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实业报国的根脉与传承㈢ | 卢作孚:看一个人的成功是看他报效了社会多少

作者:中外企业文化
实业报国的根脉与传承㈢ | 卢作孚:看一个人的成功是看他报效了社会多少

在现代经济中,企业是基石,企业家在亿万企业繁荣的背后起着关键作用。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组织管理企业的综合素质,它不仅表现为技能的集合,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凝聚。而在我国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特点和感受——"产业报告国"。这种感觉将"发展"与"无所不能"、"责任"和"责任"相结合,是我国创业群体的独特基因,也是对当今时代命题的有力回答。

回顾历史,这种工业报业国家的创业精神起源于晚清,从"中国商人之父"盛宣怀到倡导"产业救赎"的张伟,从"民生精神"的开拓者陆祖夫到"中国民族化工之父"范旭东,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就是敢于成为世界第一的创业精神, 是国情和民族意识,是工业报纸国家发展与传承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国家,在10月1日期间,本杂志将推出"工业报纸全国根基的传承与回归"的话题,以各种新风格的图形和视频,许多中国商业巨头的商业传奇将深刻理解这些"商业人物"为人民的工业状态和 民族根源。

陆祖甫:看一个人的成功,就是看他对社会有多大的了解

民生公司是中国国家资本航运企业,在20世纪20-40年代,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奇迹,这一奇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民生公司深深植根于人民的企业文化——民生精神,使人民群众重视的"民生精神"已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丰硕典范。民生在文化倡议中仍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鲁祖夫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行者。

实业报国的根脉与传承㈢ | 卢作孚:看一个人的成功是看他报效了社会多少

陆祖夫(1893-1952),重庆合川人,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由民生公司于1949年创立,拥有148艘船舶,投资企业60多家,其中10家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提出并争取教育来拯救国家,从自学成才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和教育。他以北基为基地,从事农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节约勤劳,公私自立,服务社会和群众,倡导务实科学精神。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四川航运市场被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几家航运公司垄断,这些公司凭借其技术和金融优势和制度、军事特权,排挤和控制了中国航运公司。无论是制造商的数量,资源的流通还是产品的特点和竞争方式,这一时期的航运市场都受到外资垄断的控制。令人惊奇的是,民生公司没有资本优势,也没有外资或官僚底蕴,但从1925年成立一艘小型货船起,仅仅十年就发展成为四川河航运主营,整合发展了四川河航运业务,同时广泛投资钢铁、冶炼、机械、造船、煤炭、纺织、食品、 建筑、保险等70多家企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资本集团之一。到1949年,民生拥有9000名员工,从长江延伸到中国沿海(台湾)、东南亚国家和日本,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民营航运公司。

民生公司的发展得益于陆祖甫倡导的"民生精神",这在被誉为"中国敦刻尔克"的"宜昌大撤退"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为了拯救国家濒危民生做出巨大牺牲,仅在抗日战争前三年,民生运输人员超过150万人,100万吨物资,而他们自己损失了16艘船只,牺牲了100多名员工,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1952年,民生公司公私合营,同年陆祖甫去世,民生公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1984年2月,陆祖夫先生的儿子陆国基才咨询了老民生公司的六名员工,向重庆市政府申请批准改建民生公司,该公司于1984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民生企业文化被视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典范,创始人陆祖甫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四大实业家之一(张东、张伟、范徐东、陆祖夫),是"工业救赎"和"教育救国"理论的倡导者,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史上将教育思想引入企业管理的第一人称。作为实业家和教育家,陆祖甫对"企业文化"概念并不明确,但他对文化建设的看法却走在了前面。许多原创思想和举措创造了历史,为现代中国企业的发展发挥了模范作用,是现代中国管理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今天的现代企业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实业报国的根脉与传承㈢ | 卢作孚:看一个人的成功是看他报效了社会多少

"民生精神"的形成和深化得益于陆祖甫的倡导和实际行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伴随着民生发展的每一步实践,已成为民生的共识和精神力量,并渗透到民生管理、规章制度和文化活动中, 体现在员工行为的方方面面。当时的民生并没有明确列出企业文化的框架和制度,但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民生文化制度实际上有其鲜明的特色。该体系涵盖了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理念、管理体系和精神文化等要素。民生企业愿景是在民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民族航运业和民族工业,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建立现代集团生活,进行社会改革试验,服务社会,造福人民,发展产业,发展富强国家。这种将企业、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的观念,在旧中国无疑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在管理理念上,陆祖甫并不羞于学习现代管理手段,要求严格制度,科学管理,同时强调人的作用。陆祖甫的经营理念不同,他不是简单地追求企业的利益,而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看一个人的成功就是看他多少正当社会,看事业的成功取决于这个事业对社会有多大的帮助。陆祖夫将企业的价值观总结为,民生的最终意义不是自救,而是助社会。他呼吁企业要有爱国主义、集体精神,并要求员工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努力工作和奉献。1949年,45名民生工作者在一场大火中丧生,以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的安全。陆祖甫引进西方管理方法作为其刚性企业制度,同时继承了大量传统伦理道德如"天下兴衰,皮夫有责任""世界是公有之""好世界忧虑""世界的喜悦和喜悦"等思想作为其精神核心,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相互融合, 在民生实践中逐步提炼"成人自我,家庭不变"的精神民生。

"成人自我实现"——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奉献社会来强化自己,通过提升他人,促进社会发展,促进自身提升,这是陆祖甫对承担社会责任的民生的一种诠释;按照这一理念,民生将与个人、家庭、企业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不仅要培养员工成为德、相爱、爱国,还要打造家族企业,并通过这样的企业构建家庭式社会,最终实现"母国同构"。陆祖甫对民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让落后国家前进跑到世界前列,二是做好现代技术和管理,影响社会。"这两个实验不仅仅是关于我们的钱或我们的盈余,我们正在停止所有对物质生活的竞争,留下原始的社会物质诱惑,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相互依存,"他说。他想建立一个超越家庭、亲戚和邻居的"工商业时代的群体生活组织",这种群体生活不是基于家庭、家庭和朋友,而是基于社会和国家。新群体生活的道德标准,不在于过去只为家庭、家庭、朋友和小团体谋福利,不顾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而是为了社会、国家乃至生命的利益。

陆祖甫把自己的许多社会理想融入到民生企业文化中,让企业文化超越自身价值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民生不再是单纯追求利润的生意,而是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群体的生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企业文化和爱国主义的表现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也成为逆境中民生快速发展和壮大的事业。

温/记者 苏大军

本文发表于2021年《中外企业文化》杂志

工业报业之乡的根源和遗产(一)|盛宣怀:开放中国大气,以接受外国利益的权利

工业报业之乡的根源和遗产(二)|张伟:中国必须振兴产业,责任在医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