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名家专访 | 冯骥才:真正地热爱是不会被其他东西所左右

作者:南方新闻网

南方网报 近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画家、文化学者冯玉才凭借2020年出版《艺术家》被评为2021年南方文学节年度杰出作家。本次活动由南方都市报社、佛山市顺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顺德区委宣传部(区域文化广电观光体育局)、顺德区、北义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据了解,"南方文学节"创办于2003年,当时名为"中国文学传媒节",已经举办了19届。

名家专访 | 冯骥才:真正地热爱是不会被其他东西所左右

冯玉才在南方文学节上发表演讲

小说《艺术家》的故事在于,在那个极度缺乏艺术和物质的时代,年轻艺术家楚云天、罗沈、洛夫等人的创作生活开始腾飞。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变化,艺术家们有不同的人生道路和艺术取向。有的坚持中国艺术的本质,不顺其自然,有的出国看世界,改变了原有的风格,有的逐渐沉沦......

名家专访 | 冯骥才:真正地热爱是不会被其他东西所左右

冯玉才在读者大会上与观众分享经验

在小说的前言中,冯玉才这样描述他所写的艺术家:"我知道他们的想法,苦涩的快乐从何而来,爬山从哪里来,哪里掉进时代的黑洞,哪里陷入混乱,以及他们的思想和人性在调色板中的重量。"小说的理想主义色彩是感人的。

南方新闻网文化频道记者联系冯玉才先生进行独家采访。

面试对话

南方网记者:冯先生,你写《艺术家》一书的初衷是什么?

冯玉才:其实,我本来的初衷,早在1980年代,就应该已经三十多年了,我想写一部关于艺术家的小说,从艺术家的立场、主观角度出发,以及从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出发,写这部小说,就像罗伯·罗兰在写《约翰·格里斯托夫》一样, 就是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从一个音乐家对世界的感知来看,他的感知是很多的口述,另外,音乐家的心理反应和普通人不同,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我想写一个纯粹的画家的主观世界,通过主观感受客观,这也包括画家的选择。如果我在1980年代写这篇文章,就不会太好,因为社会就是这样。从80年代到现在,社会经历了很多变化,比如80年代的市场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当真正的市场经济时代、消费时代、物质主义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时,人们可能会看到物质的重要性,可能会有庸俗的社会观点,这将影响画家的艺术观和艺术观念。因为选择不同,当然他自己的命运也变了,他的绘画世界也变了。这是我最关心的问题。艺术家 他是精神的创造者,还是美的领袖,如果改变,那是一个大问题,会影响到这个民族的文明品质和他们的性格,这是我们看不出来的,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

几十年来,我身边的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我觉得太多的艺术家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还有很多艺术家,比如我写小说《Love》中的人物,终于受不了经济压力,自杀了。我知道广州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有这样的艺术家,真的是无法忍受,压力太大了。当时一群画家聚在一起,如果你的价格卖不出去,没人买你的画,你之间就没有面子了。那么画家的比较是什么呢?价格比他的高。那么绘画的标准就变了,如果我们都服从绘画的价格,我们绘画的品味也会改变。

所以我关心的是一个很小但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群体,但它影响着社会,这就是我想写的。

南方网记者:您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冯玉才:其实好的作品,其社会认知价值、社会批判价值,这种价值越深,作品的文艺性质越高,如果不能有很强的艺术吸引力,就达不到那个深度。

南方网记者: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的发展,又如何看待网络出版和纸质出版?

冯玉才: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纸质出版。现在的图书节或者书展,数量也很大,网络文学目前也很发达,但是网络文学我看的不多,因为我是纯文学。首先,纯文学它仍然是整个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的追求,这种艺术性、意识形态要放在文学史上来比较。我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其实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文字。作者对文本的死并不奇怪,文本要体现个性。网络文学可能不会把文字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南方网记者:对于现在很多人玩手机的时间是碎片化的,无法深入阅读的现象,你怎么看?

冯玉才:其实我现在有很多时间要支离破碎,不时拿出手机去看大家关心的新闻。另外,媒体太发达了,很多重要新闻过去都是隐形的,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大家可以立刻看到,所以了解这个世界也很重要。

但是它和我们真正的文学阅读或两回事不同,不是一回事,如果你真的喜欢文学,注重文学,享受文学,了解生活,提高自己修养的境界,我觉得碎片化的时间会自己处理,不需要教你自己处理。

南方网记者:冯先生,你最近忙什么?

冯玉才:我同时在做几件事,一是我在大学里带研究生,我也在做学科建设,现在主要做(文化)遗产学科建设。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文化遗产抢救我仍在做,比如保护村庄、不遗体保护等。此外,一些高端研讨会、一线问题的讨论,有时也要到现场,虽然现在老了,爬山不能爬,但平地的地方也可以跑,或者尽可能地争取一些时间和机会,看到更多的东西,更了解一线的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代, 文化在改变,如何对待,如何理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不得不思考,这些占了我很多时间,所以经常写作时间很短,我想抓住这很短的时间,把它放在我最想写的东西上,所以有时候还有其他事情我不能考虑。

南方网记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你认为喜欢文学的人应该坚守原心吗?还是会走这条路?

冯玉才:任何有爱好的事情都不可能单靠,也要建立自己的追求。我想如果有一个真正的追求,真正热爱一件事,就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动摇。这仍然因人而异,并且没有特别常见的标准。如果你特别喜欢某件事,比如我年轻的时候,我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拿到稿费的中国作家。我写的时候,不知道稿费,我把55万字投给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然后就没有稿费了,出版社需要帮我换稿,借调了一封信,把我从原来的单位借调到我住的人民出版社,跟编辑一起研究稿件, 经修订的手稿,已经修订,1978年12月出版55万字。有一天突然通知我拿稿费,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因为我没听说谁拿了稿费。

中国文学在前两个人拿稿费,活着的是我,当时我37岁,所以去的是诗人郭小川,他的女儿去出版社拿稿费。我第一次稿费是3000多元,当时是天文数字,我去(北京)东四银行拿稿费,记得柜台边一定有十几名年轻人,也就是银行职员,双臂都戴着袖子,看到我都站起来,就像看到财神一样。

当时没有成名的概念,当时没有文学世界,也没有老作家恢复过来。当时,既没有文学世界,也没有名气,也没有手稿费。为什么我能写出五十多万字,而我还在一家工艺美术厂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写,我手里在这个地方鼓了起来很多,是因为热爱文学,因为有创作的欲望,所以我觉得文学艺术创作是精神上的东西, 如果你非常喜欢文学,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你不会在某件或事面前影响你的选择,你就得这样做,这是很自然的。我觉得这因人而异,不会有普遍的真理,说你要努力工作等等,不是这样的事情,这是没有人能阻止你的。

文本:每周

摄影:张瑞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