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从吉祥物“兔圆圆”到古画《武僧演武图》,从千年非遗南音到顶级文物织锦……今年的春晚,为广大观众呈上了一份诚意满满的“文化年夜饭”。整场晚会当中,国宝文物频频亮相,一个个蕴含着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彩蛋”令人惊喜不已。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今年,机灵可爱的央视春晚吉祥物“兔圆圆”一经登场,就收获了许多人的喜爱。细心的观众却发现,“兔圆圆”与生活中的普通兔子不同,它有四颗门牙,显得格外呆萌。

实际上,“兔圆圆”的原型是来自安徽省潜山盆地发现的“安徽模鼠兔”。模鼠兔,意思是类似于兔的动物。这只“兔祖宗”的化石,于1977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发现,据分析,它距今已有6200万年历史。如今,它的化石就收藏在中国古动物博物馆。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2023兔年春晚的舞台,十分华美大气。舞台顶部的艺术装置,融入的是庙底沟彩陶的“花瓣纹”元素。它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随着不同的内容变换各种色彩,与不同的节目相得益彰,呈现出绝佳的视觉效果。

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其标志性的纹饰图样就是“花瓣纹”。在庙底沟文化中,“花”是一个很特殊的意象。古汉语里,“花”“华”同音,而金文中的“华”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样子。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开场舞蹈中,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小演员的衣服上绘有“三兔共耳”图案。这来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三兔共耳”。

它从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藻井图中出土,在初唐、中唐、晚唐时期的洞窟也有出现。窟顶中央,位于八瓣莲花正中的图案,是三只耳朵连在一起的兔子。它们仿佛是在相互追逐,却又永远也追不到对方。作为敦煌最具代表的图案之一,“三兔共耳图”也是世界上未解之谜。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许多人认为这三只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和“来世”。三兔共耳则表示三世轮回,既包含着往复共生的寓意,也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唐伯虎绘《孟蜀宫伎图》 故宫博物院藏 取材于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2023年央视春晚的第三个节目中,由歌手谭维维、赖多俐(中国台湾)、厦门市南乐团、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共同携手演绎的非遗南音《百鸟归巢》,迅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这首《百鸟归巢》是2022年申遗成功的南音中四大名谱之一,全曲以黄昏意象构筑,且变化丰富,曲中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鸟啼声,群鸦投林,乐章中更以吐音表现归巢的轻快活泼气氛,勾勒出一幅异彩生动的景象。要追溯这绝世之音的历史渊源,会发现与成都有着深厚的联结——南音的始祖,就是后蜀孟昶。因其始祖为孟府郎君,所以南音也有了“郎君乐”的别称。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在燃爆全场的武术节目《演武》中,河南少林塔沟武校近百名学员与功夫巨星赵文卓共同演绎,将少林寺观音殿内的《武僧演武图》壁画“演活了”。

清末绘制于白衣殿北墙壁上的《武僧演武图》,绘出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满族大员麟庆代巡抚杨梅梁祭嵩山至少林寺,34名武僧在大雄宝殿前两两对练。值得一提的是,该壁画画面构图突破了中国历代传统绘画的形式,反而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洋壁画异曲同工。整幅画以画面中心的寺庙为原点向四周散射,极具纵深的空间感。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今年春晚,朱洁静再次登台,携着江南水乡的风韵款款而来,网友直呼“太美了”。由她领衔演绎的舞蹈《碇步桥》,将大陆最古老的碇步桥搬上舞台,让人如同置身在江南水境中。

碇步桥,实际上是桥梁的原始形态。比起桥梁,准确地说它其实是一种“水上步石”,指在浅水中按一定间距布设块石,石块微露水面,使人能跨步而过。因形状酷似琴键,又名“琴桥”。此次节目中,舞者所演绎的是浙江泰顺的仕水碇步桥。这座碇步桥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长144米,是大陆现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长的古代碇步桥。2006年,它正式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凤凰、麒麟、白泽、貔貅、鲲、甪端……古籍中真正的神兽,与“现代神兽”共同登台,一场《当“神兽”遇见神兽》音乐剧唱出春天的生机。

以《山海经》《抱朴子》《史记》《礼记》《庄子》《说文》等古代典籍中记载的那些神兽为原型,对上古神兽形象进行灵感创新,并提炼出善良仁义、骁勇奋进、自强自信、博古通今、逍遥适意、能歌善舞等特点,展现出神兽所承载的吉祥寓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特质与现代人的无穷想象力完美融合,让观众在获得视听体验的同时更形象地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每年的戏曲节目对戏迷票友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视听享受。今年,《踏伞行》第四折《共渡》中的精彩片段“华彩梨园”将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搬上舞台,更是让广大戏迷直呼过瘾。

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在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以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十分流行,并且现在也仍然保留着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莆仙戏,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表演上,莆仙戏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上,它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曲裾摇曳,袖舞翻飞,一支选段于《五星出东方》舞剧的舞蹈《锦绣》惊艳春晚舞台,一展泱泱大国、锦绣中华的大汉气魄。这支绝美舞蹈,灵感来源于一件国之重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织锦。

1995年10月,昆仑山下,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一处汉代墓葬中,发现墓中其中一人的右臂上,绑着一块色彩鲜艳的织锦,在织锦的彩色纹样间,8个篆体汉字跃然而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教授曾表示,“五星出东方”锦最大可能就是蜀锦,而蜀锦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当时只有长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产。这件锦护臂,可以代表当时大陆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级水平。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和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它也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春晚里的这些文物彩蛋你发现了吗?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雅婷 实习记者 王茹懿 图据央视春晚、新华社、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庙底沟博物馆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卢娅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