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业人士也踩坑,银行理财亏损还收手续费,引吐槽!啥情况

专业人士也踩坑,银行理财亏损还收手续费,引吐槽!啥情况

专业人士也踩坑,银行理财亏损还收手续费,引吐槽!啥情况

银行理财被吐槽上热搜。

不少投资者“一万元亏两千多,前几天受不了卖了,居然还收手续费。”

常读我稿子的朋友,可能会有印象:“不要成为债务承接人!”

这句话我过去说了很多次。

可以预见,未来我还要说很多次。

原因无他:时代变了!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莫过于:从去年开始理财产品修改了条款,不再进行兜底。

也就是说:理论上所有的理财产品都不再保本。

这意味着:所有投资者才是理财产品的第一责任人。

更直白一点来说:过去买理财躺赚的时代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投资者购买任何理财产品,都需自负盈亏。

但事实上,投资者跟专业机构相比,存在着天然的“信息差”,很容易就成为接盘侠。

比如:前几年P2P借贷平台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承诺高回报。

投资者但凡没有第一时间“撤离”,就会面临巨额亏损。

再比如:从去年11月到12月,理财产品市场经历了一波大幅亏损,尤其是那些被归类为R2风险的产品。

专业人士也踩坑,银行理财亏损还收手续费,引吐槽!啥情况

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银行的理财产品打包了大量的债券,尤其是地方债与房地产债,但他们发生波动,自然会影响理财产品的收益。

还比如:某些高端有门槛的理财产品(50万起步),往往都会包含,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 REITs曾经是房地产投资的热门选择,因为它们提供了稳定的租金收入和潜在的资本增值。

然而,随着经济增速下降,消费者收入下降,以及房地产市场本身供应的过剩,导致租金面临收入下降与房地产市场不稳定的挑战,同样也影响着相关产品的收益。

更有甚者,相关理财产品背后的信托公司一旦出现“挤兑”,现金流出现问题,就会连带一大片高端理财产品出现问题。

发现没有:理财产品的“坑”相当的大。

事实上,不只普通人容易踩坑,就算专业人士也经常直接掉坑里。

最近两年来,相当多的上市公司购买了号称提供5%至8%的回报理财产品,最终无法兑现承诺,从而让许多投资者蒙受损失。

在我看来,理财产品最大的坑在于:

他们构成相当复杂,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债务风险打包在一起,然后以高回报率吸引投资者。

对于了解投资的人来说,高回报通常伴随着高风险。

但相当多的人认为:我在银行买的产品,总不会坑我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专业人士也踩坑,银行理财亏损还收手续费,引吐槽!啥情况

普通人该如何避免这样的“陷阱”呢?

我认为有三点:

1.对任何来路不明且承诺高息的理财产品,一定要拒绝,他们极有可能是打包了地方债务的理财产品。

要知道个体在体系面前,毫无尊严,也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不仅购房首先要远离债务淤积地区,选择理财产品也一定要远离债务高发区的任何理财产品。

我这里直接点名了:

云、贵、川、东三省、山东、广西以及河南的理财产品、包括债尽可能远离。

当然不是说他们发的理财产品一定会亏,也不是说其他地区发的理财产品一定不会亏,而是上述地区理财产品“暴雷”的概率相对得高。

2.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

理财产品根据风险从低到高,分成了等级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别,从R1到R5。

普通投资建议只选择较低风险的R1和R2级产品,但请注意目前R2产品已经出现了亏损。

R3及以上的产品存在更高的风险,建议量力而行。

3.掌握一些重要的指标。

比如:理财产品中的债券占比,以及债券的组成。

前者决定收益水平,后者决定风险水平。

最重要的是:预期收益率

当期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时,这可能是风险的信号。

综上,我们需要认识道:时代变了。

经济高增长时,一部分投资品赚不到钱,这不是投资水平问题,而是分配问题。

某些大佬通过各种手段拿走居民部门的财富,维持内卷与成本的“优势”。

但还有一部分投资品是赚钱的,即使交易环节存在大量的漏洞,但赚钱多,仍有一些收益,可以拿出来分配。

不过当经济增速放缓时,情况变了:

即使堵上了漏洞,还采取了“对冲”策略......

但仍掩盖不了要分配本金的本质——有人享受红利,就有人成为红利。

如今绝大多数老司机们,都开得更稳了。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能做的无他——降低预期。

目前来看,除了银行定期存款(大额)之外,最稳的莫过于——货币基金(余额宝、零钱通),而且也相对友好,多少钱都能投,随支随取,年化2.4%左右。

除此之外,想要获得更高的收益,只有系统学习金融知识,搭建风控体系,别无他法。

事实上,在我看来,如果还跟以前一样,闭眼买银行理财,那么跟开车上山的体感没啥区别:有时候是顺风车,有时候是过山车,全凭幸运。

祝好,我是希望你财富自由的谢筱白

烦请点赞、关注

我们每天一起进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