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從吉祥物“兔圓圓”到古畫《武僧演武圖》,從千年非遺南音到頂級文物織錦……今年的春晚,為廣大觀衆呈上了一份誠意滿滿的“文化年夜飯”。整場晚會當中,國寶文物頻頻亮相,一個個蘊含着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彩蛋”令人驚喜不已。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今年,機靈可愛的央視春晚吉祥物“兔圓圓”一經登場,就收獲了許多人的喜愛。細心的觀衆卻發現,“兔圓圓”與生活中的普通兔子不同,它有四顆門牙,顯得格外呆萌。

實際上,“兔圓圓”的原型是來自安徽省潛山盆地發現的“安徽模鼠兔”。模鼠兔,意思是類似于兔的動物。這隻“兔祖宗”的化石,于1977年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李傳夔先生發現,據分析,它距今已有6200萬年曆史。如今,它的化石就收藏在中國古動物博物館。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2023兔年春晚的舞台,十分華美大氣。舞台頂部的藝術裝置,融入的是廟底溝彩陶的“花瓣紋”元素。它由四瓣花結構演化重構而成,随着不同的内容變換各種色彩,與不同的節目相得益彰,呈現出絕佳的視覺效果。

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廟底溝彩陶,其标志性的紋飾圖樣就是“花瓣紋”。在廟底溝文化中,“花”是一個很特殊的意象。古漢語裡,“花”“華”同音,而金文中的“華”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樣子。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曾提出:花卉圖案彩陶,可能就是華族(即華夏民族)得名的由來。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開場舞蹈中,細心的觀衆會發現,小演員的衣服上繪有“三兔共耳”圖案。這來自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三兔共耳”。

它從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藻井圖中出土,在初唐、中唐、晚唐時期的洞窟也有出現。窟頂中央,位于八瓣蓮花正中的圖案,是三隻耳朵連在一起的兔子。它們仿佛是在互相追逐,卻又永遠也追不到對方。作為敦煌最具代表的圖案之一,“三兔共耳圖”也是世界上未解之謎。對此,人們衆說紛纭。許多人認為這三隻兔子代表的分别是“前世”“今生”和“來世”。三兔共耳則表示三世輪回,既包含着往複共生的寓意,也象征着對未來的美好祝願。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唐伯虎繪《孟蜀宮伎圖》 故宮博物院藏 取材于五代後蜀孟昶的宮廷生活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2023年央視春晚的第三個節目中,由歌手譚維維、賴多俐(中國台灣)、廈門市南樂團、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共同攜手演繹的非遺南音《百鳥歸巢》,迅速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這首《百鳥歸巢》是2022年申遺成功的南音中四大名譜之一,全曲以黃昏意象構築,且變化豐富,曲中洞箫以花舌吹法模拟鳥啼聲,群鴉投林,樂章中更以吐音表現歸巢的輕快活潑氣氛,勾勒出一幅異彩生動的景象。要追溯這絕世之音的曆史淵源,會發現與成都有着深厚的聯結——南音的始祖,就是後蜀孟昶。因其始祖為孟府郎君,是以南音也有了“郎君樂”的别稱。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在燃爆全場的國術節目《演武》中,河南少林塔溝武校近百名學員與功夫巨星趙文卓共同演繹,将少林寺觀音殿内的《武僧演武圖》壁畫“演活了”。

清末繪制于白衣殿北牆壁上的《武僧演武圖》,繪出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滿族大員麟慶代巡撫楊梅梁祭嵩山至少林寺,34名武僧在大雄寶殿前兩兩對練。值得一提的是,該壁畫畫面構圖突破了中國曆代傳統繪畫的形式,反而與文藝複興時期的西洋壁畫異曲同工。整幅畫以畫面中心的寺廟為原點向四周散射,極具縱深的空間感。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今年春晚,朱潔靜再次登台,攜着江南水鄉的風韻款款而來,網友直呼“太美了”。由她領銜演繹的舞蹈《碇步橋》,将大陸最古老的碇步橋搬上舞台,讓人如同置身在江南水境中。

碇步橋,實際上是橋梁的原始形态。比起橋梁,準确地說它其實是一種“水上步石”,指在淺水中按一定間距布設塊石,石塊微露水面,使人能跨步而過。因形狀酷似琴鍵,又名“琴橋”。此次節目中,舞者所演繹的是浙江泰順的仕水碇步橋。這座碇步橋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全長144米,是大陸現存保留最完好、最古老、最長的古代碇步橋。2006年,它正式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鳳凰、麒麟、白澤、貔貅、鲲、甪端……古籍中真正的神獸,與“現代神獸”共同登台,一場《當“神獸”遇見神獸》音樂劇唱出春天的生機。

以《山海經》《抱樸子》《史記》《禮記》《莊子》《說文》等古代典籍中記載的那些神獸為原型,對上古神獸形象進行靈感創新,并提煉出善良仁義、骁勇奮進、自強自信、博古通今、逍遙适意、能歌善舞等特點,展現出神獸所承載的吉祥寓意,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美好特質與現代人的無窮想象力完美融合,讓觀衆在獲得視聽體驗的同時更形象地了解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每年的戲曲節目對戲迷票友來說是一次全方位的視聽享受。今年,《踏傘行》第四折《共渡》中的精彩片段“華彩梨園”将宋元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搬上舞台,更是讓廣大戲迷直呼過瘾。

莆仙戲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在福建莆田、仙遊一帶,以及閩中、閩南的興化方言地區十分流行,并且現在也仍然保留着不少宋元南戲音樂元素。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莆仙戲,是中國現存古老劇種之一。表演上,莆仙戲深受木偶戲影響,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上,它綜合了莆仙的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的藝術特點,用方言演唱,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曲裾搖曳,袖舞翻飛,一支選段于《五星出東方》舞劇的舞蹈《錦繡》驚豔春晚舞台,一展泱泱大國、錦繡中華的大漢氣魄。這支絕美舞蹈,靈感來源于一件國之重寶——“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織錦。

1995年10月,昆侖山下,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的一處漢代墓葬中,發現墓中其中一人的右臂上,綁着一塊色彩鮮豔的織錦,在織錦的彩色紋樣間,8個篆體漢字躍然而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齊東方教授曾表示,“五星出東方”錦最大可能就是蜀錦,而蜀錦素有“寸錦寸金”之稱,當時隻有長安和成都才有能力生産。這件錦護臂,可以代表當時大陸乃至世界上絲綢織造工藝的頂級水準。作為國家一級文物和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它也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春晚裡的這些文物彩蛋你發現了嗎?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吳雅婷 實習記者 王茹懿 圖據央視春晚、新華社、故宮博物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廟底溝博物館 責任編輯 何齊鐵 編輯 盧娅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