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三体》热播的浪潮里,各种解读层出不穷,我发现了一个精装版合集:《解码三体》。它是电视剧的配套节目,由饰演常伟思的林永健作为旁白串场,时不时穿插剧中画面,更像剧后的圆桌小剧场。

嘉宾名单之丰富,不输电视剧里那张惊呆各位的客串名单表。有韩松、郝景芳、何夕、王晋康等一众科幻作家。以前中国科幻界有“四王一后”的说法,就是他们四个加大刘,郝景芳的《北京折叠》也拿了雨果奖。

有戴锦华、马伯庸等大众知名度颇高的文人学者。科幻电影研究者严蓬说《三体》像炸一万挂的鞭炮,别的科幻小说是一条长引线最后炸一下,它是噼哩啪啦停不下来,形象极了。

有研究物理、天文、社会学的教授。北京天文馆前馆长朱进科普道:像叶文洁发送的那种宇宙信号其实人类在1974年就已经发出了,目的地M13星团距离我们两万五千光年,所以就算有什么事儿也是两万五千年后,不用着急啦!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还有剧版总制片人白一骢等影视从业者。白一骢讲了一些电视剧的幕后,他说当初启动项目的时候整个公司的编剧沸腾,难怪剧本还原度那么高,都是粉丝哪舍得魔改?

应该找不出比这更全面的视角了,《解码三体》不是常规的解释剧情和概念,而是话题和理解的延伸。看了几集,感觉它非常适合我这种读过小说看过剧,还想对《三体》有更深了解的人。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首先,从各个嘉宾的不同视角里,拼凑出了《三体》火爆的原因。于科幻文学爱好者,是硬科幻之美。就像“三体”这个概念,作为一个文科生,当年刚知道这本书时,对书名完全是懵圈的,“三体”是一个天体力学模型,小说里三个无规律运行的太阳把三体人折磨得死去活来,它意味着秩序的永难达成,正是整个故事的主旨,如果有一些天文基础,就能瞬间感受到这种隐喻和对照的美。

《三体》的出现在科幻圈几乎是一夜之间投下核弹,第一部从2006年开始网络连载,韩松说在2007年成都举办的国际科幻大会上,《三体》已经超越所有其他作品,成为科幻迷最津津乐道的一本书。当时粉丝们在天府广场cosplay了书里的人列计算机,可想而知粉丝群有多么庞大。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但对于非科幻爱好者来说第一部是有点难进入的,戴锦华就直言读《三体1》时不是很有阅读快感。是啊,线索多、物理名词多,加上大刘那细碎的文笔,不要钱一样给的点子,哪哪都是阅读门槛。

然而《三体》三部曲集结出版的2010年,正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年代,绝大多数人能够饱食后,开始学着思考人生和仰望星空。我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是那年买的,接着买了智能手机,之后的每一年,科技的发展都让我感受到切身的实惠,这是科幻读者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吧?笔记本和智能手机没被发明前就已经出现在科幻小说里了,就像是世界在告诉我们,科幻不仅仅是幻想,它有可能是超前的现实。

《三体》真正的大范围流行,戴锦华说是因为获奖效应。你会发现《三体》从成书到出版的时间都恰合着中国的发展,获得雨果奖的2015年,经济飞上去了,房价又还没飞到顶,正是民族自豪感空前的时候。获奖和百年强国梦的情绪契合上了,使得很多人第一次尝试阅读科幻小说。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我是《科幻世界》的老读者,在科幻小说中《三体》属于是非常好读的那一类,抛去掉硬科幻部分,普通读者也可以被故事性和人物吸引。郝景芳用一个词形容《三体》的故事核——宇宙大逃杀。人类是这个大逃杀里的弱鸡,是其它文明一只手就能捏死的虫子,残酷的对比下,人类如何应对才更好看。

听嘉宾们聊人物,有些观点是我没想到的。科幻品牌“未来事务局”的创始人姬少亭说,日本和美国的读者非常喜欢程心,认为她有仁爱之心又能做出坚毅和艰难的选择。一整个不可思议,我印象中《三体》出来多久程心就被骂了多久,居然还会有人理解她吗?好日子过多了想成为被圣母牺牲的炮灰?

不过郝景芳的解读又让我觉得有一定道理,她说罗辑是直面残酷的那个人,程心站在他的对面,你可以说她不对,但人类社会如果没有同情和善意,早就完蛋了。想想非危机时刻的人类社会,人们确实会更喜欢总以善意待人的人,哪怕是伪善,如果人人都极度冷静理智,怕是要过上丛林社会了。这也是“人类不感谢罗辑”的原因吧?

白一骢说罗辑其实是个悲剧人物,他原本是个自由浪漫的人,拿起责任的代价是舍弃了自己的一切,最后当他把执剑资格交给程心的那一刻,他的心里其实知道人类已经完了。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听他谈人物理解,觉得找到了电视剧选角不错的原因。他说选演员的时候参考了网友们列的名单,然而第一个确定的演员于和伟不在那张名单的前列,却饰演了第一部里的最高人气王史强。

从制片人角度的取舍和考量也很有意思,于和伟没有史强的痞气、没那么接地气,是劣势。优势是他自己是书粉,很早就表示非常想演史强。最后白一骢总结了一句:一个演员像和愿意是两回事,演员如果带着强烈的意愿去演一个角色,和接个活是没法比的。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想到播出后的网络热评:陈瑾老师就是叶文洁。于和伟长得不像史强,但史强如果魂穿到于和伟身上就是这个样子。说明押对了。

更多的讨论关于《三体》这个故事能够震撼人心的本质。韩松说科幻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就是假设某种理念、现象、技术真的存在,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刘慈欣也说过最好的科幻小说要写得像新闻报道一样真实,所有不厌其烦的现实主义笔法,都是为了将读者置于书中。你读书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如果收到“不要回答”,还要不要回答?我反正是忍不住的,就算没有叶文洁的故事背景,不答一下浑身难受,如果换一个咸鱼派叶文洁,或许就没有《三体》这个故事了。

大观学者施展提到了一个理论:霍布斯定理。说的是假设国家和政府这样的社会组织不存在,人类绝不会对彼此存有善意,只会无休止的进行斗争。这就是本初版的“黑暗森林”。

《三体》是基于这个理论的一次思想实验,把它扩大到文明与文明之间。

听不同身份的人谈“黑暗森林”,像是《三体》故事外的延续。学者谈起来是温和的,带有小小的不解,既然地球的科技用智子就可以封锁,那还有什么必要灭掉它?施展举了个例子,前几天看新闻西非的黑猩猩已经学会用工具了,它们也随时可能进化完成、科技爆炸吧,需要现在就消灭它们吗?好问题,思考了一下瞬间觉得自己离程心近了一步。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2001太空漫游》剧照

企业家谈起来心有戚戚焉,《三体》在国内的最早破圈就来自各个互联网巨头们的倾情推荐,曾任百度副总裁的梁冬在《解码三体》里一出场就深情地朗读了书中的黑暗森林理论。他们是真正走在黑暗森林里的人,一个项目刚弄好,比你技术更好、实力更雄厚的公司已经走在抄袭并消灭你的路上。我提议中国选面壁人就从互联网公司找。

有了它,朋友圈没人比我更懂《三体》

当一本小说中的理论,被不断代入现实讨论,发现如此的合适和贴切,好像还说不尽、讨论不够,已经说明了很多。《三体》是现代文学中极其特殊的存在,它描述了一个设想,却被很多人奉为真理,明明是幻想小说,却影响了很多人真实的决策,完全不读科幻的普通人,也会熟练使用“降维打击”这个词。看到那么多名人粉丝侃侃而谈,你会发现《三体》更深层次的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