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作者:终南影话

"我喜欢电影中的影子,但生活中的影子不是,电影是电影,生活就是生活——罗曼·波兰斯基语录"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我的控诉》是法国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另一部有争议的作品,改编自法国著名的历史不公《德雷福斯》(Dreyfuss),该片发生在著名的"普法战争"之后,法国屈辱地征用德国土地,给法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每当经济和政治动荡,法国民族主义兴起时,最明显的是反犹太主义盛行。

1894年,法国情报部门截获了一封手写的信,其中年轻的犹太炮兵德雷福斯上尉被诬告为德国间谍,随后因煽动极端民族主义而叛国罪被法院流放,而新任情报部长皮卡尔在调查发现德雷福斯无罪并触摸法国官僚机构的奶酪以寻求真相后被捕并被监禁。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影片一方面讽刺了法国社会官僚的腐败和种族歧视的真正问题,另一方面,也讽刺了导演波兰斯基希望用这部电影来表达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波兰斯基的电影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无论是之前的钢琴家,还是新版的《我在抱怨》,他总是喜欢用深色的色调、低调的布料、缓慢的节奏、开放的结局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在主题上,他善于在电影制作中挖掘人性的罪恶,批判人性的罪恶, 并被业界誉为"邪恶大师"。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然而,波兰斯基在七年前的《我在抱怨》中公开谈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我一直想拍一部关于德雷福斯事件的电影,不是作为一部老派的戏剧,而是作为一个间谍故事,人们可以理解它与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相关性 - 对少数民族的迫害, 安全偏执狂,秘密军事法庭,失控的情报机构,政府和疯狂的媒体。"

回到电影《我抱怨》中,导演从情报工作者皮卡德上校的视角展开了整个历史事件,用移动的摄像机营造出一个引人入胜的连续视觉场景,即使观众对历史的了解不够,也能从影片一开始就逐渐进入历史背景。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皮卡德上校作为军方情报部长,从一开始不知真相时服从命令,到为了揭露真相而背叛军队,让角色的正义感以不同的方式立体塑造,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也让影片充满了间谍的元素。

此外,影片将分为12年历史时间的审判、秘密权力、回忆、决斗、重审、无罪释放等六个不同的时间节点,用其冷静克制的镜头记录人物和事件,从一步一步地收集各种证据到法庭审判,再到案件碎片化的过程, 比如一般的展示,要向观众一个接一个地展示事件,让影片有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质感。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这种淡化叙事模式和氛围的戏剧冲突,保持了最真实的历史表现,体现了导演波兰斯基对历史主题的最大尊重。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延续了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用深色的布料和冷色调来隐喻法国社会官僚的腐败和黑暗。

尤其是影片开头为德雷福斯剥夺军衔的呈现,浑浊、冷色调占主导地位,军事空间内部呈现出暗淡的基调,主角皮卡德上校位于情报局大楼内,在乌云的掩护下显得更加暗淡,压迫的制度使影片形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 为叙事增添张力。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窗户作为光通道成为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比如主角皮卡德第一次担任情报职位时,试图打开办公室窗户未果;第二次他没能打开办公室的窗户,封闭的办公室里昏暗的灯光,加上一张经典的香味书桌,形成了一种非常隐喻的戏剧张力,为后皮卡德启示中遇到的各种画面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皮卡德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将真相公之于众之后,他推开了公寓的窗户,阳光照亮了房间。例如,当德雷福斯被流放到安克里科的监狱时,导演通过调整窗户完成了从特写、全景、视觉的过渡,不仅要说明德雷福斯的生活环境,还要指责反犹主义者的无耻行为。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

这部电影叫《我抱怨》,那么导演在片中到底抱怨了什么呢?毫无疑问,波兰斯基通过对历史的重演,指责官僚们专横腐败、反犹太主义盛行、激进民族的无知以及多年来对自己的批评和污名化。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德雷福斯周围的人群在广场上被剥夺了他的军衔后,公开羞辱,当佐拉发表文章攻击社会堕落以支持德雷福斯的清白时,无知的人聚集在一起抗议;当皮卡德在法庭上为佐拉作证时,毫无戒心的人群也在骂"叛徒,混蛋",而真正的叛徒布阿德夫尔将军则称赞"将军万岁",导演通过交叉剪辑来回切换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毫无疑问,讽刺公众舆论有暴力的一面。

《我控诉》| 当正义被权力压制时唯有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