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80页4万字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书(完整版)

作者:数字化动态

目 录

4

4

4

4

4

4

6

6

6

7

7

8

8

8

8

10

10

10

11

12

14

14

14

15

15

16

16

16

17

17

17

17

18

18

18

19

19

20

21

21

23

23

27

27

27

28

28

29

29

29

30

34

46

59

59

60

61

61

62

63

68

68

69

69

70

81

81

81

81

83

83

83

84

86

一.1.1 标准建设内容

在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下,开展本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基础类、数据采集类、质量控制类、数据建库类、数据交换类、系统建设类、信息服务类和系统安全类等标准的宣贯、制定与完善。

对于国家社会管理信息化通用标准,海城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将按照标准宣传、贯彻并执行;

对于国家社会管理制定的指导性业务专用标准,需结合北海市、XXX具体情况进行扩充完善,以满足具体管理的需要;

对于社会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数据采集所需标准,则需进行制定。

一.1. 数据库与交换共享平台设计方案

一.1.1 数据库、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关系

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将各业务部门共享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集中,形成统一存储的数据库,并支撑应用系统的运行(应用系统建设参见本章应用系统设计方案)。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与应用系统的架构关系如下图所示:

80页4万字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书(完整版)

一.1.2 数据资源规划设计

一.1.2.1 数据资源分类

本项目建设主要通过各委办局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源、用户提供的数据资源、以及系统运行产生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建设形成XXX统一、集中的基础信息库,根据信息资源的分类,基础信息可分为人口基础信息、组织(法人)基础信息、与社会管理事务信息。

一.1.2.1.1 人口基础信息

人口基础信息是所有市民信息的高度抽象和归类,并按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管理属性加以表征,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放,如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困难人群、特殊人群等等都属于人要素的范畴。

人口基础信息用于提供准确、全面、可唯一识别的基础信息,支撑社会管理及各委办局的业务办理。人口基础信息建设需要整合计生委、公安、卫生、民政、组织部等部门的基础数据形成,重点对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重点人群等的基础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与组织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关系。

根据人口基础信息的应用目的、范围和个人隐私敏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基本信息层、扩充信息层和应用共享信息层。

(1)基本信息层:包括公民最基础、相对变化频率较小、使用范围广泛、且个人隐私敏感度较低的信息。包括公民身份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等6项信息。

(2)扩充信息层:存储应用共享需求较为普遍,有一定的个人隐私敏感度的信息。主要包括公民的户籍住址、照片、居民身份证签发信息、婚姻状况、户号、户籍类别、邮政编码、文化程度、政治面貌、是否享受低保等。

(3)应用共享信息层:存储部门间由特定的共享应用需求和个人隐私敏感度较高的信息。包括公民现居住地、户成员信息、工作单位、职业、联系电话、家庭房产地址、产权性质、房产证号码、建筑面积、特殊救助对象信息、身高、专业、其他人员、学历、家庭成员信息等包括公安、计生、社保、民政、卫生等业务部门共享数据。

一.1.2.1.2 组织(法人)基础信息

组织(法人)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信息的高度抽象和概括,按机构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并按一定的数据组织形式加以存放,如企业单位(参保单位)、福利组织、社团组织等都属于机构的范畴。

实际建设需要整合工商(企业)、质监(事业)、编办、民政(社会组织)、组织部(党组织)等部门数据,形成全区组织基本信息,包括以各类组织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组织机构编码、组织类型等基础信息,以及企业、党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类组织的特征信息,同时与人口基础信息、城市空间部件信息、社会事务管理信息建立关联。

组织(法人)基础信息分为基本元素信息和扩展元素信息两大类:

(1)基本信息层:是指法人库基础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机构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成立日期、批准机关、注册或登记号、行政区划等10项。

(2)扩充信息层:是指除法人基本信息外部门间共享需求较为普遍的法人信息。按数据提供的机构划分,分为组织机构代码信息(由质监局提供)、注册或登记信息(由工商局、编办、民政局提供)、国税税务信息(由国税局提供)、地税税务信息(由地税局提供)、其他信息(包括食品药品监督局、司法局等提供)。扩充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注册或登记信息、税务登记信息3大类,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代码、互联网地址、电子邮箱、经营或业务范围、年检年度、年检情况、注销或撤消日期、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类型、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号码、注册或开办资金金额、注册或开办资金币种、分支机构组织机构代码、分支机构名称、分支机构注册或登记号、分支机构住所、法人证书变更事项、法人证书变更内容、法人证书变更日期、纳税人识别号、税务登记机关名称、税务登记日期、注销税务登记日期、非正常户认定日期、非正常户解除日期等。

一.1.2.1.3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

社会管理事务是与市民、组织相关的事件、动作信息及其相关数据的高度抽象和归类,按事件所固有的特征加以表述,按一定的数据组织方式加以存储,如出生、死亡、结婚、消费(医保、公积金)等都属于事件的范畴。本项目除上述基础事务信息外,还包括社会管理所涉及的政务办理、困难求助、政策咨询、举报投诉、建议等各类事件等。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包括社会事件的编号、事件分类、事件描述、事件地点、事件时间、事件关系人等基本属性,以及事件的处理过程、责任部门、责任人、所属行政区划、关系人身份证号码等扩展属性。

一.1.2.2 三大基础数据逻辑关系

三大基础数据中人口、组织(法人)、社会管理事务分别包括人、组织、物(地)、事几类社会管理对象,从下图可以看出,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可以通过数据加工与比对,建立起数据之间的联系。

80页4万字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方案书(完整版)

如上图所示,人口基础数据以家庭住房所在地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关联;同时,人作为社会事务的参与者,与社会事务进行关联;人从属于组织,如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组织等。

组织基础数据以所在场所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关联;组织拥有多个人员可以与人口数据进行关联;组织也可能作为社会事务的相关单位与社会事务有一定联系。

社会事务数据以事件位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关联。

GIS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位置与其他三类基础数据进行关联。

一.1.2.3 数据资源建设模式

根据数据资源来源和维护方式的不同,数据资源建设模式包括两种:

(1)由单一部门提供来源和维护,其他部门协助职能部门补充、核准,例如人口基本信息、户籍地址、居民身份证的照片和签发信息由公安部门提供来源和维护,社保、民政、卫生提供补充和核准。

(2)多个职能部门共同维护。例如人员婚姻状况信息,由民政部门提供结婚和协议离婚方面的信息,法院提供判决离婚信息等。

根据本项目的情况,三大基础信息的建设模式可以混合上面两种模式,首先确定数据的基准,并通过相关部门进行比对、核实、补充和完善,具体如下:

(1)人口基础信息

人口基本信息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地、民族6项属性以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并与计生委数据进行比对,比对不一致的由网格员负责核实相关责任人审核后确定;人口扩展属性以及共享属性根据公安、计生、民政、社保等相关部门进行整合形成。

(2)组织(法人)基础信息

组织(法人)基础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类型、机构住所、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姓名、成立日期、批准机关、注册或登记号、行政区划10项属性,根据组织(法人)的性质不同,所确定的基准也不一致,具体包括:工商企业以工商局注册登记信息为基准,事业单位以编办与人事局登记信息为基准,社会团体以民政局注册登记信息为基准。组织(法人)的扩展属性根据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编办、食品药监、民政、司法、社保、环保等共享数据整合形成。

(3)社会管理事务信息

社会管理事务信息主要以系统运行产生的各类社会事务为基准。

一.1.2.4 数据资源质量保障

为了保证数据资源质量,除了把好数据入口关以外,还需要制定数据质量检查指标,在数据维护过程中做好数据质量检查。数据质量检查的主要环节包括数据初始化、数据更新审核、数据日常维护。数据质量保障机制主要包括:

(1)核实机制:在数据初始化过程中,需要以基准部门的数据进行比对,比对结果除通过网格员核实外,还需要反馈给相关业务部门,相关业务部门进行纠错处理。

(2)审核机制:在数据更新过程中,需要进行审核确认,特别是基本信息发生变更时,需要仔细核对。

(3)申述机制:允许居民对本人的基础数据准确性进行申述,经相关人员核实后予以变更。

文章引用的资料均通过互联网等公开渠道合法获取,仅作为行业交流和学习使用,并无任何商业目的。其版权归原资料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文作者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若版权方、出版社认为本文章侵权,请立即通知作者删除。

继续阅读