.5%,环比上涨0.4%。

总体来看,CPI和PPI环比增速有所改善,但同比增速都不及预期。

而且,9月末的M1余额同比增速为2.1%,和M2的同比增速10.3%之间存在着8.2%的剪刀差。

多数由企业活期存款所构成的M1相较于广义货币,也就是M2,其增速处于低位,这表示企业对经济的预期偏向谨慎,有钱也不敢花,该流向企业经营和扩大再生产的这笔钱变成了“死钱”,变成了存款,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环节。

居民存款方面,截止2022年末,大陆住户存款余额为120万亿。而在今年前7个月新增存款规模为11.09万亿。两两相加,截止今年7月底,大陆住户存款余额规模达到131.09万亿。

今年9月1日,国有银行下调了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至1.55%、1.85%、2.2%、2.25%。

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一年的时间,存款利率下调了三次。

存款利率一再下掉,可居民仍选择把钱放在银行里。

CPI和PPI的增速,以及M1和M2之间的剪刀差指向消费信息和动力欠缺,实体经营的活力也不足。

所以,企业和居民都不花钱,经济怎么复苏?

重磅出手,激进救市开始了!

央行不断降低存款利率和贷款成本,就是希望释放更多的货币,促进消费投资,但效果并不理想。

所有人都倾向于先把钱用于储蓄和偿还债务,企业融资扩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居民和企业的花钱欲望怎么刺激都起不来。

有点不约而同。

居民不消费,整个社会的需求就会萎缩;企业赚不到钱,就没有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为了开源节流,只能选择降薪裁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居民的经济压力,居民也就更不敢消费了。

一个不消费的闭环就此形成。

所以,政府只好出手了,由政府来花钱刺激经济。

天量资金砸了下来。

政府希望通过特别国债对防洪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工程等基础性项目进行投资,创造就业机会,让资金以工资的方式流转到居民口袋里,从而带动消费和就业,提升企业经营的积极性,使得居民和企业双方的收入都有所回升,增强其对于经济的信心,敢消费,敢扩大再生产,让经济重新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

这就相当于中央直接发债,发钱给地方去搞建设。

重磅出手,激进救市开始了!

经济的寒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房地产市场下行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出现疲软,土地出让金收入持续下滑,地方政府债务率高,投资增速也就相应放缓,从而导致经济也出现一定的波动。

之前,虽然出台了无数的政策,但楼市仍旧没有太大起色,因为没有大量资金流入市场。

在这种时候,3.7万亿的新增资金,再加上1.5万亿已发出的特殊专项再融资债务,5.2万亿的天量资金,将大幅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缓过这口气的地方政府也将拿出更多的钱来用于经济的稳增长,其中当然包括基建投资。

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信号放出来了。

大水漫灌,激进救市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