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海南党史百名人物|何英

作者:人民网海南频道
海南党史百名人物|何英

海南党历史上的数百人

问题 79

海南党史百名人物|何英

何莹

(1914–1993)

何颖,原名何俊灿,海南乐河县(今琼海市)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3岁时,他与亲戚一起出国谋生,做过学徒,店员和工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向往光明,追求真理,接受进步思想,1929年加入马来亚共青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30年代初,何颖担任马来亚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马来西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督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领导广大海外华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压迫。他于 1935 年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直不屈不挠。1936年,他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返回海南。回到海南的何颖一度与党失去了联系。何莹寻找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从海南到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终于在长沙找到了党组织。1938年7月,何颖被派往中国共产党广州市,任命一名特工。同年就读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中共中央参谋部研究委员会委员。1939年调到中国共产党中央男性研究所学习,在马里利主义研究室学习,担任马里主义研究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1942年1月,何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解放战争期间,1945年10月,何颖奉命前往东北战场,担任东北民主联盟军第8旅政治部部长、党委副书记、第四野战军第41军第121师政治部部长, 副政委委员等,并参加了沈阳、四平、辽阳、本溪、鞍山、抚顺、通化等重大城防战役和辽阳解放战、鞍山、本溪、锦州等重大战役。东北解放后,何颖率领部带四野势力进关,参加张家口解放、北方平安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何莹调任外交部,历任驻雅加达总领事、驻印尼使馆公使衔参赞、亚洲部副主任、驻蒙古大使、西亚和北非处处长、驻坦桑尼亚大使、驻乌干达大使、亚非处处长。 外交部副部长等1982年4月,他成为外交部顾问。彼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及华侨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伊友好小组主席。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外交官,何莹始终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大力推行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交流原则,推动几个非洲国家与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建立外交关系,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作为外交部副部长,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前往巴格达参加伊拉克国庆节。1976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他参加了赞比亚坦赞铁路的移交仪式,随后访问了扎伊尔。1978年至1980年,他访问了约旦、科威特、索马里、肯尼亚、阿曼、黎巴嫩、埃及、阿拉伯也门和南斯拉夫。1982年至1983年,他作为政府特使和外交部顾问访问了塞浦路斯、叙利亚、利比亚、民主也门和伊朗。1986年,中国代表团访问津巴布韦,在首都哈拉雷举行的非洲议员人口与发展会议上发言,介绍中国的政策。1990年,他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团长访问了阿曼。早在延安时期,他就从事海外华人的工作。在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工作期间,他带领学习小组赴日本、泰国、菲律宾、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研究海外华人的感受,向海外华人表示慰问。

1993年10月3日,何莹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扫码进入海南党史专栏

本专栏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人民日报海南支部、人民网海南频道联合主办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文字整理:陈丽淚小斌

编辑:刘阳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