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人士也踩坑,銀行理财虧損還收手續費,引吐槽!啥情況

銀行理财被吐槽上熱搜。
不少投資者“一萬元虧兩千多,前幾天受不了賣了,居然還收手續費。”
常讀我稿子的朋友,可能會有印象:“不要成為債務承接人!”
這句話我過去說了很多次。
可以預見,未來我還要說很多次。
原因無他:時代變了!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莫過于:從去年開始理财産品修改了條款,不再進行兜底。
也就是說:理論上所有的理财産品都不再保本。
這意味着:所有投資者才是理财産品的第一責任人。
更直白一點來說:過去買理财躺賺的時代過去了,從現在開始投資者購買任何理财産品,都需自負盈虧。
但事實上,投資者跟專業機構相比,存在着天然的“資訊差”,很容易就成為接盤俠。
比如:前幾年P2P借貸平台吸引了許多投資者,承諾高回報。
投資者但凡沒有第一時間“撤離”,就會面臨巨額虧損。
再比如:從去年11月到12月,理财産品市場經曆了一波大幅虧損,尤其是那些被歸類為R2風險的産品。
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銀行的理财産品打包了大量的債券,尤其是地方債與房地産債,但他們發生波動,自然會影響理财産品的收益。
還比如:某些高端有門檻的理财産品(50萬起步),往往都會包含,房地産投資信托(REITs), REITs曾經是房地産投資的熱門選擇,因為它們提供了穩定的租金收入和潛在的資本增值。
然而,随着經濟增速下降,消費者收入下降,以及房地産市場本身供應的過剩,導緻租金面臨收入下降與房地産市場不穩定的挑戰,同樣也影響着相關産品的收益。
更有甚者,相關理财産品背後的信托公司一旦出現“擠兌”,現金流出現問題,就會連帶一大片高端理财産品出現問題。
發現沒有:理财産品的“坑”相當的大。
事實上,不隻普通人容易踩坑,就算專業人士也經常直接掉坑裡。
最近兩年來,相當多的上市公司購買了号稱提供5%至8%的回報理财産品,最終無法兌現承諾,進而讓許多投資者蒙受損失。
在我看來,理财産品最大的坑在于:
他們構成相當複雜,将各種不同類型的債務風險打包在一起,然後以高回報率吸引投資者。
對于了解投資的人來說,高回報通常伴随着高風險。
但相當多的人認為:我在銀行買的産品,總不會坑我吧?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普通人該如何避免這樣的“陷阱”呢?
我認為有三點:
1.對任何來路不明且承諾高息的理财産品,一定要拒絕,他們極有可能是打包了地方債務的理财産品。
要知道個體在體系面前,毫無尊嚴,也沒有任何讨價還價的餘地。
不僅購房首先要遠離債務淤積地區,選擇理财産品也一定要遠離債務高發區的任何理财産品。
我這裡直接點名了:
雲、貴、川、東三省、山東、廣西以及河南的理财産品、包括債盡可能遠離。
當然不是說他們發的理财産品一定會虧,也不是說其他地區發的理财産品一定不會虧,而是上述地區理财産品“暴雷”的機率相對得高。
2.了解理财産品的風險等級。
理财産品根據風險從低到高,分成了等級分為五個不同的類别,從R1到R5。
普通投資建議隻選擇較低風險的R1和R2級産品,但請注意目前R2産品已經出現了虧損。
R3及以上的産品存在更高的風險,建議量力而行。
3.掌握一些重要的名額。
比如:理财産品中的債券占比,以及債券的組成。
前者決定收益水準,後者決定風險水準。
最重要的是:預期收益率
當期收益率高于平均收益率時,這可能是風險的信号。
綜上,我們需要認識道:時代變了。
經濟高增長時,一部分投資品賺不到錢,這不是投資水準問題,而是配置設定問題。
某些大佬通過各種手段拿走居民部門的财富,維持内卷與成本的“優勢”。
但還有一部分投資品是賺錢的,即使交易環節存在大量的漏洞,但賺錢多,仍有一些收益,可以拿出來配置設定。
不過當經濟增速放緩時,情況變了:
即使堵上了漏洞,還采取了“對沖”政策......
但仍掩蓋不了要配置設定本金的本質——有人享受紅利,就有人成為紅利。
如今絕大多數老司機們,都開得更穩了。
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能做的無他——降低預期。
目前來看,除了銀行定期存款(大額)之外,最穩的莫過于——貨币基金(餘額寶、零錢通),而且也相對友好,多少錢都能投,随支随取,年化2.4%左右。
除此之外,想要獲得更高的收益,隻有系統學習金融知識,搭建風控體系,别無他法。
事實上,在我看來,如果還跟以前一樣,閉眼買銀行理财,那麼跟開車上山的體感沒啥差別:有時候是順風車,有時候是過山車,全憑幸運。
祝好,我是希望你财富自由的謝筱白
煩請點贊、關注
我們每天一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