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慈禧的功与过

作者:论古今者
慈禧的功与过

慈禧画像

慈禧的功劳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前,慈禧随咸丰帝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咸丰帝即将出逃时,慈禧极力谏阻,忤逆了咸丰帝的意旨。到达避暑山庄之后,肃顺乘机劝说咸丰帝像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那样杀掉慈禧。咸丰帝“濡需不忍”,没有按他的意见办。但是,慈禧已“声势大减,诸所钻求,不敢轻诺”了。

咸丰十一年(1861年)12月2日,改年号“同治”,两宫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执政初期,她在议政王奕訢的辅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四年(1865年)至同治九年(1870年),中亚浩罕汗国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窃据了新疆大部分地区;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出兵占领伊犁地区。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采纳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光绪四年(1878年)1月收复新疆;光绪七年(1881年),中俄通过谈判,中国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是年,适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对于变法,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

戊戌政变后,中国北方兴起义和团运动,慈禧最初主剿,但镇压屡屡失败,义和团迅猛发展并进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抚并用,区别对待义和团,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完全剿灭义和团,并且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调兵进京。慈禧素来对洋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想法,对列强宣战(并未下宣战诏书)。

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灭义和团,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并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

为了维持统治,改变自身守旧无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间宣布实行所谓的“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光绪三十年(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其陆上主战场正是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了沙俄。国内人们普遍意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革命运动也愈发高涨。为了维持统治,慈禧作出要立宪的姿态。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内容仿照德国和日本的宪法,维护皇帝“君上大权”。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于慈禧通过照片外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法案,退还庚子赔款一千多万美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官派留美学生;之后,英、法、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退还中国之庚款“溢款”总数,约在海关银三亿两左右,对兴办教育事业颇有效果,应当肯定。

1903年,慈禧太后以懿旨形式将牡丹定为国花。1915年版《辞海》也记载:“大陆向以牡丹为国花”。

慈禧的过错

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丰帝的梓宫回京的机会发动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判处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自裁、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奕訢被封为议政王。

在列强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缓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使清王朝得到暂时稳定。

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又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发展一些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客观上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慈禧为了享乐,授意同治帝修缮圆明园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机会让太后离宫居住以摆脱慈禧干预朝政,然而当时财政紧缺,圆明园又残毁严重,修复耗资甚巨,同治帝坚持开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对,同治帝竟将他们全部革职。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这一决定。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战争持续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却主张“乘胜即收”,与法国签定了《中法新约》,又使法国获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期间,慈禧于光绪十年(1884年)4月8日发动甲申易枢,将以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开始西宫独裁。

光绪十五年(1889年)2月,光绪大婚,名义上由光绪帝亲政,慈禧又训政了数年。在训政结束后,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绪帝)事太后谨,朝廷大政,必请命乃行。”

光绪二十年(1894年),醇亲王借慈禧六十寿辰拟“在颐和园受贺,仿康熙、乾隆年间成例,自大内至园,路所经,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挪海军经费,缮修颐和园,布置点景,广收贡献。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却大发雷霆,说出了“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之语。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上接连失利,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又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旬庆典,慈禧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

由于形势日益紧张,面对朝野上下的重重压力,慈禧被迫缩减了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金州、大连相继陷落,旅顺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宁寿宫度过了她的60岁生日。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2月7日,威海卫日舰及炮台夹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海陆两个战场均遭失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中国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强干涉下,后以白银3000万两赎回)、台湾、澎湖列岛,开放4个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矿设厂。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对于变法,慈禧希望强国但又担心光绪会借变法脱离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随后把军权,用人权都抓在自己手中。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的上谕(即《明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光绪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旧势力贵族和众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起来,竭力反对变法。当听说光绪帝企图让袁世凯派兵围园杀后,杀死荣禄时,慈禧等人发动戊戌政变,拘禁光绪皇帝,并处死了谭嗣同等六人。

慈禧的决定,遭到了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电奏清廷,力主剿灭义和团,并与列强订立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军督抚认真布置战守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抗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令荣禄前往使馆慰问各国使臣,又分别致国书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请他们出面“排难解纷”、“挽回时局”,并将两广总督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但是,八国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东华门,慈禧带着光绪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列强进行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下令对义和团“痛加剿除”。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发布上谕,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同年9月7日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按照当时中国人口的数量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赔款9.8亿两白银,惩办主战官员,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所有炮台等。同年10月6日,慈禧发卒数万人,带行李车3000辆,从西安出发,出潼关经河南、直隶,历时三月,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这时,清朝的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慈禧“万几待理,心力俱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天,她“时有不适”,到九月出现了腹泻。十月初十,她在西苑度过了她的七十四岁生日。由于举行庆典,活动过多,其病情继续发展。十四日,出现了“头痛目倦,……烦躁不安,口渴舌干,咳嗽,时而恶寒发热”等症状。次日,又“周身疼痛,面目发浮”。二十一日(11月14日),光绪帝在瀛台涵元殿驾崩。大行皇帝无嗣,慈禧为了继续掌握朝政大权,将光绪帝的异母弟醇亲王载沣之子、年仅3岁的溥仪立为皇位继承人,年号宣统,继承同治帝、兼祧光绪帝,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仿照顺治朝故事,授载沣为摄政王。但是,一切军国政事,载沣都要秉承慈禧的“训示”,“裁度施行”。然而在第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时左右),慈禧便在北京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与光绪之死仅隔一日。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