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姚洋: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得靠教育

作者:观察者网

导读:9月1日,全国大部分中小学迎来了"双减"政策,在第一个上学日之后,也让这项政策开始受到考验:教育焦虑,能缓解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认为,教育改革是教育公平的回归,而这反过来又与阶级流动直接相关:通过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流入中等收入群体,从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全面发展, 这符合中央政府最近推动的"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完整的采访如下。

采访/观察员.com刘辉

观察网:"三派"是指高收入人群在募集、捐赠和资助慈善公益手段中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现阶段提出"三分红"的作用和意义?

姚洋:三次分配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1992年,著名经济学家李一宁就提出了"三次分配"的概念,自愿是其原则。国家的收入分配主要取决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第三次分配只是锦上添花。

目前,许多国家的社会贡献相对较少,如欧洲、日本等。美国捐款更多,许多私立大学依靠捐款。日本的公立学校也比较多,私立学校少,比较有名的私立大学有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智大学,所以这不是一个普遍现象。

美国社会向私立学校捐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大原因是早期移民更加注重教育,移民开始捐款建立学校,比如哈佛大学,它始于哈佛大学,一所小型文理学院。

战后,一些新学校从美国走出来,如斯坦福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由企业家经营。美国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出台了鼓励捐赠的政策,这是一套有帮助的激励措施。

常春藤盟校是一所私立大学,虽然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但与公立大学获得的巨额补贴相比,其规模极其有限且微不足道。这就是为什么接受捐赠是这些声望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然而,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公平收入分配,捐赠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而且这个金额在中国太少,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我们不能只提到这三种分配,认为国家会这样做,我们不会"杀死富人和穷人",我们不会参与"平等主义",但在这次会议之后,我们将制定一些政策来鼓励捐赠。

中国的捐款,头是企业捐款,普通人的捐款都比较小,中国企业家捐出的很多收入帮助贫困山区,帮助病残,鼓励科研,如"未来科学奖",由几位企业家发起,而且奖金比诺贝尔奖更慷慨。因此,我们需要对第三次分配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观察者网:我们说三次分布不能忽视前一次的"初次分布"和"二次分布",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急于进入三次分布。

姚洋:社会主义先进阶段不能靠三个分配,三个分配强调"慈善",国家应该做,只能做是引导,不能靠三分配。

姚洋: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得靠教育

观察者网:您认为税收政策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手段吗?

姚洋:没有税收是不能调整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仅仅是二次分配,不是税收结束,而是要精准分配,政府应该做它应该做的事情,把钱花在刀刃上,不要盲目地提高税收。

观察者网络:目前,我们仍然需要专注于解决前两个分配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在二次分配中发挥调节税收收入的作用呢?我们的收入分配改革应该更关注什么?

姚洋:我们的企业税负太高了,中国是来自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的计划经济基本不向老百姓征税,只对企业征税,但企业税不一定由普通人承担税负,税负也会部分转嫁给老百姓, 其中一个表现是人民的工资被压低。

我们搞市场经济后,这种状态没有改变,其实我们仍然依赖企业税,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两者都占到所有政府收入的45%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收入分配改革必须增加个人和家庭所承担的税收负担。美国公司更具创新性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税收较低,作为美国经验的参考。

中国汽车玻璃之王曹德旺到美国开厂,发现美国税负怎么这么低,而在国内,他说应该提高一个税门槛,到1万,他不知道国内平均收入是多少,起步价1万元就少人纳税。

现在我们的税收起征点是5000元,即便如此,我们的税收占税收总额的比例仍然很低,仅占政府收入的5%左右。

因此,我们应该降低对企业和税收家庭的税收。我们个人所得税起征点5000元不能降低,只能上调。因此,要提高个人或家庭所承担的税负,基本上是一种财产税,财产税是针对高收入群体征收的。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用担心被征税,因为有基本的免税额,这样普通人就不会被征税,只有两个家及以上高收入人群缴纳税款,这个税是公平的。

住房是消费资产,除了住房的日常需要之外,还应该纳税,而财产税有好处,不会打到大家的生产热情。作为一项资产,不会对工资和收入产生影响,并且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普通大众不必付出,有更多的房地产人才需要支付。

我认为必须征收房产税,房产税是一个很大的税,因为中国房产的价值非常高,征收0.5%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姚洋: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得靠教育

对教育资源的追求催生了学区住房的恶性竞争(档案图片)

观察网:财产税已经讨论过了,比如财产税、遗产税、资本利得税都进行了讨论,但在实施方面,是"只看楼梯环没人下来",会议还表示要提高税收社保和这种转移支付调整,提高准确性。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政策的准确性?

姚洋:二次税收调整的首要目标是"保证底层",利用这些税收帮助低收入人群,然后提供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

第二个方面是培养普通人的生产能力,因为我们不是在"捉富捉贫",把富钱给穷人,提高穷人的收入,这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提高普通人的收入能力,特别是收入分配较低端50%的家庭的收入能力。

如何培养它?这就是教育。现在你想进入中产阶级的行列,没有大专或大专文凭,难度很大,以前那种鲁莽的英雄,农民创业者进入中产阶级时代已经过去,现在的时代瞬息万变,即使在网上卖东西,没有一定的教育和技术水平,事情也很难得到宣传, 难以出售。

因此,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恰恰在教育方面,我们的投入是非常不平衡的。

我们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顶尖学校,所以农村或郊区的教育资源非常贫乏,存在很大的不平衡。

因此,政府的重点除了把社保底层功能做好,最重要的是投资教育,我们现在收取的大学学费完全颠倒过来,学费越低越好,大学学费越差越高,让低收入群体受到双重打击。

一所好的大学不应该因为好学生而排名靠前,而应该因为教学质量高。现在,好学校不仅收费低,享受更多的国家补贴和财政支持,让强者与弱者,使整个社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因此,应该提高好的学费,财政收入分配可以向排名靠后的学校倾斜,准确地帮助那些贫困学校,而不是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好学校里。

观察者网:您一直关注教育公平问题,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寒门难从儿子身上走出来"的现象。有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的流动越来越困难,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姚洋:现在阶级流动,要清楚,也就是说收入能力不够强。如果收入足够强,出生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也可以成为中产阶级,如果收入能力不强,将永远不会成为中产阶级。

社会流动性的下降表明,我们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比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少,我们总是说"鸡",这是中产阶级的事情。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要提"鸡",几乎都是"羊"。

农村没有钱投资孩子的教育,也不能给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就跌倒了,班上治不了?中产阶级拼命投入教育,读书大学不好,硕士继续读书,农村可以读高中或随便上大学,所以差距会越来越大。

姚洋: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还得靠教育

2021年重点:迈出迈向教育公平的更大步伐。图片来源:Vision China

在目前的状态下,类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性固化。结果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程度较高,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程度仍然较低。

农村的孩子,他的社会信息和资源都比较少,有了同样的教育,就业机会还是不如城市里的孩子,但比较是根本就拿不上同等的教育,还是好多了。而且我相信,如果有同等教育,第一次求职可能会有差距,但很有可能差距会被拉平。

观察者网络:教育公平也与我们当前的城乡和地区差异有关。

姚洋:不仅是城乡差距,一个城市贫富差距也很大,北京胡同的孩子、看书没有海淀区的孩子读得更多,当然也与家庭环境和投资有关系。我们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浙江省这个共同富裕的示范区城乡差距正在消失,但内陆地区,如青海,城乡差距可能还有三倍以上。

中国最大的差距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这是我们一直以来最大的问题,所以要搞乡村振兴,把政府的资源放到农村,特别是公共服务,教育资源到农村。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在WeChacn上关注观察者的WeChacn,每天阅读有趣的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