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作者:知物猫子

在过去的1.6 亿年时间里,大鲵(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隐藏在岩石下,河道和溪流中,它们活得很好,进化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类两栖动物,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以大陆华南大鲵(Andrias sligoi)为首,身长的最高纪录达到了 1.8 米。记录标本是 1920 年代初期在贵州省贵阳附近捕获的,如今大多数都小得多。

横跨世界的古老物种

隐鳃鲵科,其实就是些大型蝾螈——水生的两栖类。

众所周知,大鲵会发声,发出吠叫、哀鸣、嘶嘶声或哭声。其中一些发声与人类小孩的哭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娃娃鱼名字的由来。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而从自然历史的角度来看,大鲵是地球上最特殊的脊椎动物之一。它们非常奇特怪异,粗壮的身体拖着沉重的大尾巴——像舵一样的尾巴,顶着一个又宽又扁的脑袋,还有一张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丑脸。

哦,对了,多说一句:大鲵的尾巴虽然像舵,但几乎从不用来游泳。这些大蝾螈使用脚趾抠住河底的岩石,在溪流中来回行走而不是游泳......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大鲵成年后依然保留着鳃裂(尽管也有肺),身体侧面长着大片的皮肤褶皱,这有助于增加表面积,使它们能够从水中吸收更多的氧气。

已知最古老的隐鳃类化石来自大陆,大约中侏罗纪时期,它们一直活到今天,模样也没什么改变。

虽然看起来都差不多,然而,2018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中国大鲵实际上由许多局限于不同流域的进化分枝组成,其中一些进化分枝非常独特,足以被视为独立的物种,自此才有了华南大鲵、江西大鲵等代表。

有趣的是,虽然化石记录毫无争议地显示出这一科起源于亚洲,但它们在美国东部也有分布。这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相关研究认为,也许和人类从亚洲到美洲的方式差不多——通过陆桥进行扩散的,适应性辐射波似乎从北向南席卷了美洲。

像鱼一样"无聊"的繁殖

大鲵的繁殖像鱼一样毫无乐趣。

它们没有任何形式的求爱行为,更不存在任何交配姿势:雌性大鲵会自行产下连成串的 200 多个卵,雄性通过将精子释放到卵子上使卵子受精,然后当个好爸爸——至少守卫受精卵三个月,直到它们孵化。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对离开父亲照顾的幼年大鲵来说,能找到合适的住房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而是生死存亡的关键。

在水道中,大鲵占据一个特定的生态位——既是捕食者又是猎物——甚至大鲵之间也会互相吞噬。

这很无奈,因为幼年大鲵在生长阶段体型差异是巨大的,再加上这个物种几乎会吃掉任何可以放进嘴里咽下去的东西——水生昆虫、鱼、蛙、蟹和虾,由于视力不佳,大鲵使用头部和身体上的感觉节点来检测水压的微小变化——会动的?先吞为敬,管它什么亲戚不亲戚。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因此,大鲵进化出了相应的自保方式:幼年时"苟"在小岩石下,随着成长逐渐搬家到大一点的岩石下。挑选一块“严丝合缝、恰到好处”的河底石头非常重要——省得被比自己大的邻居袭击、吃掉。

记得童话里,一个迷路的小姑娘进了熊的家,发现了三套大小的餐具和床的有趣故事吗?大鲵的生活差不多就是那样。

写在最后

也正是因为它们古老又没有什么改变,大鲵是那种非常特殊的环境类型的专家。它们的成功取决于快速流动的水域中溶解氧、温度和流量的恒定性,这将其生存范围限制在狭窄的溪流/河流内。

所以如果环境中某一件事发生变化,农业、矿业、林业的发展带来连锁反应下,大鲵它们家直接就"塌房"了。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如今在国内除了十几个保护区之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现在江西省的保护区内保持了纯遗传的野生种群),大鲵在野外几乎绝迹。

但完全不用担心这个物种灭绝——它们已经在很多地方"幸运"地被大规模人工养殖了(比如陕西省)——能被视为美食、中药,从基因延续层面也算是另类的成功了。

华南大鲵,1米8的最大两栖类:繁殖行为毫无乐趣,那也要活下去

作者感谢你的关注(- _-)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