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作者:終南影話

"我喜歡電影中的影子,但生活中的影子不是,電影是電影,生活就是生活——羅曼·波蘭斯基語錄"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我的控訴》是法國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另一部有争議的作品,改編自法國著名的曆史不公《德雷福斯》(Dreyfuss),該片發生在著名的"普法戰争"之後,法國屈辱地征用德國土地,給法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後,每當經濟和政治動蕩,法國民族主義興起時,最明顯的是反猶太主義盛行。

1894年,法國情報部門截獲了一封手寫的信,其中年輕的猶太炮兵德雷福斯上尉被誣告為德國間諜,随後因煽動極端民族主義而叛國罪被法院流放,而新任情報部長皮卡爾在調查發現德雷福斯無罪并觸摸法國官僚機構的奶酪以尋求真相後被捕并被監禁。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影片一方面諷刺了法國社會官僚的腐敗和種族歧視的真正問題,另一方面,也諷刺了導演波蘭斯基希望用這部電影來表達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

波蘭斯基的電影有着鮮明的個人風格,無論是之前的鋼琴家,還是新版的《我在抱怨》,他總是喜歡用深色的色調、低調的布料、緩慢的節奏、開放的結局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在主題上,他善于在電影制作中挖掘人性的罪惡,批判人性的罪惡, 并被業界譽為"邪惡大師"。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然而,波蘭斯基在七年前的《我在抱怨》中公開談論了這部電影的主題:"我一直想拍一部關于德雷福斯事件的電影,不是作為一部老派的戲劇,而是作為一個間諜故事,人們可以了解它與當今世界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相關性 - 對少數民族的迫害, 安全偏執狂,秘密軍事法庭,失控的情報機構,政府和瘋狂的媒體。"

回到電影《我抱怨》中,導演從情報工作者皮卡德上校的視角展開了整個曆史事件,用移動的錄影機營造出一個引人入勝的連續視覺場景,即使觀衆對曆史的了解不夠,也能從影片一開始就逐漸進入曆史背景。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皮卡德上校作為軍方情報部長,從一開始不知真相時服從指令,到為了揭露真相而背叛軍隊,讓角色的正義感以不同的方式立體塑造,在揭露真相的過程中也讓影片充滿了間諜的元素。

此外,影片将分為12年曆史時間的審判、秘密權力、回憶、決鬥、重審、無罪釋放等六個不同的時間節點,用其冷靜克制的鏡頭記錄人物和事件,從一步一步地收集各種證據到法庭審判,再到案件碎片化的過程, 比如一般的展示,要向觀衆一個接一個地展示事件,讓影片有一個貼近現實生活的質感。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這種淡化叙事模式和氛圍的戲劇沖突,保持了最真實的曆史表現,展現了導演波蘭斯基對曆史主題的最大尊重。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延續了導演一貫的創作風格,用深色的布料和冷色調來隐喻法國社會官僚的腐敗和黑暗。

尤其是影片開頭為德雷福斯剝奪軍銜的呈現,渾濁、冷色調占主導地位,軍事空間内部呈現出暗淡的基調,主角皮卡德上校位于情報局大樓内,在烏雲的掩護下顯得更加暗淡,壓迫的制度使影片形成了一種壓抑的氣氛, 為叙事增添張力。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在這種情況下,窗戶作為光通道成為電影中反複出現的重要形象,比如主角皮卡德第一次擔任情報職位時,試圖打開辦公室窗戶未果;第二次他沒能打開辦公室的窗戶,封閉的辦公室裡昏暗的燈光,加上一張經典的香味書桌,形成了一種非常隐喻的戲劇張力,為後皮卡德啟示中遇到的各種畫面奠定了基礎。

然而,在皮卡德在電影的後半部分将真相公之于衆之後,他推開了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窗戶,陽光照亮了房間。例如,當德雷福斯被流放到安克裡科的監獄時,導演通過調整窗戶完成了從特寫、全景、視覺的過渡,不僅要說明德雷福斯的生活環境,還要指責反猶主義者的無恥行為。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

這部電影叫《我抱怨》,那麼導演在片中到底抱怨了什麼呢?毫無疑問,波蘭斯基通過對曆史的重演,指責官僚們專橫腐敗、反猶太主義盛行、激進民族的無知以及多年來對自己的批評和污名化。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德雷福斯周圍的人群在廣場上被剝奪了他的軍銜後,公開羞辱,當佐拉發表文章攻擊社會堕落以支援德雷福斯的清白時,無知的人聚集在一起抗議;當皮卡德在法庭上為佐拉作證時,毫無戒心的人群也在罵"叛徒,混蛋",而真正的叛徒布阿德夫爾将軍則稱贊"将軍萬歲",導演通過交叉剪輯來回切換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毫無疑問,諷刺公衆輿論有暴力的一面。

《我控訴》| 當正義被權力壓制時唯有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