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高原人参果:蕨麻

作者:史扉

青藏高原的特产,如牛羊肉、牛奶、酸奶、曲拉、酥油、青稞等等都太有个性,即便与内地类似的东西在吃法上也大不相同,比如牛羊肉,在内地你就不可能像在高原那样大块吃肉,如梁山好汉一样;只能切成丝、片、粒与蔬菜搭配。个人认为,种种特产中,只有蕨麻是其中的另类。

蕨麻紫红色,形如晒皱了的微缩红薯,富含淀粉、糖等成分,味道也像红薯,可以鲜吃,也可和稀饭一起煮,像豆子一样面,却比豆子甜。还可以作为八宝饭中的一宝,绝对和其它七宝很搭。又名人参果。在高原上能吃到这样的东西,那感觉就像漂泊异乡的江南人眼中的莼菜,秋风乍起,油然生出“莼鲈之思”。

高原人参果:蕨麻

蕨麻是像土豆一样生于地下的块根类野生植物。我一直以为是玉树特产,写此文前为准确起见,特意百度了一下,这才发现我对蕨麻所知太有限了。原来,蕨麻产地分布很广,国内云南、甘肃、西藏、辽宁、四川、山西、吉林、青海、黑龙江、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河北等地都有;国外则散布在欧亚美三洲北半球温带,如大洋洲的新西兰、南美的智利、塔斯马尼亚岛等。一般生长于海拔500米至4100米的地区。青海产的蕨麻以玉树、果洛地区的品质最好。

蕨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时代,一度身价倍增,被视为救命果。据许多称多县的退休老人回忆,当时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只有十五斤的粮食定量,又没有什么副食品,人人饥饿难捱,不少人出现了浮肿(而生产队社员更可怜,每人每月只有三斤青稞定量,其他就是野菜、野牲肉;有的生产队饿死了不少人)。为了自救,机关专门组织干部大规模挖蕨麻,还规定有任务,每人每天一斤。大家边挖边吃,人人嘴角都是土,既可怜又可笑,没有几个人能完成任务。

藏民也把蕨麻视为佳肴,他们的做法是将蕨麻煮熟,拌上糖和酥油吃。我们连队都是将蕨麻作为一种豆类煮稀饭。相较起来。藏民的吃法就很奢侈,但可以想象它的香甜。

高原人参果:蕨麻

如今蕨麻早已恢复了其平民身份。我在西安的玉树特产专卖店能看到蕨麻,放在类似装糖果的玻璃罐里展示,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介绍,只在名字旁边附注了其人参果的别名,朴素一如当年。比之虫草的包装和宣传,真有天壤之别。价格一斤好像是几十元,当年多少钱记不清了,大概几块钱吧,如果很贵我会有印象的。

相比虫草、麝香价格几十年间天文数字般的飞涨,蕨麻现今的价格可以说还停留在当年。其微升的价格只不过是采挖劳动的现值,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还是原地未动。

说起来,这对蕨麻不公平,但若细想还是有道理的。蕨麻一不像虫草、麝香数量有限,采猎困难,而是分布较广,产量也较大;二不像虫草、麝香有药用和香料的价值,虽然它有这样那样的营养,但是什么东西没有一些营养呢,这就使它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三不像虫草、麝香形状独特,在宣传上可以发挥想象力,虽然另以人参果名之,但这却使它在内地市场失去了神秘感;四不像虫草、麝香缺乏使用的替代性,非此不可,而是有无数的替代产品,在高原上它有如“莼鲈”,可以聊解思乡之苦,但在内地它只能对少数漂泊的高原人起到心理安慰作用,而这些人在内地工作生活的毕竟有限,不可能拉动消费……这就使它难以脱颖而出,像虫草、和麝香一样成为高原特产中的贵族。

我以为,蕨麻拿到内地推销绝对是个错误,它应该坚守家乡,面向旅游者宣传它的独特性,使之成为旅游者乐意带回赠送亲友的高原产品系列之一。当然,改变产品包装,增加产品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不久前,我在央视七套《致富经》栏目看到一个节目,介绍一位甘肃商人养殖蕨麻猪致富的故事。其噱头或卖点就是蕨麻。

注:本书即将付印时,我又走进了位于西安市朱雀门内的青海玉树冬虫夏草专卖店,我想看看蕨麻的价格有无变化。我看到盒装的人参果已代替了玻璃罐装的蕨麻,每盒300克,标价188元,约合每市斤300多元。要不然就是我几年前把价格看错了,要不然就是这几年蕨麻价格飞涨,总有一个是对的。与此同时,我还看到一位网友晒出的在拉萨藏餐馆点的人参果炒米饭的照片,那蕨麻如珍珠般点缀在炒饭之中,高贵无比。我为藏胞高兴的同时,也泛起一丝隐忧。

高原人参果:蕨麻

作者简介:

曹钦白,龙年生人,忝附老三届骥尾。

下过乡,当过兵。1976年进入税务局收税一年有余,之后从事文书、秘书、税收研究等工作。1985至2019年在陕西《税收与社会》杂志社和《中国税务·陕西国税》《陕西税务》任主编、编辑。著有《我的观点》 《享受税收》《税收未被解读的密码》《税:给你制衡权力的权利》和《忆军旅,能不忆玉树》《儒雅掩尘遗泽远》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