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代价,中国29城地铁亏损运营
文轩新闻
2024-05-28 12:55发布于四川

(图源丨“文轩图库”)
狂热的基建潮代价来了。中国29座城市地铁处于亏损运营中,且短期内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这是中国29个城市地铁集团、轨道交通集团所公布2023年的财务报告呈现出来的状况。29座城市地铁2023年总负债为4.3万亿元,如果加上其它没有公布财报的地铁公司,全国地铁行业的负债规模可能更大。
过去4年,中国各城市地铁负债数字逐年增加。
从营收规模来看,深圳地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收入达到了251.5亿元,比上一年增加11.8亿元。不过,扣除政府财政补贴7.3亿,净利润负1.8亿元。
北京地铁是最赚钱的地铁公司之一,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24亿元。但是其中政府补助达到253.4亿。
第二位是成都轨道交通,归母净利润8.3亿元。其中政府补助达69.6亿。
净利润其次是天津轨道交通、长春轨道交通、青岛地铁、宁波轨道交通、南京地铁、福州地铁等。
被纳入统计范围内的29家地铁公司中,25家营收上升,但有17家利润下滑,利润上涨的公司增加值基本在2亿元以下。但若扣除政府对这些企业的补贴,全都出现亏损。
虽然基建投入营收持平需要漫长的周期,但这些地方地铁建设运营所透露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
近十年来,中国基建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2022年1-12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9.4%,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3.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
以地铁为例,2016年~2022年,全国地铁城市从28个增加到41个,中国房地产市场狂飙带动中小城市对地铁的执着与迷恋,官员们认为,只要交通配套跟上,购房者就会源源不断的来到。
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急转直下,楼市萧条,土地交易乏力,一些城市土地财政吃紧,地铁财务补贴同时受到极大影响,甚至难以为继。
2015年,国家为了阻止地方政府孤注一掷式的上马地铁项目,出台了详细的政策标准,要求GDP1000亿以上、财政收入100亿以上、市区主城区人口300万以上、每公里客流量3万人以上的城市,才有资格提交地铁修建申请。
2018年国务院再度提高城市地铁修建门槛,将地方GDP和财政收入的标准提高到了3000亿和300亿,坚决杜绝某些中小城市盲目的贪图政绩的不切实际的地铁热。
中央政府的干预一定程度阻止了地方政府的盲目快进,而那些已经建成的地铁高铁却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和运营压力,为了维持形象,政府陷入亏损与补贴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
观察家认为,地铁亏损根源在于高昂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地铁的前期投资主要用于拆迁补偿和工程建设,两项成本叠加起来都是以亿元为单位进行计算。另一方面,一些城市盲目最求基建发展,过度超前规划建设,使得部分轨道交通利用率低下,甚至空置。
迷恋字面辉煌和遥遥领先推动着基建狂魔。我们宣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中国铁路、公路增加里程约110万公里,相当于绕行地球赤道27圈半……。
与地铁类似的还有高铁。据媒体报道,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26个高铁站建成后,因位置偏远、周边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缘故,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
这一堆数字背后是多少投入?是多少税收?它带来城市发展和城市界面革新的同时也带来惨痛的后遗症。麦肯锡曾经指出,过去30年,中国快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建市场,但也存在着如融资单一、品质不高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贪大求快,爱慕虚荣。中国基建如同中国发展的一面镜子,你所看到的或许和真实的大不相同。
查看原图 92K
-
万亿代价,中国29城地铁亏损运营 -
万亿代价,中国29城地铁亏损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