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慈禧的功與過

作者:論古今者
慈禧的功與過

慈禧畫像

慈禧的功勞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慈禧随鹹豐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鹹豐帝即将出逃時,慈禧極力谏阻,忤逆了鹹豐帝的意旨。到達避暑山莊之後,肅順乘機勸說鹹豐帝像漢武帝賜死鈎弋夫人那樣殺掉慈禧。鹹豐帝“濡需不忍”,沒有按他的意見辦。但是,慈禧已“聲勢大減,諸所鑽求,不敢輕諾”了。

鹹豐十一年(1861年)12月2日,改年号“同治”,兩宮太後禦養心殿,垂簾聽政。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饬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

出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這一時期,國内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争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欲,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後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四年(1865年)至同治九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光緒元年(1875年),慈禧采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于光緒四年(1878年)1月收複新疆;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是年,适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争。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

甲午戰争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産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對于變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援,但她随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

戊戌政變後,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并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并用,差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并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于是産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對列強宣戰(并未下宣戰诏書)。

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滅義和團,并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别緻國書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并将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并沒有停止進攻。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後在“西狩”期間宣布實行所謂的“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光緒三十年(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争,其陸上主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戰争的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内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于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内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統治,慈禧作出要立憲的姿态。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内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于慈禧通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主要用于支援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後,英、法、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應當肯定。

1903年,慈禧太後以懿旨形式将牡丹定為國花。1915年版《辭海》也記載:“大陸向以牡丹為國花”。

慈禧的過錯

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于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鹹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後和鹹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在列強支援下,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撚軍、苗民,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

出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慈禧為了享樂,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機會讓太後離宮居住以擺脫慈禧幹預朝政,然而當時财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修複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将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

光緒九年(1883年),中法戰争爆發。戰争持續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期間,慈禧于光緒十年(1884年)4月8日發動甲申易樞,将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

光緒十五年(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後,朝内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後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光緒二十年(1894年),醇親王借慈禧六十壽辰拟“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内至園,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将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後來,清軍在北韓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幹涉,盡快結束戰争。她支援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借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

由于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慈禧被迫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内的甯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台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北韓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幹涉下,後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台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甲午戰争失敗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産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對于變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援,但她随後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6月。光緒帝釋出“明定國是”的上谕(即《明定國是诏》),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衆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圍園殺後,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并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滅義和團,并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将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别緻國書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并将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并沒有停止進攻。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淩晨,攻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帶着光緒帝、皇後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争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2月14日準許《議和大綱》,并釋出上谕,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同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醜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内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台等。同年10月6日,慈禧發卒數萬人,帶行李車3000輛,從西安出發,出潼關經河南、直隸,曆時三月,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這時,清朝的統治已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慈禧“萬幾待理,心力俱殚”。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夏天,她“時有不适”,到九月出現了腹瀉。十月初十,她在西苑度過了她的七十四歲生日。由于舉行慶典,活動過多,其病情繼續發展。十四日,出現了“頭痛目倦,……煩躁不安,口渴舌幹,咳嗽,時而惡寒發熱”等症狀。次日,又“周身疼痛,面目發浮”。二十一日(11月14日),光緒帝在瀛台涵元殿駕崩。大行皇帝無嗣,慈禧為了繼續掌握朝政大權,将光緒帝的異母弟醇親王載沣之子、年僅3歲的溥儀立為皇位繼承人,年号宣統,繼承同治帝、兼祧光緒帝,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後,仿照順治朝故事,授載沣為攝政王。但是,一切軍國政事,載沣都要秉承慈禧的“訓示”,“裁度施行”。然而在第二日未正三刻(1908年11月15日下午2時左右),慈禧便在北京中南海儀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與光緒之死僅隔一日。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